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山鄉巨變”: 作家要進場參與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
湖南益陽清溪村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鄉,是其長篇小說《山鄉巨變》的創作地。2021年以來,中國作協助力清溪村打造“新時代山鄉巨變”文學村莊,取得顯著成效。而今的清溪村變成了美麗而富裕的大花園,不斷續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文學如何賦能鄉村振興,以精品力作推動鄉村繁榮發展?文學界持續深入思考這一問題。
“只有真切體會到農村的面貌之‘新’、生活之‘新’、意義之‘新’,深刻理解這些‘新’從何而來、因何實現,我們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夠推陳出新、打動人心。”近日,在中國作協舉辦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 推動新時代農村題材文學創作”座談會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這樣說,并強調作家要真正寫好新時代的農村與農民,不能只在“紙面”上下功夫,還必須走到“地面”上來,要真正深入人民生活、參與歷史實踐。近30位作家、評論家及“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作者代表與會,就如何深刻表現新時代廣大農村的“山鄉巨變”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今天的鄉土已經發生本質性變化,作家們如何進場?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彥認為,千變萬化的鄉土新形態,是一部我們還沒有學會欣賞認知的多聲部立體交響樂,我們既需要“蹲點”式深度書寫,也需要對新的鄉土社會有一種高度概括的“縱觀”能力。“我們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書寫困境,但也不能怯場,更不能繞道而行,因為這是我們共有的提供著基本生存熱量的土地。”他表示,如何吸收前輩、包括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學成果,多角度、全方位地記錄下我們在場的這個時代語境已全然不同的新的“創業史”與“山鄉巨變”,尤其是聚焦有關人本、尊嚴、權利、公平、發展、共享等話題,從而抵達“鄉場上”那些情感精神生命的最深處,當是我們不可缺位的工作。
書寫鄉村,不只是寫當下這片土地,鄉村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外延。北京作協副主席喬葉的長篇小說《寶水》2023年獲得茅盾文學獎。她談道,創作過程中她認識到,書寫鄉村不能僅限于鄉村的此時此地,而需要在個體與整體、歷史和現實、地緣和血緣、中國與世界等多方面進行多維度的觀照和把握。這就意味著作家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視域寬度、認知高度和思考深度,需要作家有能力參與到宏闊的歷史進程中,以文學的方式描繪出富有價值的建設性圖景。在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看來,鄉村不僅負載國家糧食安全、國計民生、生態建設等物質性內容,更承載歷史、人文、鄉愁等精神層面的豐富內涵,作家應當深思農村的來路和去向,思考廣大鄉村在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偉業中應當發揮的歷史性作用、能夠提供的強大的資源和精神支撐,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把握“新質”農村、“新質”農人,才能寫出具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力度的文學經典。
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的長篇小說《白洋淀上》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他表示,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就像周立波筆下的湖南清溪村一樣,全國農村會出現更多的鄉村典型,需要作家的作品去激活這些文學地標。作家要以小見大,守住一個村莊或一個地域,展開個體和群體真實曲折的命運故事。同時,他提出要尋找新時代的“梁生寶”,過去的文學經典里,《小二黑結婚》《創業史》《山鄉巨變》讓我們看到站立起來的農民形象,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平凡的世界》里有“富起來”的農民形象“孫少安”等,今天文學需要“強起來”的農民藝術形象,這是文學創新的窗口,也是一座“碉堡”,我們要不斷向這座“碉堡”發起沖鋒。
現代鄉土文學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人物長廊,寫好農村題材,離不開傳承與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白燁強調,要寫好“山鄉巨變”中的人,就要吸收老一輩作家的創作經驗,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為必修課,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生活庫存,提升閱讀生活的能力。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莉看來,我們時代的鄉土寫作要寫出新農村的重大變革,更要寫出新農村人的精神生活,尋找與這種新生活相匹配的新形式、新方法。
經濟學家代表武力、反貧困專家代表張琦、社會學和農業問題專家代表陸繼霞等社科領域專家圍繞會議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他們認為,農村題材文學創作在新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仍然處于急劇的轉型期,亟須文學創作拿出好作品,提振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孟繁華、鮑堅、劉慶邦、周瑄璞、畀愚、劉大先等作家、評論家也分享了各自的看法,指出新時代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反映農村歷史性變化的新作品,作家不需要虛構編造什么,要按照農村的本來面貌寫,現實的真、思考的深、文學的美,應該是作家追求的共同理想。
“從文學的角度看農村,面對的是無窮無盡的話題。對于作家、文學工作者而言,無論是作為真實的生活世界,還是歷史、時代維度上的存在,農村的豐富性都還遠遠沒有被充分打開。”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認為,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敏銳發現、生動書寫鄉村世界的新發展新變化,不斷推動文學創作在觀念、形式及內容上的革新,推出一批新時代農村題材文學精品力作,并在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參與鄉村振興偉大實踐的過程中實現新時代文學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