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齊邦媛:現(xiàn)在,死更是多么富麗
    來源:北京青年報 | 韓福東  2024年04月12日09:03

    臺灣作家簡媜有一次問齊邦媛:“您有沒有想過最后的時刻?”

    齊邦媛說:“我希望我還記得很多美好的事情,把自己收拾干凈,穿戴整齊,不要不成人樣要叫人收拾。我希望最后有兩個小天使來帶我走,有薄薄的小翅膀……”說完這段話,齊邦媛立刻起身去廚房冰箱取來有翅膀的小人偶磁鐵,告訴簡媜就是這種小翅膀,不是但丁《神曲》里那種拖地的大翅膀。

    這一時刻終于到來了。2024年3月28日凌晨1點,兩個有著薄薄小翅膀的天使,從東北的巨流河出發(fā),飛到臺灣桃園龜山長庚養(yǎng)生文化村,將齊邦媛的靈魂帶到了南部啞口海。在齊邦媛的一生中,長城外的巨流河是原鄉(xiāng),臺灣恒春的啞口海是歸宿。

    15年前,齊邦媛在臺灣桃園龜山長庚養(yǎng)生村枯坐了四年,以85歲高齡寫就個人回憶錄《巨流河》,在海峽兩岸引發(fā)轟動。這本書對齊邦媛意義重大,她用“人生最大的滿足”來形容,并表示自己將因此“含笑而死”。

    臺灣學者廖咸浩說:齊邦媛是臺灣做專書外譯工作的第一人,“是臺灣文學的拓荒者”。她的為人與視野,充滿寬厚的胸襟。經(jīng)典作品《巨流河》更是她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度巔峰,甚至可以說是臺灣“大河”作品的巔峰,目前尚無人能出其右。

    安靜的生活從此被打破,她要面對成為公眾人物后的各種變化。

    《巨流河》出版一年多后,2011年春,我曾在臺北松江路“人文空間”專訪過齊邦媛。她對我說,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時間寫作,終身耿耿于懷。臺灣大學有些同事說,也許就應該是在這個時候?qū)懖艑Α?0歲以后連生死都超然,現(xiàn)在還不明白,就真不明白了。

    按照簡媜的說法,這是“老帥宣戰(zhàn)了,執(zhí)戟刺向時間,欲展開一場置生死于度外的文學逆襲……四年伏案,二十五萬字長征,老選手終于爬上懸崖,完成‘生命之書’”。

    退休之前,齊邦媛在臺灣大學教授外國文學,是將臺灣文學帶入世界的重要推手,她主導編譯《中國現(xiàn)代文學(臺灣)選集》,第一次將臺灣文學推向國際。此后她還組建翻譯團隊,將臺灣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共1500余篇英譯推介到歐美文學市場。她也大量引介西方文學到臺灣。她教過的許多學生,已成為臺灣文學界的中堅力量,人們稱她為“永遠的齊老師”。

    齊邦媛被白先勇稱作“守護臺灣文學的天使”。她曾在《一生中的一天》中說:“對于我最有吸引力的是時間和文字。時間深邃難測,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繪時間真貌,簡直是悲壯之舉。”但正是這晚年的悲壯之舉,讓齊邦媛進入了公共視野,她動情講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為我們貢獻了20世紀生動與波瀾壯闊的史詩。

    “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的這個評價,既契合《巨流河》,又可視作齊邦媛生命的寫照。

    1947年齊邦媛大學畢業(yè)時與妹妹星媛合影

    為父立言 寫作《巨流河》最初信念所系

    故事總要從“巨流河”開始講起——這條河位于中國東北地區(qū),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被稱為遼寧百姓的“母親河”,它古稱句驪河,現(xiàn)在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

    齊邦媛1924年生于遼寧鐵嶺。齊家在鐵嶺是大戶,她的祖父齊鵬大在張作霖麾下做到旅長,父親齊世英則在年輕時留學日本、德國。齊邦媛的人生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不過她對祖父的描述不多,只說他畢業(yè)于保定老速成學堂,二十多年對張作霖忠心耿耿,五十歲的時候在一次小戰(zhàn)役中受了輕傷,感染風寒而死。她的父親齊世英則是書中的主角,《巨流河》的第一個敘事高潮,就從齊世英歸國協(xié)助奉系將領(lǐng)郭松齡兵變講起。

    齊世英后來長期擔任國民黨東北地下活動負責人、“立法委員”,晚年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又卷入雷震“自由中國”事件,落寞而逝。

