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合唱團》:“中國式童年”的新時代書寫
4月14日下午,由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指導,江西省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式童年’的新時代書寫——《紫云英合唱團》作品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郭義強,資深出版人、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原副主席海飛,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楊平,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黎隆武,江西省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凌衛,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梁鴻鷹,出版人、兒童文學評論家徐德霞,中國海洋大學名師工程講席教授朱自強,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文藝報》副總編輯劉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莉,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周長超,《光明日報》文學評論版主編王國平,魯迅文學院教研部主任郭艷,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葛競,文學評論家、《中華讀書報》編委陳香,《兒童文學》主編馮臻,《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讀周刊主編楊雅蓮等專家以及《紫云英合唱團》作者吳洲星出席研討會。
研討會由江西省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汪維國和中文天地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編輯游道勤主持。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社長劉凱軍和副社長閔蓉出席會議。
《紫云英合唱團》是一部聚焦鄉村美育和鄉村孩童精神成長的兒童文學作品,故事中的程小雨老師通過音樂藝術和民間文化治愈童年、引領成長,讓大家看到鄉村教育的多元與豐富,同時感受鄉村兒童蓬勃昂揚的精神面貌。本次研討會旨在深入探討《紫云英合唱團》如何以純粹的兒童視角、文學的方式和精妙的構思,描繪并詮釋“中國式童年”的豐富內涵與多元風貌。
鄔書林點評《紫云英合唱團》很好地展示了當下中國時代變遷過程中孩子們需要的文化滋養和精神追求,作者把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趣味性很好地融在一起,針對當下中國農村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合唱團的形式來化解,給孩子和老師以更高層次的精神指引。郭義強認為《紫云英合唱團》以一個精巧的視角,書寫了一個鄉村音樂老師和一群孩子在音樂的熏陶中快樂成長,塑造了一個美好且有擔當的當代鄉村女教師形象,同時也細膩描繪出鄉村孩子多元化的成長路徑。作品以詩意的方式,寫出了當下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并且就如何提升鄉村教育水平,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提供了可行參考路徑。
黎隆武評價《紫云英合唱團》是一部描繪新時代鄉村兒童蓬勃昂揚的精神氣象、展現新時代鄉村教育成果的文學力作,是江西出版傳媒集團及其旗下的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書為媒、立德樹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凌衛在致辭中肯定了吳洲星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圖書出版后仍歷經半年修改作品,從而讓書稿從敘事結構、人物形象、語言細節等方面都實現了全方位提升,體現了精品意識和質量意識。
在作品研討環節,專家學者們高度評價了《紫云英合唱團》在書寫新時代“中國式童年”方面的主題價值、藝術探索與現實意義。海飛說,《紫云英合唱團》聚焦鄉村文化振興和藝術教育,突出實踐育人、藝術育人,以兒童文學的方式參與到磅礴的時代和重大主題的思索之中,多角度、多側面展現鄉村美育的蛻變與發展。楊平認為,優質的童書也應該有現實指導意義。《紫云英合唱團》就是一本充滿了童趣和詩意的人生哲學教科書。作者選擇的鄉村音樂教育題材能夠鼓勵現實中的孩子勇于追求美好未來,書中的鄉村教師形象也起到了重要的模范引導作用。除了兒童讀者,他希望更多的老師也能閱讀到這本書,借此意識到作為孩子人生導師的責任與擔當。梁鴻鷹也高度評價作品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認為作品展現了音樂對人內心情感和心靈的凈化,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吳洲星擅長運用富有意象的語言描繪場景,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細節,還是內心世界的微妙波動,都被賦予了濃厚的藝術氣息。