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將軍臺”
2024年3月10日,距離植樹節還有兩天,與病魔抗爭了十五年的“綠化將軍”張連印,卻去了另一個世界。我相信,張將軍在那個世界會繼續堅持植樹。
2021年深冬,我曾兩赴山西省左云縣采訪張連印將軍的事跡。那時他已從河北省軍區退休十八年,剛剛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的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然而,那年也是張連印被確診肺癌的第十個年頭。乍看到他,依然意氣風發,與鄉親們奔波于荒山禿嶺間。其實,他的病已經復發過一次,他是以堅強的意志抵抗著病魔,永遠給人們留下一副樂天派的印象。
育苗,植樹,為荒山披上綠裝……回鄉二十多年,這位“綠化將軍”以無我之境,寫就頂天立地的人生,為大地留下由二百二十多萬株樹木組成的兩萬兩千余畝“綠色寶藏”。他創造的奇跡般的成就,在百姓心中矗立起一座“將軍臺”,一座永遠的綠色豐碑。
時代楷模“綠化將軍”
跟隨無人機的視角,俯瞰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張家場村,林海浩瀚,松濤陣陣。以一座紅頂涼亭為中心,延展出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海洋,氣勢磅礴、風光無限。
這座涼亭所在之處,就是左云百姓心中的“將軍臺”。
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退休后從河北省石家莊市回到左云縣,二十多年來,他帶領植樹團隊將昔日連綿起伏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的海洋。
左云縣是張連印的家鄉,也是他的“戰場”。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從風沙荒嶺到塞上綠洲,左云縣的綠色奇跡,映射著張連印的執著堅守和不懈奮斗。在這里,“奇跡”在人們眼前發生:往昔肆虐的風沙,神奇地減少了、消失了;即使偶爾造訪當地,也至多在林海邊張望一下,很快就悄悄溜走了……
在這里,張連印曾經一邊望向遠方,一邊鏗鏘有力地講出心愿:“左云縣地處首都外圍,是京津風沙源重點治理地區,我們多栽一棵樹,就能為首都人民減少一粒沙!”
一棵樹與一粒沙,晉北與首都,因為他的心愿,形成一種奇妙的聯系。
2005年,在鄉親們的倡議下,左云縣人民政府在張連印植樹的高坡上建起了一座涼亭,準備立一塊刻有“將軍臺”的石碑。此議被張連印毅然拒絕,在他的堅持下,石碑鐫刻內容改為“京津風沙源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盡管如此,在父老鄉親的心中,這里是永遠的“將軍臺”。
高高的“將軍臺”,標注著張連印的生命海拔。走過四十年軍旅征途,他,又用一棵棵蒼翠的樟子松,將生命的長度和廣度無限延伸下去。這個身量并不怎么高大的北方漢子,在人生的第二戰場,高高舉起了一面永遠飄揚、永遠鮮紅的旗幟。
人們難以忘記一個場景,那是2021年10月18日,中央電視臺“時代楷模”發布廳現場,主持人輕快地走上頒獎臺,展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身穿筆挺軍裝、意氣風發的將軍;另一張是身穿破舊迷彩服,席地而坐與幾位農民談笑風生的“老農”……主持人告訴觀眾,兩張照片的主人公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曾擔任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的張連印,一位共和國的將軍。
綠化家鄉二十余載,退休后張連印從一位將軍,變成了一身泥土、滿臉風霜的農民。在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里,張連印把“種樹”當作“圓夢”:種下幾棵樹,圓一個小夢;種下一片森林,圓世世代代人的大夢。他深深懂得:樹,與左云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因此以軍人的血性和意志,征服了風沙,綠化了荒山。在他身上,集中體現著一位革命軍人、一名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政治自覺與時代擔當。
張連印經常提到“塞罕壩精神”和“右玉精神”。他在左云縣的二十年,完全出于個人選擇,他將自己的積蓄幾乎都獻給了這片土地,他不僅心懷“國之大者”,更堅定地成為“行之實者”。
“時代楷模”濃縮了張連印壯心不已的人生。在他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時,“新時代的甘祖昌”“穿軍裝的楊善洲”“初心使命的真摯堅守者”“‘兩山論’的生動踐行者”“革命傳統的模范傳承者”……這些對他的評語輕叩現場觀眾的心扉,繼而傳向全國、傳向世界。人們不但記住了“張連印”這個名字,更認識了這位“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為黨的事業拼搏不息、奮斗不止”的英雄人物。
從“門外漢”到“樹司令”
“想想你是怎么抱孩子的,現在就怎么抱樹苗。”張連印懷里抱著一棵樟子松樹苗,樹苗根部包著圓滾滾的土球——他像懷抱一名嬰兒一樣,一邊做示范動作,一邊對圍攏的眾人說。
或許,當初家里三個孩子需要哄著、抱著的時候,他都未必有過這樣的耐心;如今在左云縣的一棵棵樹苗上,他付出了所有的愛與耐心。
有了樹種,對于張連印的造林理想,僅僅是萬里長征邁出第一步——他和他的樹,注定還要經歷一次次“生死考驗”。
由于特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左云縣的土壤貧瘠、質地疏松。不僅如此,嚴重的干旱和水土流失,更讓種樹難上加難。想要種樹、種活樹,改變荒山禿嶺的面貌,必須針對當地的風沙環境進行科學管護。
一開始,張連印按照“一苗一瓢水”的土辦法栽種樹苗。但是,這種法子在左云縣行不通:第一年,他們栽了上萬棵樟子松樹苗,轉過年一開春,狂風像砍瓜切菜般將樹苗吹倒、吹跑,六七成的樹苗就這樣沒了。
張連印心里發慌:“難道這沙,真的治不了嗎?”
