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北:作家與題材的相遇是命運的安排
《六姊妹》伊北 著 河南文藝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近日,由伊北原著,安建擔任總導演,陳曉、童瑤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小日子》正在浙江衛視、東方衛視同步播出,騰訊視頻同時上線。浙江衛視的收視數據小幅攀升至0.5%以上,而東方衛視更是以0.7%的成績獨占鰲頭。伊北的最新長篇小說《花路》本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由伊北原著并編劇的電視劇《六姊妹》也正在緊張拍攝之中……對伊北來說,這是他的作品集中呈現給觀眾的閃光時刻。我們采訪到了伊北,希望通過他的分享,了解他的創作經歷和所思所感。
談經歷
1、你現在長居北京嗎?是何時來到北京的?何時啟動你的創作生涯?能否分享一下你學習和探索的經歷,是如何成為藝術表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年的北京生活,影響了你對作品的思考和創作方式的嗎?
我2007年來到北京,到今年已經在這里生活、學習和工作了16年。
我是07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所,攻讀文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是中國現代文學。
這段求學經歷對我有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讓我對中文寫作有了系統的了解,我們的現代中文寫作是從一百多年前開始新文學運動發展而來的,這是我們的新傳統,理解這一傳統對我未來的文學創作有益。
其次,北師大的碩士課程,涵蓋了小說,戲劇,散文,詩歌在內的各種體裁,都有所教授,有所啟發。當然,這段求學的經歷也是我珍貴的回憶,是我人生的一個章節。它對我有微妙的影響,有點像潛意識。雖然平時不顯山露水,但它影響了我的許多判斷。
2、你的工作經歷和文學創作有關系嗎?這些經歷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的創作靈感與藝術表達的?你又是如何定位自己目前的創作狀態?
碩士畢業后我當了編輯,先后在部委隸屬的出版社和一家老牌文學雜志任職,積累了一定的編輯經驗。這對我后來的文學創作也有幫助,因為你可以有兩個視角來看文本,一個作家的視角,一個編輯的視角。2019年起,我轉向專職創作,專注于創作長篇小說和劇本。
談創作
3、你是在何時決定步入小說創作領域,開始鋪陳你的故事世界的呢?近期來看,你似乎更傾向于挑戰長篇小說的創作,這背后有何深層的考量與動機?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是什么促使你在此時此刻選擇聚焦于長篇敘事,以及這種轉變對你的創作生涯意味著什么?
2009年,我的小說處女作在文學期刊上發表。此后,我陸續創作了多篇中短篇和長篇小說。中間停過幾年,大概2016年開始,我重拾長篇小說的創作,在這期間,我也完成了一些中短篇作品,并應邀將《六姊妹》改編為電視劇劇本。
2016-2024這八年,長篇小說是我的創作核心。這八年作為一個大階段,是我的成長關鍵期。
選擇長篇小說,是因為其結構和容量能更好地承載我對生活的觀察。三十萬到五十萬字的篇幅,讓我有足夠的空間去細致描繪生活的多面,盡可能勾勒出生活的模樣。
4、在你的作品序列中,現實題材的小說占據了較為顯著的比例。能否分享一下,是什么驅使你對現實題材如此鐘情,有何特別的緣由或是深層次的動機?面向未來,你是否考慮探索更多元的創作方向,嘗試突破現有的藝術邊界,給讀者帶來更多樣化的閱讀體驗?
確實,我主要創作以現實為背景的小說,涵蓋了從大都市到小城鎮、鄉村的各種地域,時間跨度也從當代生活到類似《六姊妹》般的縱深的歷史背景。
選擇現實題材,并非刻意,而是源于我對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承接——一種深刻關注人生與現實的傳統。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我知識背景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我探尋創作素材主要來源于現實,這是我的視角與發現。
對于作家而言,創作主題的選擇并非完全自由,而是與遭遇的環境、事件緊密相關。從這個角度看,作家與題材的相遇也可視為一種命運的安排,每位作家的經歷和選擇都獨一無二。
5、你如何看待純文學與網絡文學之間的界限與交互?
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區別,本質上在于創作的目的與態度,而非僅僅是出版渠道的不同。純文學通常與通俗文學相對立。而期刊文學或紙質出版物的文學作品,則與直接在網絡上發表的文學相對應。
盡管網絡文學因其較短的歷史和較低的參與門檻而品質參差,但這并不妨礙其未來孕育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杰作,網絡也可能成為大作品誕生的平臺。
6、你的作品《花路》是在何時創作的?在這部作品中,你希望探討和傳達哪些核心主題和思想?此外,能否同樣分享一下你的另一部作品《小日子》的創作背景及其創作過程中的有趣經歷或挑戰?