    齊邦媛一生都活在父親的籠罩之下,就連80多歲動筆寫作《巨流河》,最初也是為父親作傳的信念所驅(qū)使。這原本是她哥哥齊振一的任務。齊振一是抗戰(zhàn)勝利后中央社最早的隨軍記者之一,后來還曾擔任臺灣《大華晚報》總編輯,1980年代赴美辦報未成,寫作計劃也告夭折。齊振一放棄為父親作傳的時間太晚,以至于影響了齊邦媛的動筆。她也不被認為是合格的撰寫者,因為“不懂政治”。

    但是“只想寫父親一生的理想與失落”的齊邦媛,落筆后卻發(fā)現(xiàn)找不到真正的資料,并且自己缺乏“敘述的筆調(diào)”——沒有“莊嚴肅穆的論文能力”。《巨流河》于是變成了齊邦媛的個人自傳,雖然齊世英也在其中占據(jù)了巨大的篇幅。

    “不敢以寫史的心態(tài)自居”的齊邦媛,還是深度介入了對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評判中去。在《巨流河》獲得廣泛好評之后,她的自信心似乎在增長,在各種訪談中說“其實政治不那么難懂”,“看到中國百年變局的全貌,到了這個年紀,真有一些宏觀的自信了”。

    《巨流河》的聲譽,建立在它史詩般的敘事格調(diào)之上,齊邦媛運用嫻熟的文學技巧,將個人、家族與時代命運緊緊捆綁在了一起。就如這本書的宣傳文案所言:“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一部過渡新舊時代沖突的女性奮斗史、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唯一的全家福,抗戰(zhàn)勝利后在北平,前排左起:母親裴毓貞,父親齊世英,小妹齊星媛。后排左起:大妹齊寧媛,哥哥齊振一,齊邦媛

    與張大飛是尊敬、虧欠、患難相知的鐘情

    齊世英在郭松齡兵變事件中僥幸逃脫,開始在南京從事秘密工作。而九一八事變后不久,大概七八歲的齊邦媛亦離開東北老家,輾轉(zhuǎn)北平、天津、南京、漢口、湘鄉(xiāng)、桂林、懷遠、重慶……逃亡漸成生活的主旋律。盧溝橋事變后,她從南京出逃的經(jīng)歷尤為難忘,搭乘江南鐵路開往蕪湖的小窄軌火車時,日本人跟著火車炸,她們上船后,炮彈又追著船炸……

    炸彈成為齊邦媛一生的陰影。晚年的時候,她主動邀朋友來談論生死,說的仍是:“如果有人覺得我的一生很幸運,那真是個笑話。”“我的四周太多現(xiàn)實人生的炸彈,就是沒把我炸死!”“炸彈”是她形容人生不幸時,首先跳脫出來的字眼。

    所以齊邦媛晚年說,她只對日本人有真正的憤怒。《巨流河》在臺灣的首版日期,也被選在了2009年7月7日——那是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的日子,書的封面則是日軍對重慶實施的大轟炸照片。她甚至因為見多了日軍轟炸下的尸體,而終身討厭燒烤食物。

    齊邦媛從小見慣了各種各樣的死亡,弟弟三歲夭折,她記得自己與母親每天去小墳上哭祭的情形;一歲半的妹妹在逃難途中死去;聽小伙伴說及父親的頭顱被掛在城門上;她十歲得肺病住療養(yǎng)院時,又眼見同病相憐的張姐姐病故,房間撒滿石灰……和她的同代人一樣,死亡是一件太過稀松平常的事情。

    而在齊邦媛的記憶中,最悲痛最刻骨的死亡是她初戀張大飛的殉國。張大飛的父親原是沈陽縣警察局長,因接濟且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而被日本人在廣場上澆油漆燒死。一家八口開始四散逃亡。張大飛后來成為了一名空軍飛行員,在抗戰(zhàn)勝利前三個月,1945年5月18日,張大飛為掩護友機,與敵零式機激戰(zhàn)時不幸犧牲。

    齊邦媛與張大飛有始無終的戀情,是家、國記憶糾纏的悲情展現(xiàn)。這是他們一代人的宿命。齊邦媛一生最愛的一本書是《傲慢與偏見》,她羨慕書中的女主角:沒有戰(zhàn)爭,只有和平。“那是神仙似的世界。而我從出生所有的,就是戰(zhàn)爭和痛苦。”

    怎么會這樣呢?她不甘地發(fā)問。

    《巨流河》出版后,齊邦媛的兒子有一次來大陸,特地帶了一束花去南京張大飛墓。齊邦媛有些氣惱兒子沒有事先告知她,只是帶回來一張照片。在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字體中,有一行字寫著:“張大飛,上尉,遼寧營口,1918.6.16-1945。”