在談及作品的語言特色與文學價值時,徐德霞認為《紫云英合唱團》延續了吳洲星以往的風格,敘述了一個老師與孩子雙向成長、同向追夢的故事,是一部養心又養眼的作品。它以入情入理的故事、水墨畫一般的潤染感、綿密而悠長的情誼,給讀者以江南小雨滴滴入心的閱讀感受。朱自強層層深入地分析了小雨老師的“生命的追尋與自我確認”,他認為兒童文學領域的主題創作和出版,呈現出越來越切合文學藝術的創作規律、越來越重視藝術水準的勢頭,主題創作出版作品更要接受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的檢驗,《紫云英合唱團》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的藝術經驗。李朝全他認為作者很好地處理了真實與虛構的關系,作品的語言如詩,閱讀過程始終縈繞著動人的旋律,給人一種愉悅的審美感受。
劉颋評價吳洲星是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中具有辨識度的一位,她的創作有成熟的美學風格、敘事技巧和語言習慣,文字里有著對人間煙火的親切感以及潤物無聲的溫暖。張莉認為作家在書寫作品時對音樂、合唱等相關知識做了非常細致的準備工作,文字中充滿了聲音感,閱讀時被一種溫暖、美好、明亮和純凈的感覺包裹著。
吳洲星在構建故事時,巧妙地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教育理念,賦予了小說音樂主題更加深厚的歷史感和時代感。周長超認為作品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展示,提供了一個宏闊的歷史文化背景,音樂不僅僅是小說中簡單的敘事裝置,而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成為感受藝術魅力、體察歷史文化的載體,成為理解民族精神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活的教材。王國平認為《紫云英合唱團》刻畫了一個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教師形象,她不僅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授,更強調人格修為的塑造。作品從鄉村教育、親情友情、民間文化、女性意識等多方面鋪展開來,主題豐滿,闡釋空間廣闊。郭艷認為在小雨老師的身上,可以看到當代青年人如何選擇人生,如何賦予生命以意義。作品的情感描寫細膩感人,人物形象鮮活生動。
《紫云英合唱團》巧妙地運用合唱這一藝術形式,將個體的童年故事融入集體的合唱之中,凸顯了一群鄉村孩童面對成長挑戰時堅韌不拔、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葛競同作品中的小雨老師一樣,有著鄉村藝術教育的經驗,因此作品帶給她深深的共鳴,紫云英合唱團的這些孩子從鄉村走向都市,從心靈上的陶冶走上實現人生夢想的過程,讓她更加深刻地意識到音樂、合唱除了是美育的一部分,還是對孩子內心的撫慰和對成長的陪伴。陳香圍繞“詩性氛圍是如何成就的”“現實主義質感來自于什么”“如何創新敘事技巧從而突破單線推進的情節敘事”對作品進行分析,她認為《紫云英合唱團》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溫情、細膩,以詩意的語言、從容的節奏展開故事的敘述,構建出典雅、舒緩的藝術世界,體現出人性的美好,也體現出作家的理想主義情懷。馮臻認為作品建構了中國式童年的精神空間,用牧歌式的筆調,放歌理想的生命形式與鄉土童真,以人情美和藝術美(在作品中體現為音樂審美)雙向同構與重疊賦能的方式,書寫出了中國式童年的美好圖景與精神維度。楊雅蓮對比了修訂版與初版,認為書稿有了全面的提升,讀完感覺格外真摯感人,書中用“紫云英”代表質樸的鄉村孩子,作品奏響悠揚的旋律,書寫了音樂給孩子們帶來的改變。
研討最后,作者吳洲星表示:“我常常在思索一個問題,除了升學,鄉村的孩子還有沒有別的人生的途徑可走,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性。我在紫云英合唱團的孩子們身上看到了這樣的可能性。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寫作合唱團的故事,寫我自己的故事,也是在探尋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在合唱團的孩子們身上,我找到了一個答案,只要有夢想,一切都有希望。”
此次“中國式童年”的新時代書寫——《紫云英合唱團》作品研討會圓滿落幕,但關于“中國式童年”內涵的探討與藝術表達的創新之旅仍在繼續。《紫云英合唱團》的成功實踐,對于推動原創兒童文學“中國式童年”在新時代的深度書寫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未來,江西出版傳媒集團、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也會攜手更多文藝創作者,用心傾聽兒童的聲音,用情描繪兒童的世界,用藝術的力量傳遞童年的美好,共塑新時代中國兒童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