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藍紫:感受力是詩歌寫作的第一要素
原標題:專訪||詩人藍紫
藍紫,湖南邵陽人,曾居廣東東莞,現居四川達州,任職于達州市文學藝術院。主要作品有詩集《別處》《低入塵埃》,詩論集《絕壁上的攀援》《疼痛詩學》等。
1、 你是從哪一年開始詩歌寫作的?最早激發你寫詩的靈感是什么?
1995年在邵陽師范學校讀書時,因為班級要求每人都訂閱一份文學刊物,我訂了《散文詩》,然后因為讀這個雜志,開始嘗試散文詩寫作。前后寫了近2年,也試著投過稿,1996年1月在《邵陽日報》副刊發表了人生第一個分行,接下來在當地一些小刊物上也發表過幾篇散文詩,畢業后就停筆了,之后去了廣東東莞。后來于2005年秋重新開始學習寫作現代新詩。最早激發我寫作的并不是靈感,而是在廣東漂泊七年的心境無人可以訴說,于是選擇訴諸于詩歌。
2、 請選擇2—3位對你的詩歌創作最有影響的古今中外詩人或藝術家。
策蘭,2011年左右,我的床頭書主要關于策蘭;荷爾德林,尤其是劉小楓寫的《荷爾德林的預感》(見《詩化哲學》,劉小楓著),在2009年左右反復閱讀,并成為我那一個時期的精神底色;敬文東,他的動作行為三部曲(《隨貝格爾號出游》《牲人盈天下》《事情總會起變化》)及理論專著《感嘆詩學》《李洱詩學問題》《自我詩學》《味覺詩學》等系列詩學著作改變了我的詩歌意識與觀念,也為我在論述一些詩學問題時提供了很多理論支撐。
3、 請提供你自寫作以來的 10首代表作題目,并注明寫作年代。
不敢說自己現在有代表作,只能說將自己稍微滿意一點的幾首詩在這里列個題目:
《悲傷的塔》2008年;
《毀滅與重生》2010年;
《在東莞》2011年;
《指紋》2013年;
《感遇》2018年;
《將進酒》《定風波》2020年;
《臉的神秘主義》2021年;
《題古陶》2022年;
《辛亥紀實》2023年。
4、 你寫詩一揮而就,還是反復修改,還是有其他寫作方式?
沒有固定方式。或者可以這樣說吧:在2018年以前,大都是一揮而就,很少修改,所以留下了很多殘次品;2020年以后的詩歌,大都是反復修改,殘次品少了很多。
這可能與詩寫意識的改變有關,進而改變了寫作方式。
5、 你如何看待生活、職業與你詩歌寫作的關系?
我在2005年秋重新開始寫作,是與我的工作有關。因為那時我從人事、品質等管理工作換成了企業內刊的編輯工作,因為工作,需要與當地的電視臺、報社等單位聯系,認識了一群文學上的朋友,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寫詩。有時候我想:如果不是這份工作的契機,我可能以后不會再寫詩。
六年后,到了2011年底,我進入了東莞市文聯工作,編輯文學刊物,相當于更近一步將興趣變成了職業,但文學編輯的職業,對寫作并沒有多少促進作用,實際上,我現在回過頭看,編刊物幾年后我的詩歌寫作在提升方面反而陷入了停滯,我自己對那幾年的寫作狀態極不滿意。
2019年秋,我離開廣東,來到四川,入職這邊的一家文學院,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也許如沃爾科特所說:你要改變語言,必須改變你的生活。2020年之后,我在詩歌的語言方式上嘗試進行改變,這其中固然有生活環境改變的因素,但其實主要還是心境的蛻變,從而造成語言方式上的改變。
現在的工作比較輕松,美中不足的是需要坐班,坐班會把時間變得很零碎,對于寫作者來說,零碎的時間沒有價值。我希望能不要坐班,那樣,才能擁有自己的大塊時間,更利于我現在喜歡的詩歌評論寫作。
6、 你關注詩歌評論文章嗎?你寫詩歌評點、評論和研究文章嗎?
如上所說,我喜歡寫作詩歌方面的評論與研究文章。在我開始學習詩歌寫作的同時,就經我家先生推薦,開始關注與閱讀詩歌方面的評論文章,并嘗試寫作。目前已公開出版2本這方面的書藉:一本是專著《疼痛詩學》(2016年),一本是評論隨筆集《絕壁上的攀援》(2017年),至目前為止,詩歌評論方面已有近四十萬字。
說喜歡寫作這方面的文章,實際上我喜歡的只是我自己想寫的那一類評論或研究文章,諸如對一個詩學問題不斷深挖、探究,這樣的詩學問題往往也是我自己在詩歌寫作中面臨的問題,或者是能引起我的興趣想去闡述的問題,把文章寫出來,也相當于解決了自己在創作中遇到的難題。比如去年(2022年)針對3位詩人的詩歌寫的3個評論文章,都是我自己感興趣的關于自我、現代漢語體現在詩歌語言中的分析性、詞語與意識的關系等問題。今年寫了一個關于長詩與組詩問題的文章,還有幾個也在計劃中。除此外,其他的評論于我而言都是苦差使。但有時候,也必須得干一些這樣的苦差使,這是訓練自己評論寫作的一種方式。
7、 請寫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三個詩歌寫作要素。
首提感受力,其次是創造力與想象力。其中感受力是前提,是根源,是后面兩種特質能得以發生的土壤,關于這個問題,我將寫一個萬字長文,細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