    齊邦媛十二歲與張大飛相識,但兩人在流亡路途中的命運迥異。齊邦媛在弦歌不輟政策的影響下,接受了完整的大學教育;張大飛則放棄這個機會,投身空軍,反擊日本侵略。齊邦媛在重慶讀書時,持續(xù)數(shù)年與張大飛通信。她在《巨流河》中說:“我們那樣誠摯、純潔地分享的成長經(jīng)驗,如同兩條永不能交匯的平行線。他的成長是在云端,在機關(guān)槍和高射炮火網(wǎng)中作生死搏斗;而我卻只能在地面上逃警報,為災禍哭泣,或者唱‘中國不會亡!’的合唱。我們兩人也許只有一點相同,就是要用一切力量趕走日本人。”

    張大飛在殉國前給齊邦媛的哥哥寫了一封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jīng)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現(xiàn)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歲,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嘗過……請你委婉勸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這是讓無數(shù)讀者流淚的一段故事。很多年以后,齊邦媛說,那不是美麗的初戀,是尊敬、虧欠、患難相知的鐘情。

    1942年夏天,張大飛受訓回國,加入了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

    筆下抗日勝利后的中國是《巨流河》最精彩的章節(jié)

    在兒子從大陸拍攝的照片中,還有四川樂山文廟大成殿影像——那是齊邦媛尊敬的朱光潛老師的辦公室。朱光潛是齊邦媛在武漢大學外文系就讀時的老師,他的英詩課構(gòu)成齊邦媛真正意義的文藝與美學啟蒙。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齊邦媛接觸到了英國浪漫派詩人濟慈,被深深打動。

    在病逝前,齊邦媛想到自己的最后時刻時,就會想起濟慈的《夜鶯頌》:

    我在黑暗里傾聽;啊,多少次

    我?guī)缀鯋凵狭藢幹k的死亡,

    我在詩思里用盡了好的言辭,

    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芒;

    而現(xiàn)在,哦,死更是多么富麗……

    在那段讀書歲月,對齊邦媛影響甚巨的教師還有吳宓等人。在齊邦媛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管窺民國時期大學教育的一些特點。那種別開生面的教授內(nèi)容與師生互動方式,在當下高校里可是難尋覓了。

    因抗戰(zhàn)勝利,齊邦媛的校園從樂山轉(zhuǎn)移到了武漢珞珈山。她關(guān)于抗日勝利后的描述,是《巨流河》全書最精彩的章節(jié),沒有之一。齊邦媛稱此為“失落的開始”:“勝利二字所帶來的期待未能立即實現(xiàn),前線后方共患難的日子一去不返。”

    在接受臺媒采訪時,齊邦媛說,她大學時之所以沒像大多數(shù)同學那樣左傾,是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長大,我看到中央政府重要的人物,他們都有些理想,不是那么腐敗,而且多半都是知識分子……我們那些同學,或像聞一多那些人,連政治的邊都挨不上。他們不知道中央那些是什么樣的人,而我知道的不少。我寫這本書還有個力量就是,我很想留下他們那一代人的樣子,這代人已經(jīng)沒辦法了解”。這段話展現(xiàn)出齊邦媛即便到了晚年,對政治仍有極天真的一面。

    學術(shù)上齊邦媛終有所成

    本質(zhì)上,齊邦媛是一個不懂政治的人,她也不感興趣。按她自己的說法,“我從小就是個崇拜者,很容易崇拜別人。什么都崇拜,我連我家那兩只鵝都很崇拜。”她從小就崇拜父親,雖然有個人親歷的感悟,但她的政治立場大多來自父親的熏陶。

    齊邦媛骨子里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她說:“我沒有什么政治觀,只是喜歡自然進展,不可能一個答案解決所有問題,也不贊成任何形式的夸張。”1940年代對高校師生的反思,除了自身家世的影響,也有這種價值觀在發(fā)揮作用。這讓不懂政治的齊邦媛有了超越時代的洞察力。

    1947年,23歲的齊邦媛來到臺灣,開始截然不同的生活。那時她還想不到,巨流河將是她再也返不回的故鄉(xiāng)。

    她很快結(jié)了婚,在新的獨立空間中,無意于政治的她在文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是她父親齊世英1954年因反對電力加價而被蔣介石開除黨籍,后又涉雷震案。這對齊邦媛不可能不產(chǎn)生負面影響,不過往好處說,《巨流河》的產(chǎn)生很大程度上也是這些變故所催生。

    齊邦媛在臺灣的生活并非一帆風順。她申請進修遭阻,精神受到刺激,跑到墓地像牛一樣狂奔;在印第安納大學讀書時,又無法延長半年拿學位,因而坐在草地上痛哭流涕;她有過一段圍繞油鍋的家庭主婦生涯;她的睡眠很糟,每晚要借助一粒安眠藥入眠……

