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派”言說中發掘海派潛力
一段時間以來,對“海派”的爭相言說,是滬上美術界的熱點之一。
中華藝術宮的“何謂海派”系列,于2022年底拉開帷幕,嘗試從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視角梳理海派繪畫的源流、內涵,闡述海派繪畫的形成和上海城市發展的關系,探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面對巨大歷史變革時的頑強堅韌以及自我革新的力量。該系列在去年一年中推出四個專題大展,前后相繼,將對“海派”的追問延續至2024年。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推出的“百川匯海——江浙滬皖海派繪畫名家精品聯展”,通過“何以海派”“何為海派”兩大板塊,系統向觀眾展示了海派繪畫的緣起和面貌。
海派藝術館推出的為期一年的“‘何止海派’近現代海派書畫主題藝術展”,以史料、文字、圖片與大量作品展示了海上畫派跨越兩個世紀的發展脈絡。
這些直接以“海派”作為命題的展覽,掀起一年多來滬上美術界海派話題的熱潮,完成了一場面向社會大眾的系統而成規模的海派美術以及海派文化的普及。
除此之外,各類以海派畫家為中心的藝術文獻展,以上海美專為代表的滬上早期現代美術教育機構的專題展,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海派美術的演繹。
為什么以“海派”之名對海派美術資源進行大張旗鼓地整理和傳播會成為醒目的文化現象?
這當然首先是對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積極響應。“海派”,是上海標志性的文化形態之一,與上海之間已經形成明確的想象路徑。海派美術作為與“海派”話題最早發生關聯的藝術類型,有著百年的發展歷史,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勇立潮頭,擁有眾多名家名作和無數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和演繹的故事,是“海派”文化資源的富礦,也是點亮海派文化標志的重要維度。因此,中華藝術宮、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中國上海畫院等具有影響力的國有文化事業單位在上海提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結項之年,推出相當規模的展覽,圍繞“何謂海派”的主題,梳理海派美術歷史,探討海派繪畫起源、整理名家作品文獻、總結海派美術成就,既是近年來上海海派研究熱潮的自然成果,也是努力參與并助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體現。
但同時,對“海派”身份的自我確認,對“海派”當下價值的積極探尋,可能更是藝術界熱衷“海派”言說的內在原因。
“海派”之于上海,既帶有自然生成的特點,也離不開人為的想象建構,它是經由近現代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環境鑄造,而被生活于這一方水土上人們所認可的標簽。但要從隨意的標簽化使用轉變為具有身份意義的標志,需要更為嚴謹的概念界定或至少實現邏輯上的自洽。
而“海派美術”界定的困難卻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她不是帶有明顯風格指向的畫派,而是一個風格雜呈、兼容中西的熔爐,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現象。“海派無派”已是知識界、美術界心照不宣的認知。“派”之使用,其沿襲和隨意的成分大于學科流派界定的成分。但“海派”之名又不是可以隨意抹殺的,如有學者指出:“通過海派,中國古代的‘繪畫(事)’轉變成了現代藝術……這個意義非常重大,大到完全不能以藝術風格的畫派能夠解釋甚至承受,大到在藝術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革命性質,根本無法繞開……”
但是,如果一個概念完全無法被認識及表述,其合法性便難免被質疑。面對這種言說的困難,追根溯源,躍出單純的美術范疇,從更高的層面、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海派繪畫,探討其形成發展之路,不失為一種有操作性的探究方法。所以一段時間以來美術界海派話題的聚集,不僅僅是業內對當下文化研究熱點的響應,同時也是新的時代背景下適時作出的反身而誠、追根溯源的自我探尋,是在探尋中自證身份、再造輝煌的用心。
從畫家的來源、社團的形成、藝術家群體的相互提攜照拂,到書畫市場的形成、現代美術教育的篳路藍縷,再到成就融匯中西、雅俗共存的藝術氛圍和包容開放、輻射全國的藝術高地,通過不同角度的梳理、展示,這些展覽讓觀眾看到“海派藝術”的形成之路、中國現代美術的孕育生成之路。無論“海派”這個概念在過去的諸多爭論中是“貶”是“褒”,是狹隘偏狹的“自我陶醉”還是勇立潮頭的“時代先鋒”,她在被重新梳理的過程中,呈現出開放性的詮釋維度。開放、包容、不拘成法、敢為人先、尊重市場、不避凡俗等等越來越多的價值被納入“海派”的內涵,那個曾經被污名化的“海派”,實現了自我更新,在其不斷生長的過程中,諸多判斷不言自明。
有關“海派”概念的盲目新穎的定義不見得能夠獲得公眾的認可,但以史實、文獻、作品為據而鋪展開來的宏大敘事,帶來了強有力的說服性的力量。她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概念,而是引導觀眾走向那些難以被簡單的定義局限的豐富的內容。這便在觀眾心中投下一個問號,引導他們去自行思考。如“何謂海派”大展的總策劃陳翔所說,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個重新審視海派繪畫的新的視角,由此產生的新的價值認定必將會給今天的繪畫藝術的發展帶來新的靈感和啟迪”。
作為上海文化表征之一的“海派”,對大眾而言,某種程度上停留于摩登、時尚、崇洋趨新等比較空泛的形容詞,將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落實為具體藝術門類的發生、發展,藝術家群體的聚集、壯大,藝術高地的培育、擴展……將學術的探討與面向公眾的普及展示結合起來,將藝術史的梳理與海派文化的概念建構結合起來,將海派文化遺產的利用與打造城市的文化底蘊結合起來,海派變得形象而具體。對于本地觀眾,她是值得驕傲的擁有豐富內涵的本土文化;對外地觀眾,她展示了上海的獨特魅力及其在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史上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海派文化遺產的發掘和利用是擦亮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環節,但具體到這些文化遺產如何被激活成為切實可用的文化資源,這當中缺乏有效的推進手段和可操作的方式方法。一年多以來對海派美術資源的整理展示熱潮,從美術的角度,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雖然這種嘗試局限于美術領域文化遺產的梳理,但其中一些理念、角度、方法還是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比如,梳理和展示本身既是資源利用的基礎,也是喚醒文化記憶與增強文化認同的重要環節;帶著當下視角、觀點、疑問的整理,會激發思考,帶來突破,有效提升資源整理的價值;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梳理,使遺產資源顯示出豐富的立面,不僅豐富了觀眾對于文化遺產的認知,也提升了遺產本身的價值……總之,這些整理展示,從美術這個角度,從細微處、實處落筆,將海派文化資源與當下海派標識的建構和打造富有成效地結合了起來。
隨著上海國際大都市地位的凸顯,海派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洗刷污名,或比較優劣,其核心轉向如何助力城市文化的生長,彰顯城市精神品格。某種程度上,保持“海派”話題被不斷地言說,優于一個明確的“海派”界定。難以言說呈現出的能量及其無限可能性,恰恰能夠在無數次被言說、詮釋的努力中,在新的可能性產生的等待中,發揮她的影響力。
(作者為上海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