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士光:書要越讀越少
何士光,原貴州省作協主席
中華讀書報:我們的這個欄目叫《枕邊書》,自然要請您說一說,您的枕邊書是什么?
何士光:許多人都有在入睡之前讀書的習慣,我從中學時候開始,也有了這樣的習慣,一直沒有間斷。但如實地說,我現在已經沒有枕邊書了,或者說已經允許自己不讀書了。
中華讀書報:允許自己不讀書了,是不是因為年齡的原因?
何士光:和年齡有關吧,但并不全是年齡的原因。去年我在微信上寫了一篇文章,叫《留言八十一歲》,回過頭去看,我明白在這一生里,閱讀是一件自己要去完成的事情。所以書倒不是要越讀越多,而是要越讀越少。如果書總是越讀越多,終其一生也讀不完,一個人的閱讀又還有什么希望和歸宿呢?如果書越讀越少,最后允許自己不再讀書了,就是自己的閱讀已經完成了。
中華讀書報:什么是“閱讀已經完成了呢”?很想聽您說一說。
何士光:這樣說吧,我后來明白我之所以會去讀書,是要為自己心里的不安,找到一個答案。我們活著,每天每天地,每時每刻地,都在面對著世界,都在面對著自己,那么這世界是什么,這生命是什么呢?這就是你不得不為自己做出回答的一個問題。不然的話,對于自己從根本上就不清楚的事情,你又怎么知道該怎樣去把握它呢?所以這人的內心深處,就始終是惶恐和迷茫的。詩人泰戈爾就把這樣的迷茫,稱為生命固有的哀愁,說它會從生命的縫隙之中滲透出來,如影隨形地跟隨著你。正是這樣的一種惶恐,在迫使自己要去閱讀。直到找到了一個回答,哪怕這個回答只是屬于你自己,這人的心又才會安定下來。這心安定下來了,書再讀與不讀,也就是可以隨緣的了。
中華讀書報:這就是您說過的“經受與尋找”吧,應該也有一個閱讀的過程。
何士光:是的。你的閱讀是要為自己找到一個回答,但在這人間浩如煙海的著述里,就你平常會見到的種類來說,卻不會告訴你這世界和生命的根柢。好比一棵樹,樹根就像我們的生命之根,花朵和枝條就好比我們的生活和人生。我們看不見隱藏在泥土下面的根柢,就往往只是花朵之間比較,在枝條之間尋找。這樣的對花朵和枝條的燭照,就是移步換景的,層出不窮的。看上去不相同,實際上又是相同的。你在不停地閱讀,仿佛是在不斷地豐富和更新,其實又只是在不斷地重復,一步也沒有前進。所以漸漸地,我也就無法把這樣的閱讀繼續下去了。
中華讀書報:這是不是說,閱讀的過程也是一種尋根的過程?
何士光:我覺得可以這樣說。所以到后來,我就換了一個方向。其實,對于世界和生命的根柢,我們的前人就已經有過了艱苦卓絕的求索。他們曾經有過的經受、經歷和經驗,就成為留給我們的回答和經典。我后來就把自己的閱讀,轉移到了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上面,去跟蹤前人留給我們的經典。這樣我就看到,在前人留給我們的經典里,完全地和直接地在告訴我們的,就是世界和生命的根柢。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的前人老子只用了一句話,就已經為我們建立起來了一個世界和生命的模型,就是道生一二三,只是我們自己倒不大在意。
中華讀書報:這應該有一些歷史的原因吧。
何士光:其實老子的這個一二三的模型,就還包含著一個逆向的三二一的模型,正密切地和我們自己的生命、生活和人生相聯系。在這個三二一的模型里,你的生命是三,你就可以憑借著自己的生命,在三中去把握二,在二中去歸一,即是回到根本,讓這生命回到本來的智慧而圓滿的狀態。我們的前人正是沿著這樣一條三二一的路線,來把握自己的生命、生活和人生的。
中華讀書報:這怎么說呢?您能再說明一下嗎?
何士光:這樣說吧。老子說的二,就是后來科學所說的能量和物質。我們的生命里所具有的靈智,就是那種原初的能量,前人就把它稱為乾陽、法性、真如、般若等等。我們的前人發現,我們的心靈的本來的狀態,就是智慧的、清明的和圓滿的,就把它稱為心靈的“本來面目”。就像一片清明而安寧的湖水,用這片湖水映照出來的世界,才是如實的和圓滿的。但是后來,這片湖水在和世界的交流中,好比熏風的吹拂,就異化成一片波浪。這片波浪就成了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成為了一顆動蕩不安的心。你再用這片波浪去映照世界,所得到的景象就是破碎的、變形的和不斷變化的。所以世界雖然只有一個,但世界在每一個人的心里又是不一樣的。正是這心里的此起彼伏的波浪,在妨礙你好好地生活。而前人所說的歸一,就是要讓這心里的波浪平息下來,回到本來的始終如一的狀態,即是回到我們常常說的平常心。而所謂平常心,也就是平等而恒常之心,實事求是之心。在消除了心里的波浪和障礙之后,你又才能夠和生活融合為一體。我在那篇《留言八十一歲》之中,在“開悟”一節里,就仔細一些地說到了歸一,而歸一就是安心。
中華讀書報:這應該不是只憑閱讀就能做到的吧?
何士光:是的,還需要修證。所以整體地和修證地來把握世界和生命,而不只是學科式的和哲學式的來思考世界和生命,正顯示出東方的智慧,正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一個鮮明的特征。
中華讀書報:現在回到枕邊書吧,那么我想問一問,您的最后的枕邊書是什么呢?
何士光:現在我只是在白天抄寫一些經典,在睡覺的時候背誦一些經典,一般不再看書了。我最后的枕邊書有三本,一本是《五燈會元》,一本是《泰戈爾詩文集》,一本是《辛棄疾全集》,都是可以在睡覺之前讀一兩則的。
中華讀書報:還有一個老問題,如果能讓您見到三位古人,會是哪三位呢?
何士光:就文學來說吧。第一位是吳承恩,想知道他寫《西游記》的初衷,還有他是怎樣構思《西游記》的。第二位是泰戈爾,他是人間的一位覺者。第三位是辛棄疾,我覺得他兼有中華詩人的所有的品性、風格和文采,有論者還說他有英雄氣、人間情、般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