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開的是鴿子花》:It's fine
中篇小說《最先開的是鴿子花》是關于心理疾病和療愈的敘事,也是一個成長的故事。若要說說題外話,腦海最先閃過的是一句英文:
It's fine.
這是康德先生八十歲時的臨終之言。簡單幾個字母被如此鄭重地說出,來綰結一生歷程,然后留痕在時間長河里。以至于后人重復它們時,還能感覺到康德先生內心的輕盈和通透。要現時的我來理解,就是,在沉重的肉身遍布時間沉疴的宿命中,康德先生提出了內心的道德律,那就是做好自己。就像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改善你自己就好了,那是你為改善世界所能做的一切”。
我無意去寫純粹的心理類小說,或者是充滿哲學意味的思辨類敘事,主要是能力所限。但是作為小說家,稍微懂點心理學知識和哲學知識,遇到一些震撼人心的題材時,不免就去解構事件內核,再去建構一些東西。
小說中的事件,真實發生在一個名叫五峰灣潭的地方,有一些年頭了。一個游手好閑的二流子的生與死帶來漩渦般回旋的日常水流,大人已矣,孩子呢……而我聽說的那一年,時不時就會想起。這里的“想”,帶有一種審思,除了感嘆事件本身的殘酷無解外,更多的是,與事件相關那些人的心理歷程、他們經歷的痛苦及其為尋求解脫的選擇……
再一年的冬季,我們一行人去五峰灣潭鎮的滑雪場滑雪,返回時,在路邊的一家餐館吃午餐。餐館在山腰中,不大,很簡樸,卻收拾得干凈,里面燒著山里人家特有的壁爐,熱烘烘的,讓人心中溫暖。那天是陰天,看樣子要下小雪了,山上風大氣溫低,人人都縮緊脖子窩在房子里。但外面的山道上,一輛鮮紅的賽車駛來,停在餐館邊,一個妙齡女子下車拿出水杯喝口水,再去了趟衛生間,然后上車。她俯在車身上專注于前方,賽車轟隆隆地跑過。見我們都在打量那輛不見蹤跡的賽車,餐館的主人和服務員嘀咕道,好像是道坤家的小妮子,回老家看老人了……
一股沖動涌上心頭。我覺得自己可以動筆了。
而灣潭這個地方的標配就是鴿子花,春夏時,它們漫山遍野,活夠一種植物的生命。
說到底,那些與我們擦肩而過的生命,無論多么的悲愴、頹廢或者平常、平庸,甚至不可救藥,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某些時段的狀況。愿意去理解,等于我們一起在成長。無論我們治愈自己與否,我們的心靈都會在領略那些復雜多維的風景后,具備抗挫能力,最終將會獲得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