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恩·福瑟為世界戲劇日獻辭:藝術即和平
世界戲劇日是由國際戲劇協會于1961年創立的全球性盛事,每年的3月27日成為全球戲劇界人士及國際戲劇協會全球各中心的共同慶典。首屆世界戲劇日于1962年舉行,由法國著名作家、劇作家、導演讓·谷克多(Jean Cocteau)親自撰寫了寓意深刻的獻辭。這一傳統至今延續,每年國際戲劇協會都推舉一位杰出的戲劇藝術家來分享他們對戲劇的獨特見解。
至今,世界戲劇日已成為戲劇領域的盛大節日,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家、戲劇愛好者和文化使者,共同慶祝這個與戲劇交相輝映的日子,傳承并推動著戲劇藝術的不斷發展。
2024年世界戲劇日慶典將包括中外戲劇人對話、慶典晚會、工作坊等不同板塊的文化活動,由國際戲劇協會和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廊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承辦。
挪威劇作家、20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恩·福瑟為2024年世界戲劇日撰寫了題為《藝術即和平》的獻辭: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卻又在某種程度上與他人無異。我們可見的外在形象各不相同,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也都藏有僅屬于個體自身的東西——那就是個體本真。我們可以稱之為靈魂或精神。或者,我們也可以選擇不用言語來定義,讓它自由存在。
盡管我們各不相同,但又在本質上相似。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無論使用何種語言,膚色如何,發色怎樣,其本質上都是相似的。
我們同時完全相似卻又徹底不同,這似乎是個悖論。或許,人是肉體與靈魂相結合的產物,這就注定了人的內在矛盾性——既包括了世俗的、有形的存在,也包括了超越物質界的存在。
藝術,尤其是優秀的藝術,以其奇妙的方式融合了極端的個性與共性。它讓我們從普世的角度來理解“差別”,抑或稱作“外來”。通過這種方式,藝術跨越了語言、地域和國界的隔閡。它不僅匯聚了每個人的個體特質,也在另一個層面,集合了不同群體,例如各個民族的個性特征。
藝術并不是通過消減差異使一切同質化,恰恰相反,它向我們展示那些與我們不同的、陌生的或外來的事物。所有卓越的藝術作品都精準地包含這樣的元素:某種陌生事物,某些我們不能完全理解,但又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感知的東西。可以說,它有一種神秘性,這種神秘推動我們超越自我,從而創造出藝術本身必須包含并引領我們探尋的超越性。
我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將對立的事物統一起來。這與我們現世屢見不鮮的那種暴力沖突截然不同,后者沉溺于摧毀一切外來、獨特和不同的事物,往往利用最不人道的技術發明來實現這一目標。世界上存在著恐怖主義和戰爭,因為人類也有動物性的一面,受本能驅使,將他者和外來物視為對自身存在的威脅,而非一個迷人的神跡。
正因為任何“不同”都會被視為一種需要根除的威脅,我們能夠感知到差異的“獨特性”因此而消失了,只剩下共有的“同一性”。一切從外部看來的異端,比如宗教或意識形態,都變成了需要被征服和摧毀的對象。
戰爭是對抗我們所有人內心深處的某種獨特性的斗爭。它同樣也是對抗藝術的斗爭,它對抗所有藝術的內在精髓。
我在這里所談論的藝術,并非特指戲劇藝術或劇本創作,而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藝術。但這是因為,正如我所言,所有卓越的藝術,從根本上都圍繞著同一個核心:將絕對獨特的、個性化的東西普世化。通過藝術手法將個性與共性相融合:并非抹去其特異性,而是強調這種特異性,讓那些外來和陌生的特質閃耀清晰的光芒。
戰爭與藝術是對立的,正如戰爭與和平是對立的——就是這么簡單。藝術即是和平。
為何以《藝術即和平》為題?國際劇協副總干事回應澎湃新聞稱:每一年的世界戲劇日不會強行規定一個主題,充分尊重獻詞人的意愿。約恩·福瑟認為,雖然這是一個戲劇的節日,但是并不想僅僅縮小在戲劇的范圍。在現在這樣的全球大環境下,和平是最奢侈的事情,我們在表演、在慶典,但很多人在受苦。所以他將今年獻詞定名為《藝術即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