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博物館推新展 帶你領略大明風華
明代六龍三鳳冠(復制品)。
動脈影攝
近日,“惟日與月——明萬歷文物專題展”在武漢博物館開幕。展覽由湖北省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明十三陵博物館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支持,武漢博物館、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共同承辦。
展覽薈萃120余件文物,包括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隨葬器物、武漢博物館藏萬歷朝文物以及反映明代對外交流的水下考古成果等。通過“繁華人間,宮廷遺風”“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物里乾坤,再現韶華”“百花齊放,中外宴安”四部分,展現明代萬歷年間宮廷技藝、皇家氣度、社會百態及對外交流,讓觀眾深入領略大明風華。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及其皇后的陵墓,是中國迄今唯一考古發掘的明代帝陵。定陵出土文物種類多樣,制作精美,裝飾華麗,反映了明代皇室日常生活和喪葬禮制,代表了明代中后期最高工藝水平。這些文物為研究明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次展出的文物中有近百件金銀器具,從飲食、梳洗用具到服裝首飾,流光溢彩。既有首次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玉雕花蝶嵌珠寶金簪、玉雕仙翁人物嵌寶石金簪、嵌寶石花果盆景金簪、嵌紅寶石金龜子金簪等皇后所用金飾,又有金枕頂、嵌珠寶金托雕花卉雙耳玉杯、霞帔墜、鎏金嵌寶石方勝形帶扣等珍品。
鑲寶玉壽字金簪是孝端皇后所用之物,呈扁錐形,頂部附白玉雕“壽”字及花形玉飾,并在玉飾上鑲金托,內嵌紅寶石4塊、藍寶石3塊、綠寶石1塊、貓睛石3塊。簪背面中部刻“萬歷戊午年造”。此器融合玉雕、寶石鑲嵌、金器鑄造等多項工藝,充分展現了明代皇室宮廷的審美趣味和奢華氣象。
定陵出土的頭面首飾數量眾多,光彩奪目,其中有4頂皇后鳳冠。此次展覽中,觀眾可一睹六龍三鳳冠的風采。六龍三鳳冠屬于孝端皇后,原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因出土時珠翠散亂,考古工作者根據原物進行了復制。冠上6條龍均由金絲編織而成,3只鳳以點翠工藝制成。龍、鳳口銜珠寶,在珍珠寶石綴編的牡丹花、如意云和花樹之間穿行。整個鳳冠共鑲嵌寶石100余塊、珍珠5000余顆,盡顯富麗華貴。
“惟日與月”展不僅表現明代皇室生活和禮儀,還展示了明代國家統一、民族融合與中外交流的盛況。來自中國民族博物館的畬族鄭和木雕、狀元及第銘文銅鏡、壯族銅鼓、青花瓷藥瓶等文物,反映了明代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景象。
武漢博物館遴選出一批館藏文物參展,其中有明萬歷青花壽字云龍紋罐等首次對外展出的珍品。此罐豐肩、圓腹、平底,器型端莊,高達57厘米,屬難以燒制的大器。肩腹紋飾共分三層,肩部繪纏枝紋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為兩只五爪云龍,龍長須飄動,張牙舞爪,軀體瘦長,滿身麟片。二龍相對之處近肩部,以樹枝組成一個變形壽字,其余空間則以云紋組成變形的萬字。近腹足處繪海水江崖紋一周。整體圖案飽滿生動,云龍游于壽山福海之中,寓意幸福長壽。這件瓷器紋飾風格明快,蒼龍形象兇猛,體現出萬歷朝尚武的特征。
明代航海業發達,對外貿易繁榮。近年發現的“南澳一號”等明代沉船載有大量珍貴文物,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與貿易交流的重要物證。武漢博物館藏“萬歷卅一年”款銅羅盤制作精良,從側面反映出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盤面中心內凹,內刻指針分別指向正南和正北。從中心向外以弦紋并格紋分為三區:外圈一區為后天八卦圖;二區采用24方位布局,分別以十天干中的八干和十二地支以及八卦中的四維來表示,天干、地支與四維均衡排列,24方位羅盤可以指示48個方向;三區為五行,并有二十四卦。盤背中心圓形鈕,鈕左右兩側銘文“萬歷卅一年”“八月廿六日造”,下方銘文“臨江”。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15日。展覽期間,武漢博物館將舉辦一系列專家解讀和公眾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