布克文學獎也有“速成班”? ——談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和東英吉利大學創意寫作項目
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
2024年初,布克文學獎公布了2024年的評委陣容,分別是小說家薩拉·柯林斯,《衛報》小說編輯賈斯汀·喬丹,華裔作家兼文學教授李翊云以及電子音樂制作人尼丁·肖內,引發文學界和圖書界廣泛關注。布克獎的一大傳統與特色就是其“流水席”式的評委構成——一位評委通常一生僅能擔任一次該獎評委,而且每一位評委都要經歷馬拉松式的閱讀,讀完當年度所有通過初選的書目。通過多次投票與討論決定獎項的長名單、短名單和最終獲獎小說,評委對于作品的去留有絕對的發言權,不論是獎項運營方抑或是贊助方均無權干涉。根據布克獎官網的評獎制度,獲獎小說就是“在當年度的評委看來最好的英語小說”。這樣獨特的制度設計似乎充分保障了獎項評選的程序公正,然而,布克獎看似滴水不漏的評審流程中還的確有位“官方認可”的“關系戶”,也就是東英吉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項目。追蹤布克獎動態20多年的學者莫瑞特·莫斯利指出:“在批評者看來,項目創始人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和由項目雇員以及畢業生等組成的年輕小說家一道,對布克獎的程序產生了不合適和有害的影響。”這樣的批評并非空穴來風,和該項目相關的小說家不僅累計獲得多達15次的布克獎短名單提名次數,并且還有多次擔任布克獎評委乃至評委會主席的經歷。布克獎方面對二者的親密關系也毫不避諱,我們在官網上就可以看到這樣的介紹:“東英吉利大學的創意寫作課程與布克獎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系,該校的許多校友都獲得了布克獎,包括安妮·恩賴特、石黑一雄和伊恩·麥克尤恩。先前的學者橫跨英國和英聯邦,繼續發展輝煌的文學事業。”那么,這位“明目張膽”的官方認證“關系戶”到底是什么來頭呢?
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英國創意寫作之父
這一切要從項目的創始人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說起。布雷德伯里1932年出生在英格蘭謝菲爾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分別在萊斯特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攻讀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布雷德伯里的求學期間,他多次往返于大西洋兩岸。1953年到1955年,年輕的布雷德伯里在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從事“小雜志”(Little Magazine)的研究,畢業后,為了進一步研究美國的“小雜志”,布雷德伯里申請到了一筆資助來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擔任為期一年的助教。在美國,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和英國的“獨行俠”小說家不同,美國作家的創作和大學校園是深度融合的,比如美國的“新批評”派作家都是一邊寫作,一邊教書。布雷德伯里非常向往美國大學的“波西米亞式”氛圍,在大學教職的經濟支持下,學者型作家既可以從事學術研究,又可以進行文藝創作。美國大學的創意寫作項目還能得到各類企業和組織的資金支持,其中不乏天然氣、鋼鐵等行業的實業大亨。
隨著《羅賓斯報告》的發表,英國的高等教育在20世紀60年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作為20所平板玻璃大學(plate glass university)之一的東英吉利大學應運而生。所謂平板玻璃,就是指大學外觀的現代感建筑設計,和布雷德伯里當時任教的伯明翰大學的維多利亞式的紅磚大學以及牛劍等古典大學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65年,時任東英吉利大學英文系負責人尼古拉斯·布魯克想把布雷德伯里從伯明翰“挖”過來,經歷了一番思想斗爭后,布雷德伯里來到了東英吉利大學,原計劃僅待兩三年的布雷德伯里被這里自由、靈活以及跨學科的學術氛圍打動,一直任教到1995年退休。布雷德伯里在東英吉利大學最著名的成就莫過于開啟了創意寫作項目。1970年,布雷德伯里和安格斯·威爾遜(Angus Wilson)一道,開始為項目招生,這個項目一開始非常坎坷,第一年僅招到了一名學生,而這位全英第一位創意寫作研究生——就是當代英語文壇大名鼎鼎的伊恩·麥克尤恩。出于經費不足以及人手有限等資源限制,項目的后續運行也不順利,由于缺少申請人,項目在不少年度出現了無人報名的斷檔情況。然而,和項目的不景氣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該項目畢業生的履歷都非常亮眼。