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棗《慈江雨》:大家不曾知道的援朝支教故事
《慈江雨》,馬三棗著,希望出版社,2023年7月
兒童小說《慈江雨》以抗美援朝為大背景,以真人故事為素材,把一個久遠的戰爭題材,用一種新的“微現實”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展示了大家不曾知道的教育界援朝支教的故事。作者在小說中投入了濃烈的情感,成功把握住了一個年僅16歲的少年支教老師單明,在特殊環境下的那種堅韌、艱辛和堅強的心理成長過程,從而使得歷史遠景變得清晰可見。從現實意義上講,這是一部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好作品。
作品取自真人故事,作者取材于與自己有著幾十年師生情誼的老師的親身經歷,在此基礎上創作而成。要將敘述的語言轉化為文學的語言,是有一定寫作難度的,需要作者增加很多虛構的情節、細節的描寫,實屬不易。
《慈江雨》這部作品反映抗美援朝戰爭中兒童故事的最大特點在于其視角獨特。作者一方面要尊重真實的老師的特殊經歷,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小說的文體特性,必須要寫出一個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少年成長過程。作者提供的視角非常獨特,主人公單明是一個北方的、還不太成熟、在師范學校就讀的16歲少年。他的姐姐是一名護士,當時也還不太成熟。作品中有一個情節,單明初入朝鮮后,棉鞋就被人偷了,這是一個戲劇化的情節設置。讀到后面我們會知道,偷鞋子的不是別人,正是單明的學生肖延令。因為這件事,他們師生之間還發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作品中有很多這樣的小故事、小細節,我想,有些不一定是馬三棗的老師講給他的,他在創作的過程中應該也加入了大量自己的生活經歷或體驗,進行了很多“小說化”的藝術加工,讓作品變得更加真實可感。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折了很多頁,有不少地方打動了我。其中,有一段關于“葉子”的細節讓我的感受特別深刻:
夜深了,一片落葉在風里飄,忽然鉆進窗子。這窗沒關閉,或是叫風吹開了,葉子落在床前一張書桌上。凄冷的月光照進來,桌面亂七八糟,堆了些書本。落葉過慣了樹上的日子,就翻了個身,跳到另一張桌子上。哦,這里鋪著褥子,破棉被里躺著兩個人,一個已然酣睡,均勻地呼吸著,另一個還眨著眼睛。落葉靠近了醒著的人。它認識他,是這屋子的主人,整天帶一群孩子玩耍。
馬三棗以自己特殊的視角進行觀察,用非常典型的兒童文學語言完成了敘述,描寫這片葉子的同時,也襯托了當時主人公單明落寞的心境。
《慈江雨》給我們展示了大家不太熟悉的這場戰爭的另一面,比如教育援朝,比如戰爭背景下少年兒童的成長,比如普通老百姓在戰爭中生活的姿態。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們恐怕不能知道,抗美援朝期間還有這么一批年輕的教育家,在用另外一種方式參與到保家衛國的事業中來。馬三棗在后記中寫到了他和老師的感情,尤其是老師給予自己的那種溫暖的感覺。我想,他在這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對老師、對生活的特殊的、濃烈的感情,這種文學表達是源于真實生活的。同時,作者又加入了自己的特殊視角,用一種“微現實”的表達方式,處理一個久遠的戰爭題材,開拓了作品的主題深度,做到了藝術性、思想性和可讀性的統一。
(作者系詩人、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協原副主席、兒童文學委員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