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原創成為主流
隨著改編自韓國電影《季春奶奶》的電影《燦爛的她》上映,改編自日本電影《百元之戀》的電影《熱辣滾燙》票房突破34億元,翻拍海外IP的影視作品以及影視界熱衷于翻拍海外IP的創作趨勢再次引發大眾熱議。
“翻拍海外IP”,可謂近年來影視創作的一個關鍵詞。《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改編自西班牙電影《籃球冠軍》;《二手杰作》改編自美國電影《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超能一家人》翻拍俄羅斯電影《超能力家庭》……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登上院線的翻拍海外IP作品已有十多部,且涵蓋不同題材類型。
創作者為何對翻拍海外IP如此青睞?主要是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相較于開發周期長、結果難以預測的原創,以及已為很多人熟知的國產IP,部分創作者更傾向于改編經過市場檢驗,票房和口碑較好,故事情節相對成熟,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又有一定神秘度和新鮮感的海外IP,這樣創作效率相對較高,投資風險相對較低。不僅如此,翻拍海外IP,還可以激發觀眾圍繞翻拍作品與原作相比刪減或增加了哪些人物情節,為何這樣處理等問題展開討論,從而借助原作的知名度擴大翻拍作品的文化空間和影響范圍。
但是,翻拍并非影視創作的終南捷徑。海外IP誕生于與中國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擁有獨特、自洽的文化邏輯。如果只是照搬照抄,在改編過程中不能秉持原創精神,從根本上觀察中國人的生活,站在中國觀眾的立場去思考,以獨特的藝術巧思彌合文化差異,作品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近年來,翻拍海外IP作品的口碑評分大多低于原作,在及格線上下徘徊。比如懸疑片《瞞天過海》關鍵劇情的走向、特定節點反轉的設定,以及結局與原作如出一轍,故事發展已被熟悉原作劇情的觀眾預測到,驚險刺激程度大大減弱。電視劇《深夜食堂》將原作中日本的居酒屋文化生硬插入中國故事里,讓熟悉路邊攤、大排檔的中國觀眾產生違和感。電影《人潮洶涌》里冷面殺手與群眾演員互換身份的故事,也因劇情設定過于離奇,脫離中國社會實際,難以引發觀眾的深層情感共鳴。
翻拍之作翻車的例子多了,就給觀眾留下一種印象——翻拍海外IP就是“炒冷飯”,代表主創團隊原創能力匱乏、創作誠意不足。近年來,每當有翻拍片登陸影院,就會激起輿論關于翻拍是不是“東施效顰”的討論。2023年年底,某制片公司官宣將要翻拍日本電影《花束般的戀愛》。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爭論。不少網友甚至展開二創比賽,各地版本的“花束般的戀愛”故事次第涌現。搞笑之外,足見觀眾對于“翻拍海外IP”的唱衰心理和誠心拷問。所以,影視市場上,片方主動將翻拍作為營銷話題的情況越來越少。比起借力原作的知名度,他們更在意觀眾對主創能力和誠意的看法。一邊是創作上對翻拍海外原創IP的趨之若鶩,另一邊是宣傳上對翻拍海外原創IP的遮遮掩掩,業界的矛盾心態可見一斑。
當翻拍形成一種創作風潮,就容易導致行業原創意識缺失,原創能力萎縮。一個國家影視業的健康發展,始終要依靠原創精品不斷涌現的強力支撐。盡管海外IP具有一定商業價值,也不宜一味依賴、過度開發。中國要想成為影視強國,就要提高原創能力,弘揚原創精神。一方面,有關部門可出臺相關促進政策,鼓勵原創。比如,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原創作品的制作推廣。對參與原創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稅收優惠。對優秀的原創作品及其創作者進行表彰獎勵。設立原創影視基地,為創作者提供優質的創作環境和資源,包括設備、場地、資金、技術支持等,降低創作成本,提高創作效率。加大對原創作品的市場推廣力度,包括影院、電視臺、網絡平臺、影視節展等渠道。加強與國際市場的合作交流,引進先進的制作理念和技術,推動本土原創與世界接軌。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打擊盜版和侵權行為,保障原創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大力培養影視創作人才,強化“劇本為王”。高校、教育機構可與影視公司合作,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資源,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原創事業。加強劇本創作培訓,培養優秀編劇人才,通過劇組實踐活動,傳授劇本寫作實戰技巧。提高編劇環節的投入,激發編劇創造力。
俗話說,“別人嚼過的饃不香”。要讓影視創作充滿原創動力、煥發生命活力,與其絞盡腦汁一再站在外國IP的肩膀上止步不前,不如扎根中國火熱的現實生活和深厚的歷史文化之中,從策劃、制作、播出,每個環節都拿出創新的態度,創造的勇氣,共同努力創作出更多新的優秀作品,讓原創精神成為創作主流,這樣才能為影視行業在高質量發展的主航道上破浪前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彭成,系西南大學影視傳播與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