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大展亮相故宮 講述中法文明交流佳話
銅鍍金殼開光人物像懷表,故宮博物院藏。
1688年8月7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馬爾利行宮寫下一封致中國康熙皇帝的信:“得知陛下您求賢若渴……因此數年前我們決定派遣我們的臣民,六位博學的耶穌會數學家,為陛下帶來所有最新奇的科學知識……”
此時的路易十四并不知道,此前派遣的“國王數學家”在1688年到達了北京,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他又派出第二批數學家攜帶著他的親筆信啟程,可是他們卻未能抵達中國。
336年后的今天,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觀眾可以讀到這封當年未能送達康熙手中的信,了解這段少為人知的中法宮廷交流故事。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由故宮博物院和凡爾賽宮殿﹑博物館及國家園林公共機構(以下簡稱凡爾賽宮)聯合主辦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于4月初亮相北京。作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項目,該展覽匯集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收藏機構的大約200件文物精品,通過“龍與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國風景”“凡爾賽宮的中國時尚”3個單元,展現百年間中法雙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賞的政治交往史和彼此借鑒、相互學習的文化交流史。
跨越重洋的對望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是中法宮廷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通往遠東的新航路繁榮發展,加強了歐洲與中國的聯系。大量中國商品銷往歐洲,令歐洲人對地大物博、巧匠如云的中國充滿美好憧憬。在“太陽王”路易十四領導下,法國開疆拓土,文化藝術昌盛。與此同時,中國迎來了封建王朝最后一個高光時代——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位于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兩個強盛國家,對彼此投去了欣賞和好奇的目光。
“與同時代中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交往相比,17、18世紀的中法關系呈現出獨特之處。”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展覽中方策展人郭福祥說,中法的交往一開始就是在兩國宮廷和政府高層的高度關注和直接參與下進行的,但中法之間沒有互派正式的國家使團,主要通過來華的法國傳教士作為溝通橋梁。
凡爾賽市立圖書館收藏的1697年版《康熙帝傳》,便是由法國傳教士白晉所作。1688年,“國王數學家”白晉與張誠進入清宮,為康熙帝服務。1697年,白晉回到法國,奉康熙之命招募新的傳教士來華。在同年出版的《康熙帝傳》中,白晉較為理想化地描繪了當時的中國,并強調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的相似之處。這本書在歐洲產生深遠影響,引起了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等名人的關注。