在項目開始后十余年,1983年,《格蘭塔》(Granta)雜志選出了20名時年40歲以下的“英國最佳年輕小說家”,其中6位都和東英吉利大學的創意寫作項目有直接關系,包括麥琪·姬(Magee Gee)、羅絲·特里梅因(Rose Tremain)、安格斯·威爾遜(Angus Wilson)、克萊夫·辛克萊爾(Clive Sinclair)、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和石黑一雄(Kazuo Ishigaru)。那么,被譽為“英國創意寫作第一人”的布雷德伯里是怎么做到如此成功地提攜后輩的?換言之,他是如何將自己在文學界的聲望轉移并投射到整個創意寫作上的?其中關鍵一環就是布克文學獎。
布克獎與“東英吉利大學黑手黨”
1969年,在法國龔古爾獎的媒體熱度和諾貝爾文學獎的高額獎金的啟發下,出版商人湯姆·馬斯勒游說了贊助商食品供應公司布克(Booker McConnell)設立了布克文學獎。獎項成立之初,即便有5000英鎊的高額獎金,也沒有引起文學界和公眾多大關注,首位獲獎者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小說家P.H.紐比(P.H.Newby)的《需要負責之事》(Something to Answer For)。這樣的探索階段持續了約十年,獎項主辦方對評獎規則和細節不斷進行修訂,并開始將目光投向英國本土成名作家之外的范疇。
1981年見證了布克獎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印度裔作家薩爾曼·拉什迪以《午夜之子》獲獎,成為布克獎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午夜之子》標志著布克獎將視野從“小英格蘭”的懷舊本土作品轉向前殖民地的“逆寫帝國”小說,《午夜之子》也成了布克獎的寵兒,后續還獲得了“布克獎中的布克獎”以及“布克獎史上最佳”等一系列衍生獎項。而1981年的評委會主席正是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這一年,33歲的麥克尤恩以《陌生人的慰藉》(The Comfort of Strangers,1981)首次獲得布克獎短名單提名,在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頒獎典禮上,布雷德伯里對麥克尤恩也不吝贊譽之詞,“(麥克尤恩的小說)背離了五十年代的現實主義和小家子氣,走向了宏大、道德上的疏離以及怪異的風格”。布雷德伯里的提攜后輩讓熱衷諷刺揭發各種丑聞的《私眼》雜志看不下去,直言麥克尤恩之所以能入選短名單,完全靠的是他和評委會主席布雷德伯里的師徒關系。麥克尤恩并非個例,布雷德伯里創意寫作項目的不少弟子都在布克獎收獲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桶金”,石黑一雄1986年以《浮世畫家》獲布克獎短名單提名,三年后以《長日留痕》問鼎布克獎。1992年,麥克尤恩以《黑狗》(Black Dogs)第二次入選布克獎短名單,輿論又一次將矛頭指向麥克尤恩曾經就讀的東英吉利大學的創意寫作項目。《星期日泰晤士報》甚至刊載了一幅題為《東英吉利大學黑手黨》(“The UEA mafia”)的漫畫來諷刺布雷德伯里的“近親繁殖”,畫中布雷德伯里處在“黑手黨教父”的中心位置,其余成員環繞四周,人物之間還用復雜的箭頭標出“黑手黨”內部盤根錯節的內部關系。
與其說布雷德伯里選擇了布克獎,不如說是二者相互成就。東英吉利大學的創意寫作項目和布克獎有不少共通之處。二者均萌芽于上世紀70年代,都旨在為戰后英國陷入僵化的小說創作注入新鮮血液,正如馬斯勒給贊助商的信中寫道:“我要設立什么類型的獎項?文學的疆域非常宏大,但是我們認為,毋庸爭議的是,新獎項應該頒發給小說,因為小說不僅比其他文學體裁讀者更多,因而可以保證所有層面的利益,而且,作為創意寫作的成果,小說和詩歌一道,為文學做出最為卓越的貢獻。”
此外,二者的發展歷程也驚人的相似,開始起初都起步緩慢且不被看好,但是經過10年左右的發展歷程后不僅步入了正軌,更是推動了一代新生作家和一批標志性的“布克獎審美”小說走進主流視野。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文化生產場域》(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1993)中將文化評獎稱為“祝圣”(consecration), 即一種“象征資本”,通過預設的肯定的價值判斷實現名譽、聲譽、在某一場域的社會地位等社會資本的賦予。究其本質而言,早期布雷德伯里通過挖掘文學新星、并用自身的“文學”聲譽為新人“祝圣”,而今天,東英吉利大學的創意寫作項目繼承了布雷德伯里的衣缽,通過“布克獎學金”等項目與布克獎形成長期的機構層面合作關系等,一步步融入到布克獎的文學事業之中,成為當今英國文學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岳劍鋒系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