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澆灌港澳文學的成長園地 ——內地文藝界代表與港澳作家“文學新天地”活動側記
春回地暖,萬木競發。3月30日下午,參加中國作協“萬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的作家們穿過老北京豆腐池胡同,漫步來到有著700余年歷史的“觀中”中軸線文化博物館觀書·殿,共同期待著“文學新天地”活動的舉辦。
“今天,我們將以全新的視角觀照港澳文學創作,共同探討港澳文學創新發展的可能,為港澳作家融入現代傳播格局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在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雜志社主編施戰軍和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社長鮑堅的主持下,5組來自文學刊物、出版界和戲劇影視界的嘉賓圍繞港澳文學的發展歷史、文學IP轉化等話題,與在場的40余位港澳作家進行交流,為港澳作家在內地發表、出版、影視及戲劇創作改編打開新思路、提供新機遇。
文學內外的交融互鑒日益加深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用“融合”一詞描述港澳文學與內地文學的關系,他談到,港澳與內地作家的交流從很早就已開始,近年來變得日益密切,開掘富有地域特征的本土文化,記錄一個時代的波瀾壯闊,展現一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與心靈世界,正在成為廣大作家的共同認知與創作追求。“當下文學發展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如今我們可以在某些長篇小說中感受到兩類甚至多類不同的元素,比如傳統與現代,流行小說元素和嚴肅文學主題,以及在小說中不斷強化的地方性和在主題表達上的全球化,當這些不同的元素出現在同一部小說里,這其實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
閻晶明觀察到,關于金庸這樣一個小說家和他的作品該被如何看待的問題,在近30年來發生的變化是巨大的。他回憶起20世紀80年代自己上學時,看這類流行小說往往被視為“不務正業”。但后來文學界逐漸意識到金庸小說中的深厚文化價值與意義,不久前中國作協還主辦了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對金庸創作的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當初不受重視的流行小說早已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閻晶明說,文學內部意義上的融合已經開始呈現一種全新的樣態,而且未來將會實現更深層次和更廣泛的融合,這有助于港澳與內地作家的進一步交流,從互學互鑒走向共享共榮。
“過去,大家提到澳門文學的歷史,會覺得乏善可陳。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們理解的文學往往都是參天大樹式的、可見度極高的存在,但文學還存在另一種生態,就如澳門文學那樣,可能還未長成參天大樹,但卻早已綠草如茵。”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朱壽桐表示,自己主編的《澳門文學編年史》已經出版了5卷,后續的編纂正在籌備中,未來他將持續為澳門文學做一些基礎性的、學術性的資料積累工作,促進澳門文學持續繁榮發展。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子東觀察到,改編自獲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繁花》運用了香港文學中的常見模式——“一男三女”,這種模式在劉以鬯的《酒徒》、崑南的《地的門》、也斯的《剪紙》等香港文學作品中都能看到。他表示,這種文學模式其實源于張恨水的小說《啼笑因緣》,后來逐漸演變成香港文學的主流。“香港導演王家衛改編執導電視劇《繁花》的成功實踐帶給我們很多啟示,也為港澳和內地文學的交融互鑒提供了典型范例。”
曾出版過《小說香港》《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等著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現代室主任趙稀方說:“香港的現代主義文學的譯介和實踐接續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脈絡,香港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格局,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跟隨世界潮流方面的表現較為突出。”他談到,香港文學具有自己的優勢和特色,與內地的進一步深入交流,有助于香港文學的繁榮和發展。
在戲劇影視的發展中延伸港澳文學價值