曾任左云縣張家場村黨支部書記的張連功以前沒少組織村民種樹,對那種“造林不見林”的痛感同身受。他聽見鄉親們勸張連印:“咱這地方栽不活樹,你就別折騰了,安安穩穩地在家過幾年好日子吧。”
然而,張連印沒有就此認輸。從2003年開始,種樹,幾乎成了他和老伴王秀蘭生活的全部。王秀蘭甚至學會了“察言觀色”:她問老伴兒“樹苗怎么樣”,他回答“還好”時臉上卻沒有笑容,她就知道情況不妙——種下的樹苗成活與死亡,就寫在張連印的臉上,他期待綠樹成蔭,現實卻是樹苗成批枯萎。他心急如焚,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親戚朋友連連規勸:“村里種了幾十年樹,沒活幾棵,咱還是別費這個心思了。”
老支書胡萬金也勸他:“我當了幾任村支書,每年帶著人種樹,可都沒種活過,你能種活嗎?”
對于這些勸說,張連印就像沒聽見,他不服氣地說:“別人都種不活,我才種!要是別人都能種活,還要我種干什么!”
為了找到樹苗死亡的原因,張連印在樹坑旁一蹲就是半天。他把一些成活的、枯死的和快要枯死的樹苗連根挖起,制作成標本分類收集,反復對照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反思栽培方法。
“這能研究出個啥?”村民們對張連印的行為很不解,“一個一個干樹根,有啥看頭?”
但是張連印鍥而不舍。有了第一手資料之后,他多次走大同、跑左云、上遼寧,找林業專家和技術員一起分析樹苗死亡原因。為了尋找答案,他還購買了十幾種林業書籍,每天一看就看到后半夜。
與張連印一起植樹的安殿英,見證了這位老將軍攻克“樹苗成活關”的全過程。他說:“我們鄉里、村里都種過樹,是一種楊樹——種是種了,但大多數都沒活下來。第二年再補種,還是死。種不活,一般人就不再種了,但將軍不服氣,對我們說:‘我就不信,難道比上甘嶺還難?’”
張連印告訴安殿英:“事在人為。今年不活,看明年!繼續種!”
在“造林”這個完全陌生的戰場,張連印從來沒有被任何一個難題所降服。這位曾經在軍事領域揮斥方遒的將軍,漸漸變成了林業專家,其中的艱難困苦、坎坷曲折、酸甜苦辣,常人難以想象。
安殿英用手比畫著向我回憶:“我們看樹苗死了,干著急,忍不住‘打擊’他說,外地常規的植樹方法在這里行不通。”他拿過本子和筆畫了兩個圈,并在第一個圓圈中心位置點了一個黑點,接著解釋:“張將軍結合自己的觀察思考和專家建議,想出了一個提高成活率的方法。看到這第一個圓坑了嗎,常規方法是把樹苗放在樹坑的中心位置,但這樣的方法適用于南方地區;在左云,樹坑新土密度不足,一夜大風,水分就會流失殆盡,樹苗也就干死了……”他在第二個圓圈的邊緣又點了一個黑點,“將軍的辦法是:不再把樹苗放在樹坑中心,而是讓樹苗貼著坑的邊緣栽下去。這樣,樹根緊貼樹坑邊緣的原土,樹苗至少有大半邊能夠保證水分。再把填土踩實、保證澆水,成活率就大大提高了。”
見我們聽明白了,安殿英又總結道:“這個方法是種樹的第三年,他自己總結出來的。林業技術員可以在理論上給我們指導,但這樣的實踐經驗,全靠他自己摸索。”
安殿英滿臉欽佩地說:“調整了樹苗在坑里的位置后,還有第二步:栽種樹苗時,必須帶著營養袋一起下坑,因為取下營養袋,水分極易流失。樹苗包著營養袋種到苗木基地,經過三四年培育后又連袋一起種到山上……這就像嬰兒一樣,滿月時的免疫力與兩歲時的免疫力肯定不同,樹苗大一點兒,適應了左云的水土,再往山上移栽就好活了。”
2005年春季,張連印和王秀蘭像照顧孩子一樣,對每棵小樹傾注了心血:整地、挖坑、植樹、圍圈、澆水、覆土……每道關口他們都親自把關,原來澆水一兩次,后來增加到三四次,白天澆不完就連夜奮戰……這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大大提高。眼看著小樹苗迎風而立生機勃勃,張連印的臉上終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要種活樹,先學會抱小孩!”這句話,張連印向許多人強調過。他想告訴人們,要像愛護自己的孩子和士兵一樣,悉心呵護每一株樹苗。他還總結出多種方法,先后解決了“沙地栽樹”“牲畜啃苗”等難題,硬是從一名種樹的“門外漢”,變成了“樹司令”,而回報他長久以來苦心經營的,正是如今滿目蒼翠的樹林。
