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紀錄片的自然法則
每年自年初開始,各大國際電影節陸續登場,1月圣丹斯電影節,2月柏林電影節,3月奧斯卡盛典。從目前各大電影節獲評獎項來看,挪威本國的紀錄片可謂一騎絕塵。圣丹斯電影節上,挪威三部獲獎影片中兩部為紀錄片;紀錄片《父土》(Fedrelandet)雖沒有最終入圍奧斯卡國際影片候選名單,但獲得首次提名。
挪威作為一個人口不足550萬,電影年產量約30部的國家,紀錄片的發展卻有著長久歷史。挪威最早的紀錄片主要是實事類, Holmenkolredet (1899)記錄了在Holmenkollen舉辦的滑雪賽事,Kroningsferden (1906)記錄了挪威國王加冕的過程。
因挪威在地形環境以及自然風光上存在天然優勢,其探險紀錄片和旅行紀錄片在紀錄電影創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挪威兩部獲得過奧斯卡獎的影片中,其中一部就是紀錄片:《康提基號》(Kon-TiKi,也曾譯為《孤筏重洋》)獲得195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20 世紀 90 年代是挪威紀錄片新熱潮的開始。 2000年 至 2009 年,共有 38 部紀錄片進行了院線首映;2010 至 2019 年紀錄片的創作產量取得了新的飛躍,共有 58 部影片相繼涌出。2020年以后,挪威紀錄片陸續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挪威的紀錄片迎來新的黃金期。
近期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三部紀錄片《伊貝林》(Ibelin),《新型荒野》(A New Kind of Wilderness)和《父土》(Fedrelandet)依然延續對大自然的深入探索,但也融入人文自然這一要素,并通過鏡頭的講述,提出更深刻的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伊貝林》:淚水和掌聲
幾乎所有對《伊貝林》的影評和報道中,都少不了“淚水”這兩個字。“淚水”是電影節上現場觀眾、評獎委員會的專業人士,甚至是影片中游戲版權出品方對這部紀錄片的真情流露。《伊貝林》在圣丹斯電影節上分別斬獲世界電影紀錄片單元的觀眾獎以及導演獎,自3月份在挪威上映三周以來,觀影人數近7萬人。
影片打開了25歲生患疾病去世的挪威男孩馬茨·斯滕(Mats Steen,1989-2014)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影片名“伊貝林”是馬茨在電腦游戲《魔獸世界》中角色的名字。在郁郁蔥蔥的游戲森林里,“伊貝林”常常在奔跑。他高大、強壯、充滿活力,樂于助人且樂道好施;他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樣,有深情款款的一面,也有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靦腆的一面。
在游戲的世界里,馬茨忘記自己患有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癥,也不受困于終日坐在輪椅上。游戲里的馬茨擁有現實生活中所缺失的友誼、人際關系和歸屬感。馬茨的父母從不曾知道“伊貝林”的世界如此絢爛和不孤單,直到他們在馬茨的游戲博客里公告他的離世,卻意外地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伊貝林”的朋友對他的悼念。
影片的最大沖擊不僅僅是對25歲少年生命戛然而止的真實刻畫,更是讓人們看到馬茨對美好生命的渴望與其真實生命狀態的殘酷對撞。紀錄片的真諦是“真實”,即使真實在這里猶如傷口上的那把鹽,也沙到了眼睛。這部紀錄片以一種非常痛苦但又極其美妙的方式觸動人心。
《新型荒野》: 原始白描
《新型荒野》在圣丹斯電影節上獲得了世界電影評審團獎-紀錄片類。影片講述的是普通的挪威家庭佩恩(Payne) 歷經生活變數的歷程。母親瑪利亞(Maria)和父親尼克(Nik)辭去工作,賣掉汽車,買下一座鄉下林中農場,帶著4個孩子過上了純自然生態、自耕自給、自學自樂的生活。身為攝影師的母親瑪利亞用相機鏡頭唯美地記錄了這一切,并發表在個人博客上。博客的名字 wild+free 蘊含著這個家庭的憧憬:遠離都市熙攘喧囂,回歸內心原始自由。正是這份執念,讓導演西爾耶·埃文斯莫·雅各布森(Silje Evensmo Jacobsen)萌發了拍攝紀錄片的想法。
然而,這份美好在《新型荒野》里只是一個短暫的回憶,瑪利亞因癌癥去世讓影片還沒開拍就遭遇變數。導演雅各布森決定記錄佩恩家在重創后的應對。在記錄片中,雅各布森避免了傳統的談話方式,而是讓家庭成員的想法作為畫外音出現,使得他們的敘述變得更加坦白,悲傷的真情流露讓影片扣人心弦。導演雅各布森創造了一種體驗既關乎悲傷,也關乎優雅地接受變革。紀錄片本身并沒有構建一個宏偉的高潮或是令人震驚的頓悟,而是選擇保持誠實、樸素的風格。
《父土》:初戀的體驗
《父土》是一部與眾不同的自然風光片,瑪格麗特·奧林 (Margreth Olin)身兼導演,編劇和制片人數職。故事起源于她的個人經歷,也被定義為她的個人電影,并且帶有她個性的拍攝手法。
奧林在人生最困難的時期尋求父親(J rgen Mykl en)的建議。85歲的父親,像往常一樣回答,“我們應該一起去散步……” 拍攝 Fedrelandet 的想法由此誕生。
郁郁蔥蔥的森林間,夏日環繞的冰川上 ,一位老人,一支手杖,在北峽灣(Oldedalen)山谷中走過一年四季……鏡頭重復性地將父親放置于一個邊緣化的位置上,凸顯了人與自然的生存關系,映證了父親的自述:“當你環顧四周,就會發現自己在大世界里很渺小。”
奧林運用直升機、無人機及水下攝像機等多種拍攝手段及方式還原了雄偉、壯觀、瑰麗的北峽灣,捕捉了人與自然共生的唯美畫面,不愧有挪威媒體形容此片為“國片”。影片在自然風光里穿插著濃濃的人文故事,述說著奧林對父親,對家庭,對成長,對生命地再次體味與和解。挪威電影署評價《父土》是一幅虔誠的父母肖像,是一封寫給風景的情書。
2023年,《父土》在丹麥哥本哈根CPH 電影節上進行了全球首映,并入選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該片成為過去 20 年來觀影人數排名第三的挪威紀錄片,而位居榜首的正是奧林的另一部紀錄片《行善》(Doing Good),影院觀影人數168,369 人。
很多人初識挪威源于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甲殼蟲樂隊的歌曲Norwegian Wood,還有伍佰的《挪威的森林》。盡管這些作品跟挪威這個國家其實沒有太多的交集,但其內容折射確帶有挪威的特質,森林—自然 —內心。在《伊貝林》里有森林的蹤影,《新型荒野》和《父土》有更多對自然的呈現和關注。
挪威的自然法則就是自然美,而挪威記錄片的黃金法則,正是導演們用平靜而樸實的原始方式還原自然,不做任何的渲染;而人性的自然,哪怕帶有缺陷和創傷,也憑借真切的還原觸動人心。正如,《伊貝林》導演本杰明·瑞和《父土》的導演瑪格麗特·奧林所言,現在正是挪威紀錄片的黃金時代。3月底,另外四部挪威紀錄片在著名的哥本哈根紀錄片節 CPH:DOX(3 月 13 日至 24 日)上角逐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