故宮博物院藏17世紀銅鍍金殼開光人物像懷表是此次展覽的重點展品。懷表最外層為黑鯊魚皮表套,并用金釘鑲嵌出漩渦狀和團花圖案。銅鍍金表殼中央用郁金香花圍出圓形開光,開光處是路易十四的頭像。表盤中間藍色琺瑯上繪金色百合花圖案,為法國王室標志。打開機芯,可見擺輪保護罩上鏤雕一條中國式五爪金龍。機芯夾板上還有制作工匠的名款和產地,可知此表為法國宮廷御用鐘表匠伊薩克·蒂雷所制。“這只表原藏于養心殿,很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給康熙皇帝的禮物,是兩位帝王交往的重要物證。”郭福祥說。
相鄰的展柜中陳列著一件中式銀鍍金壺,是凡爾賽宮收藏的珍品。1686年暹羅(今泰國)使團送給路易十四一批禮物,其中有多件中國器物,引起了法國宮廷對東方文化的濃厚興趣。此壺為銀質鏨刻,飾有鍍金高浮雕人物、鳥獸、花卉與寶塔圖案,壺底刻有法國王室盾形紋章和三皇冠標記。路易十四和1793年大革命政府曾先后下令熔化金銀器,這件文物兩次幸免于難,成為暹羅使團所贈禮物中唯一保存下來的金銀器。
展廳里展示了多幅中法帝王肖像,其中,清人繪雍正帝洋裝像屏引人注目。圖中雍正帝頭戴卷發,身穿洋裝,造型與路易十四相似。此幅畫像的表現方式受當時歐洲流行的“扮裝舞會畫像”影響,顯示了雍正對歐洲時尚的興趣。
凡爾賽宮藏乾隆皇帝像瓷版畫也很特別。這幅瓷版畫由法國塞弗爾瓷器工場的藝術家根據潘廷章的一幅水彩畫繪制而成。潘廷章為意大利傳教士,曾進入清宮擔任畫師。畫面中,乾隆身穿皮毛服裝,頭戴一頂毛帽,帽子頂部有一顆巨大的珍珠。1776年,路易十六購藏這件瓷版畫,陳設于凡爾賽宮的書房內。
科學與藝術交流
“從中法的禮物交換可以看出,科學和藝術的交流是17、18世紀中法宮廷交往的主旋律。”郭福祥說,康熙時期,因應皇帝對科學的需求,法方贈送的禮物以各種科學儀器為主。雍正、乾隆時期,隨著中法藝術方面的交流互動增多,展現法國工藝技術成就的瓷器、玻璃器、掛毯等禮物比例增加。中國宮廷在接受法國科學儀器和藝術品的同時,也回贈大量中文書籍、絲綢、瓷器等法國人感興趣的物品,這些物品充實了法國王室圖書館和宮廷收藏。
展覽現場可以看到故宮收藏的法國產銅鍍金提環赤道公晷儀、銅鍍金半圓儀、銅鍍金測角器等。不少儀器上的款識表明它們是巴黎儀器制作名家巴特菲爾德所制。
一個黑漆方盒內放置著30余件儀器,包括比例尺、直尺、矩尺、圓規、測角尺等,盒內還有銅鍍金三角支架和藍色琺瑯水丞,水丞底部鐫刻“康熙御制”款。據介紹,這盒繪圖儀器為康熙時期清宮造辦處將法國制和清宮自制儀器配套組合而成,功能齊備,非常實用。
“這是滿文版《幾何原本》。”郭福祥說,白晉、張誠為便于給康熙講授西方數學,根據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編譯了這套滿文教材。
白晉、張誠還根據歐洲醫學著作譯撰了滿文版《西洋藥書》,介紹當時西方流行的藥品,論述了瘟疫、水痘、肝膽胃腸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療方法。
清宮造辦處仿照法國帕斯卡計算器制作的銅鍍金盤式手搖計算器,展現法國傳教士蔣友仁設計巧思的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銅版畫,來自法國的精美鐘表、多功能鏡、精油……法國文化對清代宮廷的科學、藝術、建筑、醫學、地圖測繪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國宮廷內絢麗而獨特的“法國風景”。
《十駿馬圖冊》為法國傳教士畫家王致誠所作,是目前已知唯一帶有其署款的作品,也是一件中西藝術交融之作。全冊所繪10匹駿馬皆為乾隆帝坐騎。圖中駿馬造型逼真,體態生動,用筆工致細膩,賦色清新明快,體現了王致誠高超的寫實能力和繪畫技巧。背景樹石以中國傳統筆墨技法繪制而成,應出自中國畫家之手。每圖本幅寫有滿文馬名,左側對題有張照、梁詩正奉敕撰贊,為嵇璜所書。
文化的交流從來不是單向的,而是在互動中產生活力、激發創新。塞弗爾瓷器工場在路易十五時期成為法國王家瓷器制造工場,其制瓷技術和藝術風格受到中國瓷器影響,又具有本土特色。法國王室將塞弗爾瓷器作為國禮贈送給其他國家,其中也包括中國。故宮藏粉地彩繪描金開光花卉人物圖兩節瓷瓶便是塞弗爾瓷器精品。此瓶由可分開的上下兩部分組成,通體粉地,綠釉卷葉紋四面開光。上半部分為橢圓形花瓶,喇叭口,底部有孔,下半部分為圓形底座,肩部四面有鏤空。開光內主題圖案為人物、田園景致和花卉。由瓶上的款識可知,這件花瓶是塞弗爾著名畫匠度登(Dodin)1759年—1760年的作品。
