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在江灣體育場
1980年11月,茅盾在撰寫回憶錄。 新華社 發
名貫東亞的第一體育場——“上海市體育場”(現江灣體育場) 資料圖片
一
茅盾先生來過上海五角場地區嗎?答案是:來過。
文學巨匠茅盾,一生創作過《子夜》等恢宏巨著,也記錄日常生活。他的一篇散文《全運會印象》,寫的是他到當年新落成的江灣體育場觀看運動會的盛況。
江灣體育場,原名“上海市體育場”,是“大上海計劃”新市區建設的項目之一,由著名建筑大師董大酉整體策劃設計。整個體育場占地300畝,包括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三部分,工程歷時一年多,于1935年8月竣工。
同年10月10日至20日,在此舉辦了舊中國時期“第六屆全國運動會”。運動會上,有38個單位、運動員共2700多人參加,比賽歷時11天,每日前往觀看比賽的市民不下10萬人。運動員中,上海代表隊陣容最大,有223人。
開幕式在蒙蒙細雨中啟幕,市民“衣雨衣、攜雨具而來者,至為踴躍”,把體育場大看臺擠得“水泄不通”。“東北五省”選手代表隊身著黑色孝服,手持象征白山黑水的雙色旗經過看臺,以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在場數萬名觀眾一片肅穆,無不為之動容。
筆者從茅盾的《我走過的道路》一書中獲悉,茅盾于1935年秋天回老家浙江烏鎮居住了兩個月,其間創作了中篇小說《多角關系》,此次運動會應是他回鄉之前的事。這篇《全運會印象》告訴我們,他是在兒子、女兒的請求下,“義不容辭”地做了一回“慈父”,選擇“最不熱鬧的一天(12日)”和“最熱鬧的一天(19日)”,兩次親臨體育場,觀看了幾場比賽,“印象甚佳”。
二
這一年,茅盾的兒子沈霜(韋韜)12歲,女兒沈霞14歲。茅盾兩次分別攜兒子、女兒前往,乘坐的是華商汽車公司的公共汽車。
據《五角場鎮志》記載,江灣體育場當年號稱“遠東之最”,是當時國內設備最完善、規模最宏大的綜合性體育場。當時的《上海年鑒》稱這一體育場“建筑之偉大、范圍之廣袤”在遠東“殆無與匹”。
體育場有四個大門,四個方向分別對應淞滬路、虬江(跨橋為國庠路)、國和路與政同路(現為政立路),這些馬路都是當時新筑而成的。
運動場外圍,是“排排坐”的臨時商鋪,均用蘆席搭成,最多的是水果鋪和飯店。滿眼那么多蘆棚搭成的飲食店,使茅盾聯想到了故鄉烏鎮的“香市”。他曾在一篇以《香市》為題的散文中,將香市比作農村的狂歡節,吃和玩,什么都有,“人聲和鑼鼓聲、孩子手里的小喇叭聲、哨子聲”混成一片,“三里路外也聽得見”。而運動場也是各種聲音混成一片,是“看”和“玩”的地方,也不缺吃的,“點饑的”“解渴的”“消閑的”什么都有,就連看臺上都有小販們“趕來跑去”,“比三等戲院還要熱鬧些”。
運動會召開時,體育場剛建成不久,運動場以圓形拱門組成外墻,觀眾由34個回廊口進入。由于門太多,茅盾第一次買好門票以后,帶著“少爺”左一個“門”、右一個“門”不能進去,沿著“鐵絲網”跑了半個圈子。
進入內場,茅盾所看到的田徑場像一個“圓城”,“仰之彌高”的看臺就是斜坡形的“城墻”,站在最高一級,就是站在“城墻頂上”了。俯瞰下面的“城圈子”里,正有廣東隊與山東隊兩支足球隊在緊張比賽中。
三
茅盾在文中這樣寫兒子對觀看運動會的印象:“少爺”回家后沒說別的,但對會場的建筑很“贊成”。
當年新建成的“上海市體育場”,由運動場、體育館和露天游泳池三大建筑組成,周圍還輔以網球場、棒球場等設施,可謂一座綜合性體育城。
據2006年出版的《楊浦百年史話》記載,運動場是整個體育場的主體部分,由田徑場和長達千米的環形大看臺組成,田徑場設環形500米跑道一條,分為8道,直道長220米,彎道內側為投擲區,中間的草坪足球場將北側的網球場與南側的武術場分隔開來。