《花路》,我的2023年的作品,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它探討了人在當代社會中的復雜處境以及對生活無限可能的向往。
《小日子》創作于2020年。繼2019年多部作品之后,疫情之初我暫停了寫作,半年后,我開始思索如何構建《小日子》這部作品,最終我選擇了以女主角的第三人稱限制性視角來講述這個帶有懸疑元素的家庭故事。《小日子》的內核承接《小敏家》,聚焦于人際關系的信任議題,描繪了城市流動背景下不同家庭的相互影響與沖突。
7、在你眾多的小說作品中,有哪一部是你特別偏愛的?能否分享一下它對你意味著什么?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對于我來說,都是我寫的,我都比較珍視,但它們之間確實存在細微差別。這些差別源于每部小說背后,我所經歷的不同心情和處境,它們賦予我各種情感體驗,喜怒哀樂。每部作品都擁有自己的軌跡和命運,跌宕起伏。我心疼它們。
談小說創作和影視改編的關系
8、你的小說頻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你認為是什么原因使它們受到影視圈的青睞?在創作時,你是否有意向這一轉化做出調整?
我的作品并非一經發布就立即吸引影視界的關注。大概2018年后,開始獲得更廣泛的認可。雖然我未曾直接與影視行業交流此事,但他們主動尋求版權授權,說明我的小說中可能有他們所想要尋求的元素。打一個比方,小說在改編過程中好似初級農產品,而影視制作方則像是采購了這些“食材”去烹飪,制作自己風格的菜肴。這可能恰恰揭示了原著小說與影視改編之間的關系。
9、在你的作品《小敏家》《熟年》《小日子》改編成影視劇的過程中,你參與到了何種程度?對于即將改編的《六姊妹》,你有何期望或要求?我們很想了解你對小說改影視的看法及參與態度。
《小敏家》《熟年》《小日子》這三部都不是我親自操刀改編,影視方請了職業編劇。這種做法我支持,因為作品成功改編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原著提供基礎,編劇再提供一些新元素,導演和演員也從各自的角度為其增色,只要每個環節都能做到是加分的,成品自然優秀。
在改編過程中,如果影視團隊尋求對作品的理解,我總是愿意分享我的創作初衷作為參考。《小敏家》,溝通主要是通過中介平臺進行;《熟年》開過一次會,我分享了我對小說主題的看法;《小日子》則是制片人直接上門請教。盡管如此,我并未直接參與上述作品的編劇工作,沒有跟編劇有過直接交流,更沒有看過劇本。至于《六姊妹》,是我親自參與改編的影視作品,作為唯一編劇,我跟著走完了全部流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總體來說,我對于影視改編的要求并不苛刻,只要遵守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不給我和我的作品帶來負面影響,我基本上都能接受。
10、在這幾部作品的拍攝過程中,你有機會去現場探班嗎?你和演員們有過怎樣的交流?
我參觀過《小敏家》《熟年》《小日子》的拍攝現場,但交流相對有限。至于《六姊妹》,由于我親自擔任編劇,與團隊的互動更為頻繁,演員們的態度也極其認真。
談對這幾部戲的看法
11、電視劇《小日子》,你看了嗎?有哪些感受或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看了幾集,還沒完全趕上最新進度。第一印象的是,節奏輕快,視聽語言有特色。
12、你的小說《小敏家》《熟年》《小日子》已被改編為電視劇。面對這些由文字躍然屏幕的作品,你如何評價它們的改編過程和最終成品?我們非常期待聽到你從原著作者的角度出發,對這些改編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環肥燕瘦。每一部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性。
《小敏家》影像風格比較治愈、清新,在近年的熒幕上首提中年愛情,而且把離婚女性置于敘事焦點,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熟年》的真實感強烈,對于底層民眾的生活有細膩展現,不少場面拍得很細膩,耐嚼。
《小日子》如我前面所說,節奏輕快,視聽語言有自己的風格。這部戲還在播,我目前只看了幾集,等看完再談感受。
13、你的小說多聚焦當代生活,改編為家庭倫理劇。在現今的環境下,你如何看待這類劇集的發展和接受度?
在當前環境下,制作都市話題劇或家庭倫理劇確實面臨挑戰。因為播放環境變化了,這類劇集不再占據優勢地位,反而變得難以突出。但考慮到中國文化重視倫理,且家庭倫理劇作為中國電視劇的根基和傳統之一,仍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發揮其獨有的聲音。過去,這一類型涌現了眾多經典之作,未來也應承前啟后,續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