“驚寒欲問今何昔,第一樓頭看月明。”這是詩人劉征寫給劇作家何冀平的詩句,也恰恰最能夠說明何冀平從北京來到香港之初的真實感受。中國文聯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劇作家何冀平談到,“我到香港已經35年了,過去是北京人藝的一名編劇,在人藝做了兩部劇后來到香港。起初我滿心惆悵,在香港沒有人認識我,不知道怎樣生活下去。徐克導演后來找到我寫《新龍門客棧》,他覺得我能寫出《天下第一樓》這樣的飯莊,也一定能寫好一個客棧。”何冀平坦言,在香港從事文學、影視、戲劇創作是非常艱難的,在香港影視圈中,人們稱呼她“救火隊長”,她笑言都是被逼出來的。“《新龍門客棧》原初劇本寫的是兩男一女的故事,后來徐克說林青霞也來,希望我緊急改為兩女一男的故事,我花了一周時間就改好了。”何冀平表示,現在內地與香港在戲劇影視領域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多,她自己手中就有三四個與內地院團合作的劇目。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副會長兼作家專委會主任穆欣欣談到,戲劇和文學的共同特點是講故事,文學可以用上帝視角去講故事,而戲劇需要受限于一定的時空,劇作家要在有限時空內把故事講好。“在我看來,戲劇創作比純文學創作更難,但戲劇創作所講求的一波三折與人生跌宕起伏的命運更加契合”。穆欣欣回顧了澳門戲劇發展的歷史,認為澳門戲劇發展與內地戲劇發展一脈相承。
與導演陳可辛多次合作過的劇作家張翼切身感受到香港電影文化對內地的影響。“2012年,我第一次走進陳可辛導演的劇組,驚奇地發現現場的場工都在跑著干活,那時候在內地的劇組里是很少見的。但現在我看到內地劇組里的場工也在跑。”張冀還發現,近年來由純文學、嚴肅文學、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數量在上升。“現在許多主流電影獎項在大力推動編劇獎的改革,想要把編劇獎分為原創劇作獎和改編劇作獎,我希望年輕的影視創作者能多多改編文學作品。”
中國國家話劇院創作部副主任袁丹璐現場代讀了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導演的發言稿。田沁鑫表示,中國國家話劇院歷來與港澳戲劇界、文學界有著十分緊密的交流。早在2002年,由她導演的話劇《生死場》就在澳門參加了華文戲劇節的演出,2004年國話和香港藝術節聯合出品制作了音樂話劇《琥珀》,導演是國家話劇院的孟京輝,并在2005年第33屆香港藝術節進行首演。2013年,由她導演的《青蛇》同時也是香港藝術節委約制作的劇目,該劇首演亮相香港藝術節,受到了廣泛好評,這部劇正是改編自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同時包括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等都曾在香港和澳門演出過。去年9月,她帶隊中國國家話劇院一行到澳門、香港拜訪了澳門社會文化司、文化局,香港康文署,香港文聯等機構,就澳門國際戲劇節、精品劇目輸送、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落地大灣區等進行了深度交流。尤其可喜的是,此行成就了一次港澳作家的文學IP合作,劇院計劃與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話劇院等合作創作由香港作家葛亮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燕食記》。
國家廣電總局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燕旎介紹,近年來內地與港澳在視聽合作方面呈現出深入拓展的態勢,在人員往來、節目合拍、交流播出、融合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平均每年香港澳門參與內地節目的人次達到1000人次以上,每年內地網絡視聽平臺引進港澳視聽作品超過500部。特別是在精品力作的生產方面,近年來廣電總局支持創作了《珠江人家》《守城者》《灣區升明月》《生生不息之那年香港雪在燒》等多部專注港澳題材的電視劇,還有2022年芒果TV和香港TVB合作打造的現象級綜藝節目《聲生不息·港樂季》產生了巨大反響。在燕旎看來,文字之美與影像之美各具魅力。在國家廣電總局領導下,由中國廣電開辦的“重溫經典”高清電視直播頻道就重播了根據金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83版《射雕英雄傳》,并再次引發觀眾熱議,可見經典文學作品會產生持久魅力。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楊舟賢談到,國家藝術基金從2022年開始全面開放了港澳地區的項目申報。3年來,國家藝術基金已經支持了61個港澳地區的文化藝術項目,這些項目的數量每年都呈現遞增趨勢。楊舟賢談到,這些項目給了他三個特殊感受:第一,港澳藝術具有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第二,港澳藝術散發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凸顯了濃郁的民族精神;第三,港澳地區的廣大文藝工作者,共同致力于投身國家文化建設、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芒果TV影視中心導演李漠回憶起自己在上大學的時候,《港臺電影史》這門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由此塑造了其個人的審美情趣。談及短視頻、微短劇等火爆的當下,如何看待文學以及文學改編劇集時,李漠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它的作品存在,經典的東西依舊留在那里。“我更樂于面對新的藝術、借助新的途徑,幫助不了解那些經典作品的觀眾去了解它們,了解創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李漠即將要拍一個關于澳門的故事。“澳門和香港有十分獨特的文化肌理,我希望走到哪兒看到哪兒,也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通過我的作品樂于看到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愛奇藝作為長視頻平臺中的佼佼者,近年來播出的影視作品大多改編自文學。愛奇藝影視文學開發中心負責人張曉媚認為,文學對影視有很大滋養,優質的嚴肅文學與網絡文學是影視改編的富礦。文學可以提高影視的審美價值,影視也可以通過自身的普遍性、通俗性,讓大家更多看到文字之美。“愛奇藝開展了一系列深耕文學改編的工作,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地域性文學的開發。”張曉媚表示,港澳文學的土壤非常豐富,將為內地影視創作帶來很大滋養。“希望未來愛奇藝能做好影視和文學融合發展的橋梁。”
