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節目《美美與共》綻放人類文明互鑒之花
3月1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節目《美美與共》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了第十一期,《美美與共》第一季正式收官。節目制作播出歷時大半年,跨越五大洲的53個國家,邀請了224位外國嘉賓,講述了中外文明交相輝映的無數個動人故事。作為文化嘉賓,我有幸參與了其中8集33個選題的錄制,對我個人來說是一次珍貴的文化洗禮,也得到了人生閱歷的豐盈和思想的升華。正如我在開篇講述中提出的口號:“讓我們一起理解世界,讀懂中國”,這是我心目中《美美與共》最樸素而又真摯的追求。因為,《美美與共》譜寫了一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壯美篇章,是不負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傳播者。
“美美與共”出自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一句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句話之所以廣為流傳,在于其寓意了人類社會古往今來崇高的理想追求。在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明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新時代中國外交工作的主線。《美美與共》以創新實踐生動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記錄下新時代中國對外交流合作事業長足發展的堅實歷程。
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美美與共》講述的正是“國之交在于民相親”,透過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通過超越國界的深厚情誼,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被緊緊聯系在了一起。節目第一季共11集,通過45個精彩主題,多視角全方位地呈現中外文化交流的不同截面,反映出中外文明交融所具有的深厚歷史底蘊和現實需求。在《美美與共》展開的宏大時代畫卷中,里面每一個故事都是世界人民命運與共、攜手前行的真實寫照,寄托著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信念。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美美與共》是一趟跨越山海、穿越時空的奇幻旅程。節目以文化絲路為紐帶,聯結了世界四大洋五大洲,全景式呈現中外文化、經濟、科技、民生、藝術等各領域的交融互通。
“多元包容、合作共贏”是《美美與共》整檔節目的思想內核。224位膚色不同、國籍各異的外國嘉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代言人。他們以親身經歷講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魯班工坊成為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助力無數年輕人成為能工巧匠;他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踐行者,中蒙共植10億棵樹,將為東北亞地區的生態安全筑起“綠色長城”;他們也是中外友好事業的傳承者,柬埔寨小公主珍娜驚艷亮相,與中國小朋友攜手共唱《共飲一江水》,訴說了中柬友誼的源遠流長。
《美美與共》上天入海,探索未知。從仰望星空的“天宮”畫展,到挪威深海的“藍色糧倉”,從匯聚四方的“種子銀行”,到探索未來的腦科學,世界竟然如此奇妙。《美美與共》里不只有詩和遠方,也有糧食和生計。從馬達加斯加的雜交水稻,到斐濟的菌草事業,從馬爾代夫的跨海連心橋,到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中尼公路,中外合作造福世界,惠及千萬民生。《美美與共》深情講述了人類文明的歷史傳承。中外聯手修復吳哥窟、數字化呈現敦煌莫高窟、攜手保護希瓦古城、發掘瑪雅遺址。當歷史映照進現實,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外合作中重現生機活力。《美美與共》精彩呈現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義新歐”班列跨13000公里串聯起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智利車厘子跨越2萬公里的太平洋走進中國尋常百姓家;當故宮遇到凡爾賽宮,300年前的文化交融碰撞,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煥發了新的生機。
《美美與共》是一個大舞臺,能作為文化嘉賓參與其中,對我而言是激動人心而又極具挑戰的一次人生體驗。我參與錄制的時間跨度近兩個月,在本職工作之余往返于北京市內與遠郊的攝影棚之間,經常是披星戴月,這項工作的壓力和艱苦程度超出預想。從前期討論劇本到思考消化和記臺詞,再到錄制前與導演和嘉賓溝通過細節,做好充分準備是保證節目成功的關鍵。在這方面,節目編導團隊專業高效而又細致周到的前期準備工作,為我能輕裝上陣提供了有力的后盾支持。
《美美與共》突破了傳統的綜藝節目類型,打通了歌舞、訪談、紀實類節目的界限,糅合多種藝術手段和媒介方式,既有宏美壯麗的影音震撼,也有小橋流水的淺吟低唱,既有細膩深沉的心靈對話,還有熱情洋溢的現場互動,藝術呈現效果精彩絕倫。
隨著節目的播出以及在海內外的廣泛傳播,節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也贏得了國際贊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柬埔寨王國王室成員諾羅敦·珍娜公主、洪都拉斯前總統府新聞部長都曾發文推薦節目, 20多個使館、大使和外交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節目內容。《美美與共》已經成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標志性符號。
作為一名國際問題研究者,我堅信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美美與共》寄托著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團結合作的美好愿景。我很喜歡節目中引用過的一句非洲諺語:“獨行快,眾行遠”。這句話啟示我們,中國的文化之美、文明之光、發展之惠,只有在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互鑒中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呈現。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擁抱世界——這正是《美美與共》的初心與使命。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美美與共》文化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