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看臺高11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是觀眾席,計22級臺階,共設4萬個座位與2萬個立位;下層為長870米、寬6米的回廊,其外墻是由清水紅磚砌成的120個拱券式構造組成,內設商店、休息室、衛生間及貯藏室。遇有比賽,觀眾可從回廊的34個入口進入看臺,就近入座。比賽結束后,6萬名觀眾僅需5分鐘即可全部離場。這樣的速度不僅在當時,即便是現在都是迅速至極的,“遠東之最”的頭銜真是當之無愧。
為了凸顯民族特色,運動場看臺東西兩側的司令臺被獨具匠心地設計成氣勢恢宏的三孔券門牌樓式建筑,三座人造白石飾面的大拱門高達8米,大量地運用了中國傳統的云紋、火焰紋、蓮花紋等雕飾,美觀而不乏莊嚴,頂部左右兩端各設置用于點燃火炬的古銅色金屬大鼎一只。
至于體育館,主體為鋼架結構,圓弧形的屋頂高20米,上弦曲線半徑達30米,如此跨度的穹頂在當時國內是獨一無二的。穹頂還安裝有19孔雙層玻璃排窗,以增強室內光線。全館設有3500個座位、1500個立位,并安裝了當時先進的暖氣設備。建筑師按照觀眾最佳視線角度進行設計,確保坐在任何一個座位上都能清晰地觀看比賽。
綜上所述,體育場采用西方新古典主義與中國傳統元素巧妙結合,整個建筑群富麗堂皇,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今天看來依然氣勢恢宏。
四
不過,由于看臺的座位是水泥的,且暴露在太陽底下,坐起來并不舒服。身為作家的茅盾就在“城墻”上觀看“運動會的各色人等”,這讓他感到“大有意思”。
他寫觀眾席上有人帶著很漂亮的太太,穿著體面,撐一把綢洋傘,也沒能擋得了“頭頂那香爐式的煙囪里噴出來下雨一般的煤灰”;他寫一群“穿青白蘆席紋布長衫”的小學生如何用心地做著各項比賽的記錄;他寫體育館的觀眾入場是“奪門運動”,形象地將大門比喻成“鐵嘴巴”,一會兒“張開”,一會兒“閉上”,觀眾與守門警察之間如何斗智斗勇;他寫返程時觀眾爭相上車的“搶車運動”,那種拼命精神“比起足球比賽還強些”。
這場空前的運動會,觀眾每日超過10萬。彼時,體育場所在的“新市區”周邊尚屬農村,與市中心距離較遠,往返的交通成了大問題。
據記載,當局特意在淞滬鐵路江灣站至淞滬路之間,大約在今紀念路、政民路沿線,鋪設了一條輕便鐵軌,借助淞滬鐵路運送大批觀眾;還幾乎調集了華商所有的公共汽車,連搬場的貨車也用上了,每日動用車輛達2000輛左右。盡管如此,每日散場時還是上演了“搶車表演”。
1935年3月,茅盾一家從大陸新村搬至極司菲爾路(今萬航渡路)信義村。新家離江灣體育場比老家要遠得多,可見茅盾兩次攜子女前往觀看,往返路途極為艱辛。
在這場“盛極一時”的運動會結束兩年后,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侵華日軍的鐵蹄踏上了這片土地,體育場被日軍用作軍火庫,遭到百般蹂躪。當年臨時鋪設的輕便鐵路,在日軍侵華期間修筑為一條正式鐵路,用于體育場與政民路附近大型倉庫的貨物運輸,直到新世紀初才被拆除。
如今,江灣體育場在交通方面早已今非昔比,周邊擁有內環線、中環線、逸仙路高架等城市快速道路,與10號、8號、18號等軌道交通組合成了縱橫貫穿的立體交通,來往外灘、虹口以及浦東均十分便利。
江灣體育場歷經滄桑巨變,經過多次整修改造,老建筑煥發青春活力,與周邊“創智天地”融為一體,成為今日創新楊浦的一個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