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為夢想而澎湃 因擔當而無懼
“喚醒”婦好的她走了。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消息,2024年3月14日,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人、殷墟考古發掘“功勛人物”鄭振香溘然長逝,享年95歲。握持了一輩子的“洛陽鏟”,終于不得已要放下了。
鄭振香生于1929年,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在她那屆北大考古系畢業生名單里,她是唯一的女生。1959年,她被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工作,一干就是一輩子。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人,她的一生都與殷墟、與歷史上另一名傳奇女性緊緊聯系在一起。1976年,鄭振香主持發掘河南安陽婦好墓,甲骨卜辭中的神秘王后隨之被世人所知,殷商歷史神秘的面紗也被掀起一角。這個當年的“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是鄭振香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也是殷墟考古乃至中國考古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場充滿驚喜的考古大發現,在一些講述中,被認為是“偶然”之得。的確,如果沒有鄭振香當時“堅持挖”的執著和果斷,已經在地下沉睡三千年的婦好墓還將繼續沉睡。看似偶然的好運和歸為性格特質的堅持,實則建立在她自身扎實的專業能力和敏銳的專業判斷上。而如果沒有一鏟一鏟下去的艱辛,一日一日不變的堅持,專業和自信又所來何處呢?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好運,它不過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才能發現金剛鉆;在深入縝密的思想中,才能發現真理。”這句話不僅寫在她的日記本扉頁上,更刻在她的心里成為信條。
在“考古熱”的當下,考古被認為是浪漫的、炫酷的,這種說法雖不能說是全然不對,但多少也是濾鏡透視后的成像。在鄭振香們工作的那個年代,考古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冷門、偏門,面對的是異常艱苦的條件和常人難以忍耐的寂寥。尤其是對于一名女性來說,所要跨越的難關會更多,所要做的取舍也更難!但她卻平靜地說,“我沒有覺得吃苦,沒有覺得脆弱,也沒有害怕”。
整整40年,鄭振香“家在北京,人在安陽”,只為守護殷墟。40個春秋,14000多天,扎根田野、堅守一線,櫛風沐雨、潛心研究,始終保持一股拼勁和鉆勁。她跑遍了殷墟的每一寸土地,“鏟磨成勺”的故事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她始終專注夢想,堅定而無懼。擇一事,盡一生。她把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殷墟,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中國考古。如果要問為什么,那答案一定不是只為了自己。
對于考古,鄭振香滿腔熱忱,但更多的是信念感。當年在北大的課堂上,考古學界的老前輩在將知識傳授給他們的同時,也將責任與擔當的叮嚀從一代人傳到了另一代人耳邊,將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治學精神無聲傾注進青春的夢想。鄭振香的學生回憶說,她從不“欠考古的債”,她把自己發掘過的東西全都整理出來了。在晚年,她仍攥緊要從手縫中溜走的時間,不放棄對未知的探索和追問。生命的燭火總有要熄滅的一天,她要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傾盡自己所有,為中國考古,為代代后學。一如那些點亮她學術人生的前輩,她讓人們再一次見證了中國學者的風骨和品格、情懷和追求。
斯人已逝,對她的悼念和討論仍一直持續。她和那些巨匠、大家一起,作為燈塔和路標,為后來者指明前進的道路,也帶給我們持久的心靈感動和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