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劇《夜行者》:寫意舞臺打造驚險的諜戰世界
抗日戰爭時期,一群可歌可泣的人如同一顆顆沉默的子彈,憑借智慧與勇氣穿梭在嚴峻的隱秘戰線。近日,舞臺劇《夜行者》在首都劇場迎來首演,時隔多年重回舞臺的演員李乃文、唐旭,把觀眾帶回到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
《夜行者》由趙淼執導,李乃文、唐旭擔綱“雙男主”。該劇時間跨度十余年,兩位男主角小時候是澳門學習舞獅的少年,在廣州參加革命時不幸離散,長大后再相遇時,唐旭飾演的林可達已經是從日本學成歸來的醫生,李乃文飾演的彭驍則成為日偽政府的特工,后來甚至成為“76號”的負責人。二人背后均有隱藏身份,在危機重重的局勢中,與各路勢力周旋、斗爭,是敵是友的懸念始終扣人心弦。
導演趙淼給《夜行者》打上強烈的個人印跡,他對于形體的運用極有識別度,將戲曲、武打、舞獅等多種中國傳統表演藝術融合。
在趙淼的舞臺上,形體的運用不僅是幫助造型,而是已全方位地參與到了敘事中。李乃文、唐旭有不少在黑暗舞臺上不斷跑圈的動作,將他們試圖穿越迷霧的心情外化。而在敵我對戰、槍林彈雨等場景中,形體動作的加入創造了很多“子彈時間”,演員們慢動作的展示,營造出特寫鏡頭的效果,舞臺上的時間仿佛可以伸縮,具有強烈的影視感。
劇中有很多意象化的角色,比如槍戰時可以藏身的蘆葦,就由幾位手執蘆葦稈道具的演員飾演,他們用動作的變換展現槍戰的局勢變化;又比如在開車的場景中,兩列演員通過身體動作,模擬出汽車受慣性影響下的搖擺。很多觀眾感慨,這部劇借鑒了很多舞劇、音樂劇的表現元素,難怪它并不自稱“話劇”,而是“舞臺劇”。
《夜行者》對犧牲的處理可圈可點。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打斗中,一把椅子被放倒在地,演員將一塊深色的布蓋在椅子背上,布面垂下來,遠遠看去仿佛一座無名的墓碑,如此意象化的設計,讓創作者對革命先烈的致敬之情躍然舞臺之上。
故事中的雙男主都來自澳門,嶺南醒獅文化也在劇中得到了充分表現。當李乃文飾演的彭驍為日偽政府殺害革命人士時,當年那個頂著獅頭的少年穿越時空,與此時的彭驍相見,他用喜慶可愛的獅子頭,一派天真地撞了撞彭驍的后腰,彭驍推開他,他又天真地跟了上來。一句臺詞都沒有的表演,卻把彭驍五味雜陳的內心渲染出來,極有沖擊力。
《夜行者》的亮點之一在于其獨特的舞臺設計和光影變幻。為了對應黎明前的黑暗,暗黑是全劇的燈光特色,再加上大量的舞臺煙霧和多媒體技術,營造出險象環生的環境,但主創對燈光和特效的運用還可以再克制一些。暗黑的環境中,演員們肢體動作極為豐富,再加上演員全體戴麥、擴音器又均勻分布,觀眾很難通過聲音來源分辨是哪位演員在何處講話,復雜的舞臺調度本來是為了給舞臺劇增色,如果消解了觀眾的注意力就顯得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