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 推動新時代詩歌高質量發展 《詩刊》改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座談會現場
4月10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詩刊》社承辦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 推動新時代詩歌高質量發展——《詩刊》改版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出席并講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施戰軍主持座談會。《詩刊》主編李少君,《詩刊》副主編王冰、霍俊明,中宣部文藝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以及數十位專家、詩人、讀者代表參加會議。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講話
張宏森在講話中指出,《詩刊》自1957年創刊至今,已經走過了67年的歲月,是一份承載著當代詩歌發展厚重歷史和輝煌篇章的重要刊物。《詩刊》的意義又超越了一般性文學刊物的意義,它是窗口、是風向標,我們期待這本刊物能夠引領中國詩歌的方向,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因此,《詩刊》改版不僅僅只是一份刊物形態的改變,它的辦刊思路與方向將產生深遠影響。經過認真的研究醞釀和改版以來的探索嘗試,《詩刊》有了新的面貌,刊物質量有了明顯改觀,編輯隊伍有了進一步的成長提升,展現出令人鼓舞的、清新端正的氣息。
張宏森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探索詩歌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詩刊》改版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推動新時代詩歌的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詩歌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責任重大、責無旁貸。改版就是總結經驗,取長補短;改版就是吐故納新,正本清源;改版就是再塑詩風,開詩壇生面;改版就是順應時代之變、傳媒之變和詩歌之變,就是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呼,就是守正創新、積極求變、勇蹚新路。《詩刊》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保持賡續中華千年詩脈的文化自覺和歷史主動,開創新的工作局面。要通過多種方式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詩歌表達,對新時代的深刻變化予以積極回應,注重詩歌的思想深度、藝術特質以及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做到詩歌現代性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度融合。我們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輝煌的詩歌文化、一百多年來的新詩發展,都為新時代詩歌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詩刊》既要面向悠久的傳統、鮮活的時代,又要面向未來,開一代詩風,在詩歌史上留下立得住、傳得開的作品。要主動進行自我更新,拓展詩歌邊界,融入現代傳播格局,進一步強化編讀往來,利用全媒體平臺推廣優秀作品,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弘揚中國詩歌傳統,發揮獨特價值作用。
張宏森強調,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接受人民閱卷,回答詩歌與讀者關系的時代課題。《詩刊》要開一代詩風,就要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堅定好詩一定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信念和工作導向,自覺接受人民閱卷和大眾評判。這就要求詩人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創作理念,編輯要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發掘優秀的詩人和作品,作品要在人民群眾的接受和傳播中經受檢驗。在創作、編輯、出版、發行、傳播各個環節中,要始終注重人民性、時代性,讓詩歌真正走到人民中去。
張宏森強調,要塑造新時代詩歌發展新格局,推動新時代詩歌高質量發展。《詩刊》的使命就是帶頭推動當代詩歌創作,優化當下詩歌生態,引領詩歌未來走向。在新時代詩歌發展過程中,在探索詩歌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詩刊》要積極帶動廣大詩人、其他詩歌報刊社網共同為塑造新時代詩歌發展新格局、推動新時代詩歌高質量發展做出努力。為此,《詩刊》既要行穩致遠,又要乘風破浪,敢于做風向標、領頭雁,甘于做人梯、鋪路石。《詩刊》的全體編輯要內外兼修,不斷提高站位,時刻牢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責任,增強對好詩的敏感度,以發掘優秀詩人和優秀詩作為己任。要悉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尤其是各種批評意見,持續提升刊物品質,做到有質量、有氣量,有尺度、有溫度。