    但在學術(shù)上,齊邦媛終有所成。

    有兩件特別值得一說的事情。

    第一件是齊邦媛在1970年代兼任編譯館教科書組主任期間,推動臺灣教科書“去政治化”,大幅修訂的國學教科書,增加了很多當代臺灣文學作品,像黃春明的《魚》這種有政治風險的作品被納入其中。至于蔣介石《國民中學聯(lián)合開學典禮訓詞》等則全部刪除。按照齊邦媛的說法,“一九七三年以后,數(shù)代的國民中學學生至少是讀了真正的國文教科書,而不是政治宣傳品。”

    此時齊世英還健在。他應該很欣慰自己對女兒的政治影響,終于以“去政治化”的方式造福了教育界。

    第二件事是她大力組織翻譯工作,向國際推介臺灣文學。除了上文提到的,將臺灣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共1500余篇英譯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她參加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臺灣現(xiàn)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與王德威、馬悅?cè)唤M成編輯委員會,資助了包括朱天心《古都》、張大春《野孩子》、吳濁流《亞細亞孤兒》等三十本作品的英譯。

    四歸大陸 “爸爸,我這樣回到你終老不能歸的故鄉(xiāng)”

    2011年的采訪中,齊邦媛和我說:“平時我用英文思考的時候比較多,所以常常用點洋文,知道的人知道這是我的生活方式,不知道的人覺得有點怪怪的,覺得就是賣弄——露一手。”這個英文好的優(yōu)勢,還給她帶來一個小插曲,1965年,芝加哥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哈耶克訪談時,就是齊邦媛出任翻譯,她口譯的“封閉社會”(Closed Society)和“開放社會”(Open Society),從此成為臺灣學界的流行語。

    1988年,齊邦媛從臺灣大學外文系退休。她的父親已在一年前過世。

    齊邦媛來過四次大陸,其中一次是為東北中山中學捐獻齊世英圖書館。她回到了鐵嶺,發(fā)現(xiàn)幼年的出生地已經(jīng)面目全非,那個連路標都沒有的小村子,早已與自己家族沒有任何聯(lián)系。她在《故鄉(xiāng)》一文中說:“爸爸,我這樣回到了你曾魂牽夢縈而終老不能歸的故鄉(xiāng),也走了這么遙遠的路。在臺灣淡水的山坡上,你已經(jīng)知道了吧。”

    齊邦媛就這樣熱愛著自己的父親。當2005年,已是81歲高齡的齊邦媛決定動筆寫一本回憶錄,最初的動因也是完成為父親立言的孝思。這本書的影響力之大,超出她身邊幾乎所有人的想象。齊邦媛也從一個文學圈內(nèi)低調(diào)的大佬,成為被推到前臺的公共作家。

    “我一生郁悶,多少想做的事埋在心里。81歲搬到養(yǎng)生村,套我母親的話‘玩完了’,沒想到忍死以求時間寬限,能把書寫出來,掙了好大一口氣!”

    齊邦媛晚年左半心肺纖維化,她一直擔心自己死于心梗,沒想到自己可以活到100周歲高齡。暴得大名的年紀太晚了,她開始準備后事,并把作家簡媜叫來談論生死。有一剎那,她突然停下腳步,回頭對簡媜說:“何必此生。”在內(nèi)心深處,齊邦媛始終是一個憂郁的氣質(zhì)。

    她一生經(jīng)歷那么多政治的險灘,她努力想要解釋那個讓她困惑不已的舊日世界,為自己,也為父親。她交出了一份答卷——《巨流河》,這為她帶來潑天的聲譽,但也預示了以文學闡釋政治的風險。當生命接近沉寂,我們很自然發(fā)現(xiàn),她一生最熱愛的還是文學。

    在病逝之前,2023年11月,她打電話給好友、臺灣作家席慕蓉,表達告別之意。

    齊邦媛很喜歡席慕蓉為她寫的《一首詩的進行——寄呈齊老師》,里面有她喜愛的話:

    即使成為灰燼 也是玫瑰的灰燼

    即使深埋在流沙之下

    也是曾經(jīng)傲人的幾世繁華

    作者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除引自《巨流河》外,亦參考齊邦媛編著《洄瀾:相逢巨流河》,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4年1月版,特此致謝。

    (供圖 雨驛)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182tv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三人毛片 |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2020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国产91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免费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国产av一区最新精品|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野战|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好男人视频社区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 国产精品伦理一二三区伦理|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天堂影片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文|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