讓好的港澳文學作品被更多讀者看見
期刊和圖書是文學的重要載體。如今,想要增進內地讀者對港澳作家的認識與了解,還需要架起內地期刊、圖書與港澳作家之間的橋梁,為港澳作家提供實踐的平臺與展示的舞臺。
“人民文學出版社與港澳作家有著深厚的淵源,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出版社就開始引進并出版李碧華、梁鳳儀等作家的作品,近年來又相繼出版了“劉以鬯經典”系列和葛亮的《燕食記》《北鳶》《瓦貓》等作品,出版社與港澳作家們的友誼一直在延續。”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談到,出版社要繼承與港澳作家一直以來的溝通與交流傳統,讓好的作品被更多讀者看見,也希望港澳作家朋友們下次“回家”的時候,可以來人民文學出版社看一看、走一走,彼此之間多親近些,增進了解和交流。
《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談到,期刊和圖書編輯的共同任務就是為作家服務,為讀者服務。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學期刊面臨著轉型的挑戰。從前,我們的工作就是約稿、編輯和版面設計,文章刊發后我們的工作就結束了。但現在我們將編輯出版工作當做整個流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就是文學IP各類形式的轉化。“未來可以讓更多讀者和觀眾,通過港澳文學作品和由文學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了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風土人情、城市風貌和生活細節,加深內地對港澳文化的了解。”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胡曉舟說,十月文藝始終堅持“原創為本,品質立社”,提倡開闊而溫暖的現實主義文學。始終堅守與作者同行共進的專業水準和“毫發無遺憾”的編輯風格,力求以出版的高度,彰顯這個時代思想的高度和文學的高度。“出版社要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作者一起,為讀者奉獻更多的優秀作品,把文學送入千家萬戶。”
“雜志的本質就是‘雜’,內容豐富龐雜、包羅萬象是期刊固有的特征。雜志能夠敏銳地發現作者的最新創作動向,將文壇的新氣象、新面貌展示給讀者。”《十月》雜志社主編陳東捷說,港澳的電影、歌曲和武俠小說是流行文化的代表,這其中所反映的不僅是地域性的創作特點,而是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呈現。未來我們還是希望可以發現具有獨特性的港澳作品,立體展現香港、澳門的發展與變化。
隨時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在網上寫詩的人數十分龐大,出現了詩歌作品在互聯網發布后迅速走紅并引發廣泛關注的現象,為適應時代變化,《詩刊》副主編霍俊明說,2024年全新改版的《詩刊》雜志開設了“數字詩界”欄目,從微信、微博、豆瓣、小紅書等平臺發現更多的優秀詩人,發掘新面孔。“當然,優秀的港澳詩人也在我們的視野之內,我們希望能夠呈現更多元的詩歌美學,催生符合這個時代的詩歌語言,通過詩歌傳遞港澳同根同源的文化記憶。”
《中國作家》副主編付秀瑩說:“《中國作家》雜志目前在籌備港澳作家專輯,未來還將開設港澳作家專欄,持續關注他們創作的新動態,也希望《中國作家》能夠成為港澳作家們展示文學風采的重要平臺。”
“已經45歲的《當代》雜志從創刊之初就開始向大陸的讀者介紹港澳文學和海外華語文學,開設的有關港澳文學的專欄,見證了20世紀80年代至今,內地與港澳作家和讀者從相互好奇地眺望,到試探性地握手,直到最后熱情擁抱的全過程。”《當代》主編徐晨亮談到,文學擁有不斷回應當代生活的特質,港澳作家應發揮資源優勢,把港澳文化的歷史積淀、審美元素與今天當代人的生活狀態、生存困惑更好的融合起來,把自己的地域文化和精彩故事傳達給更多人。
《臺港文學選刊》副主編馬洪滔談到,創辦于1984年的《臺港文學選刊》是全國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專門選發臺灣及海外華文作品的文學期刊,創刊號上即刊載了余光中《鄉愁》《鄉愁四韻》,回望這本刊物的發展歷史,可窺探兩岸文學互動交融的歷程,體味海內外中華文化同屬一脈的淵源。在某種意義上說,《臺港文學選刊》以文學的角度見證了時代的深刻變遷。“這本期刊與港澳作家的聯系從一開始就非常親密,被視為瞭望港澳社會的文學窗口,聯系海峽兩岸的文化紐帶,團結社會力量的精神象征。”
春樹暮云,身遙心邇。活動結束后,作家們參觀了位于北京宏恩觀內的傳統文化創新數字展,在北京中軸線主題郵局的免費集章處,蓋上了北京中軸線古建筑專屬印章。老北京城樓記憶明信片、郵筒造型U盤、“時光機”經典公交車系列冰箱貼、郵政車模型、北京中軸線護照等文創產品深受港澳作家們喜愛。
“觀中”中軸線文化博物館 瀟湘晨報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