綠染山河“清風林”
沙棘,一種適宜在砂質土壤種植的植物,能夠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左云縣是典型的塞北高原丘陵地形,土壤特別適合沙棘生長。張連印植樹之初,也種植了大量的沙棘。
一開始,張連印在荒坡地、河灘地等無人種植的地方試種沙棘。后來,他又動員張家場村的鄉親們,擴大沙棘種植面積。當時許多老鄉并不看好沙棘種植——莊稼當年可以看見收成,種沙棘,三年后才能掛果。大家對張連印的話拿不準,很多人只是徘徊觀望。
張連印沒有灰心。他先在自己的基地種了不少沙棘樹。一年,兩年,三年……沙棘樹苗慢慢長成,剪枝掛果、加工成沙棘汁,最后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成功案例擺在眼前,村民們看沙棘樹的眼光,發生了變化。張家場村,一下子種了三百多畝沙棘樹。第二年,又種了二百六十多畝。張連功高興地說:沙棘樹帶給鄉親們的是好收成,是生活真真切切的改變。
2021年11月,某天,張連印的堂弟張連茂關注到天氣預報說,“左云縣將迎來沙塵天氣”,于是特意早晚幾次出門查看。竟然未見沙塵蹤影!他還特意打電話詢問了其他幾個鄉的親友,確認了:包括張家場鄉在內的左云多個鄉,基本沒有沙塵。張連茂這才恍然大悟般地相信了堂兄的預言:“植樹造林的功德,大得難以想象!”
如今在左云,車行樹林中,人如畫中游。湛藍的天空下,昔日漫天黃沙不見蹤跡,每走一步,人們都能以新的視角看見綠意盎然的寧靜與美麗。為了這片美景,張連印以攀登者的壯志豪情,用堅實腳步丈量完自己最后一段人生旅途——他把生命書寫進青山綠水,最終成為一道壯麗的風景線。
二十年時光如梭,張家場村的鄉親們目睹了十里河灘的巨變:曾經飛沙走石的河灘,變成了三百畝“春有花、夏有綠、秋有果、冬有青”的育苗基地。在這里,培育出樟子松、油松、杜松、云杉、楊柳以及多種經濟林木共二十多個優種樹苗品種。張連印不僅帶領鄉親們種出一片綠海,更將滿腔深情植入了這片他眷戀和熱愛的大地。
我雖在冬季來到左云,但左云人的講述,卻讓我仿佛見到了張連印所創辦的植樹基地的四季美景:春融怡,夏蓊郁,秋疎薄,冬黯淡;如詩如畫,如夢如歌。
每當皓月當空,清風徐來,苗木低語,苗圃里一派清朗之氣。恰好對應著鄉親們感念張連印廉潔自律、兩袖清風,于是人們將他的植樹基地稱為“清風林”。
2023年2月,張連印建起的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被大同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大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右玉干部學院也在此設立了“左云清風林現場教學點”,并聘請張連印為干部學院特聘教授。清風林,成為一場綠色接力的主戰場——這里不再只是培育樹苗的苗圃,已經成為許多共產黨員向往的精神高地。
我還記得離開清風林基地的那天早晨,張連印帶我們去看著名的十里河。小院到十里河河道,相距約一公里,遠處的楊樹顯出蕭疏之意,滿眼的樟子松卻青翠依舊。極目遠眺,一排排樟子松、油松、云杉,筆直地矗立在大地上,像整齊列隊等待檢閱的戰士們,又如同樹的海洋。
從張連印種下第一棵樹開始,他就像帶新兵的班長,悉心呵護著自己的“兵”。昔日張將軍擅長帶兵備戰,當“戰場”轉換成荒山,他仍把心愛的苗圃命名為1號陣地、2號陣地、3號陣地、4號陣地……他的“仗”,仍是為人民而打,心里裝著的依然是父老鄉親。
張連印,從“班長”變成了“排長”“連長”;他的“兵”,從一棵樹變成了一排樹、一片林……直至連成“林海”。這些樹,同樣是守護祖國和人民的哨兵,它們的哨卡在荒山上,它們的職責是阻擋風沙、護佑百姓。張連印站在這片片森林之前,仿佛又回到了軍營,檢閱著他的“部隊”。
2024年3月,又是一個春天。將軍的身影,已隱沒于他的林海中;但崇山峻嶺間的陣陣松濤,似乎仍在呼喚著他的名字:
張——連——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