琺瑯是清代宮廷藝術的重要門類,在清宮畫琺瑯技術研制和改進過程中,陳忠信等法國工匠發揮了重要作用。乾隆時期,清宮還向法國定制了不少琺瑯器。乾隆款畫琺瑯菊花紋壺蓋沿內側有金匠標章、巴黎地區征稅標章、金屬純度標章戳印痕記,壺底署“乾隆年制”款,并有法國工匠簽名。此壺由粵海關畫樣后,送到法國制作,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被送入清宮。
廣東透明琺瑯工藝正是乾隆時期從法國定制琺瑯產品過程中傳入的。法國工匠在制作清宮定制的畫琺瑯器物時,因對樣稿產生誤解而采用了浮雕內填透明琺瑯工藝,引起清宮關注,從而開啟了廣東透明琺瑯的百年發展史。
受琺瑯彩瓷影響,景德鎮御窯廠創燒出粉彩瓷,不僅成為清代宮廷代表性瓷器之一,還遠銷海外,備受歐洲人喜愛。
歐洲掀起“中國風”
隨著中法交往的深入,中國資訊不斷傳至歐洲,大量中國工藝品和書籍進入法國宮廷和貴族的收藏視野,引發了以凡爾賽宮為中心、波及歐洲的“中國風藝術”創作風潮。法國宮廷保存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物品和法國本土創作的中國風藝術品,成為了解這一時期中法關系和藝術交流的重要物證。
景德鎮生產的一套青花加彩描金紋章瓷器,是18世紀30年代末為路易十五定制的餐具,包括瓷壺、瓷盤與瓷罐,上有法國王室紋章。餐具樣式均為歐式,紋章形狀和圖案由法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給中國工匠。這套餐具是凡爾賽宮廷使用的首套中國產瓷質餐具,也是首套中國產帶法國王室紋章的餐具,可能用于1738年為路易十五布置的餐廳。
18世紀中葉,法國流行為中國瓷器配上鍍金青銅附件,使之更符合精致的法國品味。青釉香水瓶的瓷質瓶身產自中國,巴黎工匠將其頂部、口沿及底座用洛可可風格的銅鍍金飾件加以裝飾,使其呈噴泉般的形狀。飾件包括貝殼、蘆葦、天鵝、鰲蝦等元素,表達“水”的主題。此香水瓶于1743年被路易十五購入并安放于凡爾賽宮的藏衣室,是現存唯一經鑒定屬于路易十五的中國瓷器。路易十五去世后,此瓶按照慣例授予國王首席侍臣歐蒙公爵。
歐蒙公爵舊藏花園瓷凳亦由中國瓷繡墩改制而成。瓷凳配有古希臘風格的鍍金青銅托座,顯得格外奢華。1782年,路易十六在歐蒙資產變賣會上購入這件瓷凳,存至博物館。
除了瓷器,法國人在繪畫、紡織品、漆器、建筑、園林等方面也積極借鑒中國文化,中國成為法國藝術家和知識精英獲取創作靈感的重要源泉。
17世紀的版畫記錄了特里亞農瓷宮的美景。1670年,路易十四為孟德斯潘夫人修建了特里亞農瓷宮。瓷宮位于凡爾賽宮邊緣地帶,外表華麗,通身貼滿藍白相間的陶瓷,高高的屋頂上飾有花瓶、孩童和動物像,令人聯想到中國建筑。瓷宮內部裝飾有中國花卉圖案的絲織品。據介紹,這座瓷宮是路易十四受中國“瓷塔”(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啟發而建。由于瓷宮的建筑很脆弱,故在1687年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特里亞農大理石宮。
路易十五的王后瑪麗·萊什琴斯卡十分喜愛中國藝術,在宮廷內外大力推廣中國風,還為在華耶穌會傳教士的活動提供支持。1747年,王后將凡爾賽宮內的私人房間布置成“中國廳”,后改為“中國人廳”。
展廳里復原了“中國人廳”的場景,室內裝飾著描繪中國人茶葉生產、貿易活動的油畫,還配以中國風的瓷器和漆家具。《南京的集市》是“中國人廳”里的一幅油畫,這幅畫模仿了荷蘭旅行家尼霍夫訪華游記中表現南京的版畫插圖,鐘愛繪畫的王后本人也參與了此畫的創作。
裝飾王后臥室墻壁的“北京”彩緞片、彩繪中國風景人物圖的茶具、根據藝術大師弗朗索瓦·布歇所作中國風情畫設計的“中國題材”掛毯……這些精美的藝術品,生動體現了法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中國和法國雖遠隔千山萬水,在歷史上卻進行過持續不斷的理解對方的嘗試和文化交流的實踐,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交流互鑒的佳話。”郭福祥說。
時至今日,這種交往和交流仍令人回味無窮,并不斷續寫著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