張宏森強調,詩歌界要加強大團結。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觀點,都需要互相借鑒、互相包容,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不同界別、不同身份,也需要加強溝通,增進商榷,共同勉勵,攜手前行。《詩刊》要做博觀兼采、有容乃大的示范,也要使自信自強和內斂謙遜互為表里,真正做到文質彬彬、春華秋實。更希望社會各界特別是詩歌界,更多地支持和激勵《詩刊》的工作,激濁揚清,臻于至善。現代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溝通交流場景,我們要加倍珍惜這個場景中富含的人文情懷,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上,共同追求并努力做到網絡場景下“詩意的棲居”。只要我們抱以最大的善意和真誠的建設性,求同存異、同向發力,就一定會迎來詩歌界“近者悅,遠者來”的融洽氛圍,也一定會創造“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浩瀚景象。希望《詩刊》的全體同志與詩歌界的各位同仁一起,堅守文學的初心,秉承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辜負讀者的期待,不斷推出具有時代高度、藝術高度、廣為傳誦的精品力作,用詩歌形象地展現這個時代的偉大實踐,創造中華民族新史詩,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施戰軍主持座談會
座談會上,李少君從刊物欄目設置、選稿標準、媒體融合發展等方面介紹了《詩刊》改版情況,表示將以改版為契機,不斷改革創新,推出更多優秀詩歌作品。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吳思敬、《詩刊》原主編葉延濱、詩人林莽、《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詩歌評論家唐曉渡、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林峰、《中華詩詞》主編高昌、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汪劍釗、西南大學教授蔣登科等分享了對《詩刊》改版的看法。他們表示,改版后的《詩刊》將兩本半月刊合為月刊,順應了詩歌發展趨勢,更加厚重、大氣。特別是“第一現場”“長調歌行”“大家閱讀”“散文詩萃”“百家詩論”等欄目的新增,使刊物有了更大的覆蓋面、包容量,既重視名家、也不薄新人,長詩、短歌、散文詩、古體詩詞、譯詩等各類作品兼顧。從所刊詩作來看,新版《詩刊》更加突出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刊發了大量來自各行各業特別是生產生活一線的普通寫作者的詩歌作品。這既明確向詩人、讀者宣示了刊物面向時代、面向生活、面向人民大眾的辦刊思路,也引導廣大詩歌寫作者寫出更多接地氣、讀者喜聞樂見的詩作。這就要求詩人必須深入生活,具有“在鍋碗瓢盆中找到交響樂”的能力。與此同時,新版《詩刊》強化了融媒體建設,通過“數字詩界”欄目,精選各個網絡平臺上的優秀詩作,體現出《詩刊》廣尋優秀網絡詩人詩作的決心。
“與《詩刊》在春天驚喜相逢,不得不說,這是上天的眷顧,是生活的恩惠,更是《詩刊》給予每個基層寫作者的一個平等的機會。”在座談會上,河南南陽方城縣四里店鎮張灣村村民、詩人景淑貞這樣說道。她的組詩《彈流水》在《詩刊》2024年第3期刊出。景淑貞說:“經營小賣部,我并沒有完整的寫作時間,很多的詩都是在顧客的來去之間抽空寫成的。所幸,文字有光,詩歌是燈盞,我暗淡下來的日子,被一點點重新照亮。”攀鋼礦業公司朱蘭鐵礦檢修作業區焊工、詩人溫馨說:“因為在新版《詩刊》第1期發表作品,我獲得了很多的鼓勵。我會更加努力,爭取創作出更多冒著熱氣、沾著泥土、帶著露珠的作品。”山東青年詩人辰水表示,在改版后的《詩刊》中,“詩歌更加有現場感,像是來自大地之上沉甸甸的糧食”。山西青年詩人希冀說:“改版后的《詩刊》更多地關注到像我這樣普普通通的基層詩人、民間詩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雅博士后廖亦奇說:“《詩刊》‘第一現場’等欄目中的作品告訴我們:詩人要保持敏銳、開放,永遠站在生活的一線,真切地以文學表達生活的真與美。湖南湘西苗族青年詩人梁書正表示,“雙子星座”改版后對青年詩人是非常有益的,既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能發現不足,進而更快成長和進步。
葉江南、夏杰、波金、葉夢雨四位讀者代表也分別發言,希望《詩刊》把握好“雅”與“俗”的關系,在鼓勵創新、鼓勵探索的同時,能夠推出朗朗上口、人們樂于傳誦的作品。同時,綜合運用紙刊、新媒體等平臺,設置讀者評刊欄目,加強詩人、編輯、讀者之間的互動,營造良好的詩歌氛圍。
大家還從欄目設置、選稿標準、話題設置、融媒體傳播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施戰軍在主持會議時談到,這次座談會,既是一次嚴肅的、專業的研討,也是一次美好的、富有詩意的交流。《詩刊》改版取得初步成效,但還存在持久提升的空間,對于大家提出的中肯建議,《詩刊》將認真研究吸收,把大家貢獻的智慧實現在今后的辦刊過程中,努力建設好這片詩意的園地。《詩刊》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新時代的特點和發展要求,以人民為中心,情賦山河,心系天下,團結廣大詩人不斷推出精品力作,煥發出與新時代相匹配的詩歌光彩。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