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吶喊》與現代人文經典閱讀
在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中,哪些書被奉為經典?哪些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如何更好地進行經典閱讀”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通識核心課程建設的關鍵性問題。
《中國現當代文學鑒賞》是我所在的理工類高校為本科生開設的全校通選課。去年,我教授了兩個班級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鑒賞》課程,選課學生共計100人。在課上,我請選課同學自選一部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進行鑒賞閱讀,并通過主題匯報的形式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
在100名同學的課堂展示與匯報中,有超過20余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魯迅的作品,篇目涉及《狂人日記》《藥》《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社戲》等經典,幾乎全部出自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選課同學對魯迅小說表現出了極大的研讀興趣,而共通的閱讀興趣也提示我們思考和深究,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座豐碑,為什么時至今日依然能夠受到新生代大學生群體的廣泛歡迎呢?
首先,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拓者,魯迅因“思想的深切”與“格式的特別”令他在初登文壇時便呈現出了極為成熟的面目,尤為體現在小說集《吶喊》的創作中。中小學語文教材與中高考必讀書目中,魯迅都成為了教材選本的重中之重,無論是立足敘事手段、主題思想還是藝術創作,深入學習與解讀魯迅作品,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全時段與全過程。閱讀對象的熟悉性與親切感極易令學生走進魯迅的作品與文學世界。
其次,閱讀魯迅作品容易引起受眾高度的情感共鳴。一位同學在課上分享了他在十一假期重返故鄉途中重新閱讀魯迅《故鄉》的親身經歷,并有意將中學時期初讀《故鄉》的感受與當下再讀《故鄉》的感受進行了細致的對照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歲月的沉淀,人生經歷的日漸豐富會讓我們對魯迅的作品產生更為親近更為認同的感覺,形成不同于以往的認知。特別是在經歷過挫折與困頓之后,重新閱讀與重新審視魯迅的作品,有助于我們更為透徹地領悟世道人心,更為準確地體會到中年重返故鄉、發現物是人非的魯迅其心境的沉痛與悲涼,同時在重溫經典的過程中,也有助于我們整理與調節自身的心緒情感,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安頓身心、休憩自我與凈化情感的作用。
其三,魯迅作品蘊含了豐富且復雜的“文本細讀”的魅力。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鑒賞》課上,我通過逐字逐句帶領學生進行沉浸式閱讀的方式,借助講解魯迅小說《傷逝》將“文本細讀”的方法引入到文學鑒賞課堂,讓學生充分領略了“文本細讀”的魅力,在拼湊情節迷宮、尋找情感動因、觀察入微心理等方面引導選課學生建立批判性閱讀思維。我嘗試使用解剖文本的方式對魯迅作品展開“文本細讀”,同時致力于對《吶喊》小說意象所寄托的文化品格與思想內涵的深度挖掘與闡釋。在課堂上,通過對《狂人日記》和《藥》中黑夜、月光、人血饅頭與墳的解讀,啟發學生建立對魯迅意象敘事所引發的復調效果的關注,又注重揭示魯迅通過意象敘事所建立起的文本世界的多義性、豐富性與復雜性,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與辯證思維的能力。有選課學生稱,受到老師“文本細讀”經典閱讀法的啟發,在課后開始了對魯迅小說集《吶喊》的整體性閱讀,在閱讀中,學生發現《吶喊》小說集內的文章看似散漫,時間跨度也長,但卻被兩股繩緊密地纏繞著,那就是格外重視意象的塑造并善于運用“重復”的藝術創作手法。
其四,是對經典作品進行“再解讀”的吸引力。在選課學生的課堂展示與教師的啟發式評點中,魯迅《吶喊》小說集中的諸多容易被忽視的意象都得到了再解讀與再闡發。如抓住孔乙己的“長衫”,從“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細節意象解剖中我們能夠描摹勾勒出孔乙己悲涼的人生命運;通過細讀咸亨酒店的“羼水”操作,我們得以體會到當時時代的涼薄、冷漠、缺乏同情,以及人與人之間苦痛不相通的隔膜世相。而通過批判性閱讀,學生們也捕捉到了夏瑜墳上的花環、單四嫂子的“明天”所蘊含的深重社會意義與文化心理,這不僅幫助他們走近了近代知識分子的隱微心理,也讓他們感受到了老中國兒女的心靈震顫與靈魂掙扎,既帶領學生們觸摸了歷史,又讓他們建立起了對中國文化的反思。除此之外,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也發現,魯迅的小說創作具有把畫面變成意象的能力,如《故鄉》里對月夜圖與捕鳥圖的勾勒,魯迅著意將情境意象化,促成了小說詩歌效果的生成:“不一定是那些被叫做詩意小說的小說才有詩。在魯迅普通的小說里,到處都藏著詩。”
而在批判性閱讀過程中,學生們也別有會心地敏銳發現了《吶喊》小說集中存在諸多情節重復、語言重復、修辭重復、意象重復的創作現象,如《風波》中九斤老太面對眾人一直重復絮叨“一代不如一代”,《阿Q正傳》《孔乙己》《藥》《風波》《故鄉》中“看客”意象的重復。這些“重復”的情節與意象、語言與形式,某種程度上承擔起了文化批判與社會批判的功能,無不凝聚著魯迅對老中國兒女的靈魂解剖與國民性批判。正是通過精密如解剖刀般的文本細讀的熏陶,通過引入對縱橫捭闔的文化研究的觀察視野與閱讀興趣,《吶喊》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鑒賞》課堂的經典重讀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此外,還有一點尤為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啟發學生進行魯迅作品的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對魯迅日常生活、人際交往、情感經歷的聯動式講述,將魯迅請下神壇,更多地展露其作為一個“可愛的人”的有血有肉的方方面面,激發出學生走近魯迅,從而更好地走進魯迅文學世界的興趣與熱情。
從長遠來看,閱讀人文經典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價值引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理工科高校設置文學鑒賞類通識選修課,有助于在文學經典與學生之間搭建一座交流與溝通的橋梁中介,有助于引導學生將課程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內在修養,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幫助其在自主閱讀中探尋自身價值與社會定位,充分發揮人文素質教育的情感美育與價值美育功能。與此同時,也可以為新工科建設貢獻可資借鑒與參考的多學科融合育人經驗。
(作者系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