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杏壇育芬芳,耄耋猶思濟滄海 ——記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
3月3日,全國婦聯在京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暨表彰大會。大會表彰了10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300名全國三八紅旗手、200個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
她是抗美援朝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堅守高炮陣地的女兵,她是中國高校第一位電影學博士生導師,她是北國劇社的發起人和急先鋒,她還是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開山者,至今仍耕耘在講壇上。一生行健不息的她,字典里從未有過“疲憊”和“休止”這樣的字眼。
從戰地黃花到杏壇春曉,桃李滿天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正在北師大附中讀初三的黃會林響應“保家衛國”號召,毅然報名參軍,之后跟隨部隊前往朝鮮。
戰火紛飛中,她經歷了許多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其中一次嚴酷的考驗來自清川江大橋保衛戰。戰斗持續了七天七夜,上千架次敵機晝夜出動,僅她所在的512團就有百余位戰士戰死沙場,埋骨他鄉。從那時起,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籠罩了她——生命不再僅僅屬于自己,而是承載著無數忠魂的意志,必須以全部的生命力量去報恩,以“幸存者”之身實現戰友們未竟的遺志。奮斗、奉獻、愛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支撐了她一生的事業追求。
1954年,帶著中國人民志愿軍功臣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銀質軍功章,黃會林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工農速成中學學習。1955年被保送至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58年提前留校從教,正式踏上三尺講壇。
黃會林說:“我一生百折不撓的努力,是因為戰爭的經歷在我的生命中積淀了一種使命?!彼诮虒W崗位上孜孜不倦,并且不斷調整著自己的授課方向,轉移到空白、薄弱的教學領域:先是任教于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之后又轉入戲劇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再到毅然挑起重建藝術系、建立藝術與傳媒學院的重擔,舉起中國電影民族化、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旗幟,黃會林的教學生涯橫跨文學、戲劇、電影、傳播、文化理論等諸多領域。她的課堂氣氛熱烈,令學生興味盎然。直到今天,黃會林的課堂仍然是一座難求、聽眾如云。
80歲時,她開設《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希望學生對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進行成體系、成系統的學習,除了自己授課外,還組織全國乃至世界的權威專家一道授課,內容涵蓋易、儒、釋、道、唐詩、宋詞、宋明理學、古代戲曲等國學經典。她為這門課立下規矩:上課內容回歸文化原典;每節課設有提問交流環節;每位老師出題目給學生留作業,并親自批改,給出得分與評語;學生須用手書完成作業;每課督導,檢查并記錄學生作業和老師批閱內容,最后的結果是學生們的提升和收獲。如今課程已經延續8年,期末學生平均評分近100分。學生在匿名評價表中寫到:“通過這門課,為探尋真理找到了方法,增強了自身從事文藝研究的責任與自信?!?/p>
從教六十五年,黃會林誨人不倦,堅信“學生可塑”,踐行“真心對待學生”,堅持“嚴是愛,松是害”教育理念,期待每位學生“超過我”,培養了一批批各學科人才。她指導碩士、博士、博士后超過160位,不少已成長為北京師范大學、全國各地高校的教學中堅力量和各領域突出人才。
從知行合一到教學改革,事業先天下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黃會林多年來對后輩的殷切希望,也是歷經艱難后的人生體悟。理論與實際、教學與實踐、學術與創作,黃會林一直在踐行著知與行的平衡。在她看來,建立藝術學科需要三根支柱,除了教學和科研外,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沒有實踐,便如墻上蘆葦,理論便會被束之高閣。從早期開設中文系現代文學課時,她就非常重視詩歌朗誦、劇作練習,后來開設現代戲劇課程,黃會林又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教學改革。
1986年,一個名為“北國劇社”的新劇社悄然誕生,登上第一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的舞臺,贏得了時任中國劇協主席曹禺的贊美:“我只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們怎么可以演得這么好!”演出當晚,時任中宣部部長朱厚澤、文化部部長王蒙及眾多戲劇界知名人士都親臨現場觀戲,國內外各大媒體給予高度評價。北國劇社成為中國校園戲劇融入社會的標桿。
黃會林沒有止步于校園戲劇領域的深耕。1992年,她受命出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主任,從零起步創建新的藝術學科。1993年獲批設立全國綜合大學第一個“影視藝術與技術”碩士學位授權點,1994年招收首屆影視教育專業本科生,1995年獲批全國高校第一個影視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第二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被稱為“三年三大步”。之后獲批設立博士后流動站。直至2001年,作為首任院長,創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此時的黃會林繼續本著“知行合一”的理念,在青年教師們的提議下,萌生了一個創意:讓學生們通過電影節的獨特實踐,來印證所學理論與知識的價值意義。極具獨特性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應運而生。1993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成功舉辦了第一屆,至今已30屆。在“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的宗旨指引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發展史和當下中國電影文化發展格局中一道耀眼的風景。
黃會林數十年如一日,持續推進影視教育改革創新,敢于擔當、甘于奉獻,拓展了多個新領域,搭建了多個新平臺,成為引領中國戲劇影視高等教育發展創新的標桿性人物。
從立足民族到放眼世界,影響達天下
黃會林出生于風雨如晦的舊中國,成長于奠基立業的新中國,是歷史發展和偉大變革的見證者、親歷者,這樣的人生閱歷,讓她更加有意識地立足大時代,胸懷大格局,“影視的語言是國際化的,影視的語法卻是民族化的。”黃會林作為中國高校第一位電影學博士生導師,她帶領影視學科的教學改革,始終站位國家高度,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為理念,提出“第三極文化”,于2010年創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以文化傳播促影像教學”的理念指導下,黃會林首創“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開創了“外國青年講中國故事”,以影像看中國、認識中國、傳播中國的新模式,在教學中尊重外國學生的創作主體性和對中國觀察的他者性,通過主動設置議題、創新表達方式,實現成果國際傳播的正向價值,在廣大“Z世代”中引起高度共鳴。2011年以來,已組織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俄羅斯等102國的1008名導演,完成950部短片,共獲170余項國際獎,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非官方、跨文化的影像實踐與人際交流項目之一。2015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國事訪問的演講中談到了“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看中國”項目用理論和實踐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構想,用超越種族、語言的影像敘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從繁華的北上廣到古樸的陜甘寧,從黑土白云的東三省到多姿多彩的云貴川,黃會林將影視學科的教學課堂開設到了中外學生們用雙腳走過的每寸土地上,九十歲高齡的她親力親為,收集、對接當地優秀文化資源和當代故事,為中外師生提供富有時代氣息、獨具本土特色的鮮活教學素材,實地踏勘、現場教學、就地創作,將課堂放到廣闊中國大地,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現代性,始終奉獻在教育和文化傳播事業第一線。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是全國婦聯頒發給優秀勞動婦女的榮譽稱號,其表彰對象不僅在本職工作中展現出卓越才能和非凡魄力,而且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她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女性力量的時代價值。
“躬耕杏壇育芬芳,耄耋猶思濟滄海?!秉S會林始終秉持對教書育人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教育家精神的大力弘揚,俯身躬行,持之以恒。如今已是九十高齡的她依然活躍在教育和文化傳播事業第一線,始終堅守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一個人民教師的愛心、一位中國學人的良知,體現了對民族、國家、時代的熱忱與擔當,是當之無愧的“四有”好老師和時代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