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校長”張伯苓
“南開之父”張伯苓是現代教育的奠基者,他提倡德智體美并進的全面教育,尤其重視體育訓練,被人們尊稱為“體育校長”。
從教之初,張伯苓就非常重視體育活動的開展,曾自行設計制作體育用具。南開創立后,張伯苓制定的三大政策中,列在首位的便是體育。在南開中學,體育課為必修課,而且是“強迫體育”。每天下午三點半,教室門全部鎖上,每個人必須到操場參加鍛煉,達不到測試標準者不能畢業。
南開是私立學校,經費主要靠募捐得來。但張伯苓對體育的投入卻從不吝惜。上世紀20年代中期,南開在校生不過千余人,卻有15個籃球場、5個足球場、6個排球場、17個網球場、3處器械場,以及2個400米標準跑道的大運動場,各種體育輕重器械一應俱全。張伯苓重視體育的程度可見一斑。
張伯苓曾言:“不懂體育者,不可以當校長。”每逢南開的教職工運動會,張伯苓都要帶頭參加,還曾榮獲過百米賽跑的第一名。他經常與學生一起踢足球,帶領學生參加比賽,由此贏得了“體育校長”的美譽。
他在創辦南開學校之初,就率先將奧林匹克教育寫入體育教學大綱;最早發出“奧運三問”;最早發起創建了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最早參與發起了“遠東奧林匹克運動”。
1932年,短跑運動員劉長春擬以中國運動員身份參加第十屆奧運會。張伯苓獲此消息后,積極聯系國際奧委會為劉長春報名。在得到同意答復后,張學良捐助了8000銀圓,資助劉長春前往洛杉磯,正式開啟了中國人參加奧運會的歷史。
1945年,張伯苓組織召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會議,決定申辦第15屆奧運會。雖然未能如愿,但是中國有了第一次申辦奧運會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