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學問
做學問就是從事學術研究,以做學問為業的教授、研究人員被稱為學者。在社會分工的多種行業中,做學問是一個小行業。但只要你從事專業性、技術性職業,總需要有一個學位,無論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為了獲得學位,你就必須寫一篇學位論文。而在寫學位論文時,你就是在“做學問”。無論從事什么職業,每個人必然有一段做學問的經歷。
如何做學問?小到如何寫好一篇學位論文,大到一生如何在學術上有所造詣,對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成功的學者在回憶錄中經常談他們的成功之道,許多學者的傳記也寫出了他們做學問的經歷。每個人都有自己做學問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但我們很難照搬也很難從中總結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的成功之道。不過,做學問總會遇到一些共同的問題,總會有一些可供參考的方法。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推出的《普林斯頓經濟學研究指南:課題選擇、論文發表到學術生涯管理》(以下簡稱《普林斯頓經濟學研究指南》)一書,正是對做學問的共同之點的總結。
無論對專業學者還是僅做一篇學位論文的人而言,選擇研究的題目都極為重要,甚至可以說題目決定成敗。任何一個做學問的人都知道,題目之重要性可以比喻成“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做學問,就怕選錯題。
《普林斯頓經濟學研究指南》一書中“題目選擇”這一部分包括兩章,第二章“選擇研究課題”更為重要。在一開始作者就指出,“構思出好的研究問題通常是研究人員工作中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對于如何選題,作者提出三個原則:一是應該解決一個依據現有文獻遠無法完全理解的問題,而且研究人員有機會為這個問題作出有意義的貢獻。二是一件研究人員認為有趣、好玩的事情。三是選題目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再好的題目沒有能力也寫不成,能力是做學問成功的基礎。
作者的確是做學問的“老手”,所以提出許多值得注意之點。比如,他認為,“集中精力專攻一組相對狹窄的問題”。這就是說,題目要小,才能深入下去,題目越小越能有所成果。
無論是寫一篇學位論文或終生做學問,作者強調要“做學術獵人,而非學術農夫”,“‘獵人’知道自己想要完成什么,想解決什么問題,想使用什么方法”。“獵人”具有“前瞻性和主動性”,“‘農夫’被動作出回應,他們的動力來自其他人的工作”。
選好題目后,真正的工作就開始了。任何題目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分析,包括做實驗、解模型、評估方程。你看了一定覺得,這不是寫自然科學論文的方法嗎?其實,現代經濟學借鑒了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了數學,已經成為主流。你的成果要得到學術界的承認,學位論文能通過,就一定要用這種方法。在《普林斯頓經濟學研究指南》一書中,作者關注的重點是“組織好論文,并具備以最高效的方式撰寫的手藝”。按我的理解,“組織好論文”就是整篇文章的結構安排,“手藝”就是如何完美地表達。寫論文不僅要把自己的思想、觀點講清楚,而且要考慮評價者或更一般地說接受者或更個人的讀者。在書中,論文要達到五個目標:清楚地陳述論文的觀點,讓讀者認為它新穎有趣;說服讀者相信分析是正確的,并設法應對其他解釋;說明他人的功勞;提供研究過程的細節;得出適當的結論。
對于做學問的人而言,標題、摘要和導言猶如濃縮之精華。在《普林斯頓經濟學研究指南》的第五章“標題、摘要和導言”中,作者認為,要把標題作為論文的第一則廣告,而“摘要是論文的另一種廣告”,把注意力集中在論文能吸引讀者讀下去的方面。“導言”是閱讀頻率最高的部分,所以要花時間思考并寫好。為此,他建議“導言”必須涵蓋大量資料,同時易于閱讀和理解。
做學問、寫論文,主體是關鍵。書中第六章“論文的主體:文獻綜述、理論、數據描述和結論部分”,介紹論文主體的寫作,具有很強的啟示性。作者認為“文獻綜述”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讀者了解業內已經做了些什么,以便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論文的貢獻;二是對其他作者所做的工作給予肯定,并承認他們的貢獻。不同的“理論”部分有不同的寫法,但一般“先從簡單的部分著手,之后再加入復雜的內容”。實踐中,能用真實例子來說明模型是最好的。而“數據描述”的最佳方法,取決于數據要100%準確。最后,用簡單的“結論”來總結論文,也可以展望未來研究的思路。
做學問總有一些共同規律和普遍做法。某種程度上說,讀相關的書可以在求學之路上開闊眼界。因為那些共同規律和普遍做法,都是理論、經驗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作者:梁小民,系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