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兒”不僅帶人氣也應帶正氣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高度維系于演員。作為人民大眾日常娛樂的重要方式,戲曲觀眾“捧角兒”的巨大熱情一度是激發觀演市場持續火爆的傳統動因之一。
當下,需要重視以演員為本的傳播生態構建,特別是要營造健康的戲曲演員文化,引導戲曲文化圈層擴展,實現“從人到戲”,避免陷入一些戲曲作品、劇種因為某位演員忽然爆紅,卻只火一陣的困境之中。
隨著沉浸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的走紅,以陳麗君、李云霄為代表的一批傳統戲曲演員開始進入社會關注的視野。加上此前張火丁、王珮瑜等京劇演員受到年輕戲迷的喜愛,傳統戲曲在當代的傳播形態不斷引發社會關注。除了自媒體平臺、小劇場演出、全球巡回演出之外,一種更為切近互聯網的參與式戲曲傳播新生態正在出現。它既扎根于時代,與當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相匹配,又有很強的東方審美意味。在這種新的傳播生態下,火出圈的戲曲演員不僅為戲曲演出市場帶來了人氣,也令更多人走進戲曲故事,在一招一式中感受悲歡離合、明辨善惡忠奸、領略浩然正氣,而戲曲演員幕后數十年如一日的從藝堅守還為當下文藝創作帶來了一股清朗風氣,對傳統戲曲傳播產生積極意義。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高度維系于演員。作為人民大眾日常娛樂的重要方式,戲曲觀眾“捧角兒”的巨大熱情一度是激發觀演市場持續火爆的傳統動因之一。在劇目相對固定的傳統語境中,無論是京劇的“四大名旦”,還是越劇的“三花一娟”,演員向來是戲曲吸引觀眾的重要緣由。“掛頭牌”“領銜”“頭肩旦”“并頭肩”“好角兒”“名角”等術語都表明了演員在戲曲傳播鏈條中所處的核心位置。
有人氣的戲曲演員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關注,將個人的熱度傳導給作品,使戲曲更好地在傳播中發揮對人的教育和點化作用;有人氣的演員往往擁有更多的登臺機會,可以通過充分的演出實踐將自身風格與表演藝術相結合,輔以理論創新,便可能形成獨特而系統的藝術特色,成長為戲曲表演藝術家。在當下,優秀的人氣演員通過健康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是可以帶火一部劇,甚至一個劇種的。圍繞這樣的演員展開戲曲傳播,守正創新,打造符合當代審美、滿足社會需求的“新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中國戲曲歷來著眼于社會人生,折射生活現實。在戲曲的舞臺上往往能找到忠奸、美丑、善惡的活生生的樣板,這些故事、傳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立身處世、待人接物,對社會風氣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以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為例,劇中周淮安忠肝義膽;邱莫言義薄云天;亦正亦邪的賈廷,本應對義父東廠督公曹少欽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卻在于己有著救命之恩的周淮安影響下,開始任俠好義,為其暗中相助。該劇對傳統俠義精神的精彩演繹令觀眾看得酣暢淋漓。
戲曲藝術承擔著反映時代精神、創新舞臺藝術的使命,仍有與當代社會需求與痛點相契合的廣泛情感空間。在當下,好的戲劇作品要摸準與觀眾對話的途徑和方法,與生動的社會生活、鮮活的時代問題相互對話、彼此啟發,令觀眾的日常關切、精神需求在“看戲”的過程中得到回應和滿足。《新龍門客棧》正是通過大量與故事人物形象貼切的細節設計,拳拳到肉的對打功夫,創新的沉浸式劇場設計和互動式觀演模式,使一批批觀眾一次又一次踏入劇場。
與此同時,隨《新龍門客棧》走紅的陳麗君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她扮演的賈廷形象結合了女性和男性的優點,演出了女性理想中的男性模樣,令不少年輕觀眾紛紛感慨“在女兒的身上找到了久違的帥氣”,由此開始去了解越劇特有的女小生審美體系。許多年輕觀眾都是從關注演員到關注作品,再到走進劇場、主動發掘中國傳統戲曲的無限魅力。
近些年,由于“飯圈”泛濫,明星多少被污名化了。我們應當看到,明星及其運作機制是現代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撐,優秀的演藝明星不只是營銷方法,更是社會符號。戲曲演員中的明星即名角兒,對戲曲傳播有重要作用。當下,需要重視以演員為本的傳播生態構建,特別是要營造健康的戲曲演員文化,引導戲曲文化圈層擴展,實現“從人到戲”,避免陷入一些戲曲作品、劇種因為某位演員忽然爆紅,卻只火一陣的困境之中。
用健康的戲曲演員文化來吸引更多年輕人,為傳統戲曲帶來人氣,在社會傳遞正氣,才有可能迎來全新的戲曲生態。
一方面,要鼓勵戲曲演員走出圈層,進入多元文化生態中,引領社會議題和青年價值,重塑、深化傳統戲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當代社會生活。另一方面,要培養提升優秀演員的創新能力,在表演藝術實踐中有意識地塑造、形成個人風格,探索傳統戲曲理論創新,努力成長為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這也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當代顯現。此外,還應不斷加強戲曲創作、演出、運營人才的儲備,推動戲曲在新時代的全面發展。
用正確的審美情趣、精致的舞臺藝術與年輕人對話,傳統戲曲劇場再現“場場爆滿”的盛況就很可能不只是一種理想或“流星”。當戲曲成為人們的日常“談資”,它必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峰。這種生態的進一步建構和良性生長,需要文藝創作與文化運營兩個群體深度融合,共同推進傳統戲曲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作者:林瑋,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