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江輝:工業題材小說中的工業邏輯
什么是工業題材小說?
工業題材小說,就是符合工業邏輯的小說。
與之相對應的,是披著工業外衣但內在邏輯是情感邏輯的言情小說。在這些小說里,車間、機床、工作服等都只是道具,是為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糾葛而提供的背景。基于情感邏輯的小說,即便故事發生在工廠里,也不能稱為工業小說。
工業邏輯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十分模糊的概念,粗略地展開,可以分為產業邏輯、技術邏輯、經營邏輯和行為邏輯等。
產業邏輯是工業邏輯的宏觀層級,具體來說就是工業發展的大背景。從全球的工業發展來看,從最早由蒸汽機的發明而帶來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內燃機、電動機的出現,再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信息技術革命,其產業變遷的時代脈絡是非常清晰的。中國的工業發展,包括20世紀50年代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代表的初步工業化,60—70年代在遭受東西方聯合封鎖之下的自力更生,80—90年代的技術引進,以及21世紀以來中國工業在各領域的全面發力。在架構工業題材小說時,必須符合上述的產業脈絡,在特定的時間要對應特定的發展階段,如果超越特定的階段,則違背了真實的產業邏輯。
舉例說,一家企業由于某個零件受國外“卡脖子”而陷入經營困難,最終干部職工群策群力用土辦法突破瓶頸,打破封鎖,這樣的故事放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都是可以的。但如果放到21世紀,尤其是在近10年間,則缺乏了真實性。這倒不是說當今的中國不會受到國外“卡脖子”的威脅,而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工業體系已經達到空前的規模,即便遇到這種“卡脖子”的問題,也完全可以通過產業協作來解決,工業瓶頸的特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都與從前大不相同了。
技術邏輯是指工業生產中的技術路線。以上述提到的零件瓶頸為例,制造一個零件所需要的因素,不外乎設計、工藝、材料、設備和工人。一個零件能夠成為瓶頸,不外乎是這幾個因素中間的某一個或者某幾個無法得到滿足,而解決問題也必然從這些因素入手。
例如,如果是材料方面的障礙,則解決方案包括開拓新的渠道以采購到所需要的材料、組織技術力量開發所需要的材料、采用其他材料替代這種無法獲得的材料。具體采用哪個方案,取決于小說情節的需要,但情節設計不能超出這些方案的范疇,否則就不符合工業邏輯了。
工業生產是以企業為單位進行的,工業企業的經營,包括投資、研發、銷售、采購、招聘、培訓、生產、管理等諸多方面,所有這些方面構成了工業小說中的經營邏輯。
一部工業小說,需要展現的是一家企業如何融資,如何開發新產品,如何開拓市場,而每一項經營活動都有其規律性。例如,市場的開拓首先要區分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在供不應求的條件下與供過于求的條件下,市場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在面對競爭者時,企業可以采取壓制策略,也可以采取回避策略,這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實力,有時候也與經營者的個人性格相關。比如,有些市場競爭可能是你死我活的結果,對于雙方的經營者來說,就是一場“比誰先眨眼”的游戲,經營者的個人性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技術邏輯和經營邏輯共同構成了工業邏輯的中觀層級,是創作者設計情節的基本邏輯。一部小說能夠稱為工業題材小說,要求其情節是由工業生產中的技術邏輯和經營邏輯推動的。
以本人的作品《何日請長纓》為例,故事的開頭是老國企臨河第一機床廠陷入嚴重虧損,機械部派出機關干部周衡和唐子風前往臨一機任職,幫助臨一機脫困。周衡上任后,第一件事情便是解決工人工資發放的問題,于是派出唐子風前往客戶企業金堯車輛廠討要欠款。
在這個情節設計中,首先考慮了宏觀背景,即20世紀90年代全國工業企業中普遍存在的“三角債”問題,這個問題在此前和此后都是不存在的。其次,討要欠債這一情節是由經營邏輯推動的。老國企陷入經營困難,工人工資長期拖欠,這就影響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不解決這個問題,后續的脫困方案就無法實行。這樣一來,討要欠債這件事的重要性就彰顯出來了,各種矛盾沖突便可以圍繞著這個環節全面展開。
在收回第一筆欠款,給職工發放了第一次工資之后,小說進入下一個情節,即開發廢舊金屬打包機床,培育企業的經營增長點。在這個情節中,涉及了大量的技術邏輯。首先,臨一機是一家生產切削機床的企業,而金屬打包機床卻屬于壓力機床。臨一機能否研發出壓力機床,需要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這需要分析金屬打包機床的特征,最終從技術上證明這個設想是可行的。其次,臨一機的打包機床要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有其技術優勢,小說中用“小包塊設計”和自動控制為其提供了支撐。最后,為了避免產品被山寨企業模仿,臨一機在產品中設計了技術陷阱,誘導模仿者走入歧途,這一情節設計還為小說中女主角的出現提供了鋪墊。那么,什么樣的技術陷阱才能夠騙過模仿者,就需要充分考慮技術邏輯。
許多工業題材小說最終變成了言情小說,其原因就在于創作者不了解或者不愿意了解工業中的技術邏輯和經營邏輯,從而無法根據這些工業邏輯設計出小說中所需要的沖突,只能依靠男女主角的情感沖突來推動情節,把企業的興衰完全歸因于霸道總裁與傲嬌秘書間的愛恨情仇,這就是把企業經營當成了兒戲,讓人不禁懷疑這樣一家企業如何能夠在市場競爭中活過前三集。
最后一項是工業中的行為邏輯,這是工業邏輯的微觀層級。所謂“行為邏輯”,是指工業領域中特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習慣,這是使一部工業小說看起來更有“工業味”的關鍵。
現代工業與傳統手工業的主要區別在于,產品生產嚴格地遵循工藝規范,工人個人能力的發揮被限制在一個極小的范圍內,別出心裁的行為在生產過程中一般會被視為違反操作規范,這是應當受到批評而不是表揚的。
在軍事題材小說中,描寫一位士兵在戰場上智計百出,想出各種新奇的方法克敵制勝,是很精彩的內容。但在工業題材小說中,如果寫一位工人在生產中腦洞大開,不按常理生產,產生的效果往往會是貽笑大方。
工業生產的每一個步驟都是有科學依據的,工人必須按照工藝文件的要求,不折不扣地進行生產操作,這樣生產出來的零件才具有通用性,前后工序之間才能夠完美地銜接。如果一名工人自己創造一套生產方法,或許有其創新性,但會破壞整體的生產協作關系,最終影響生產大局。
恩格斯在《論權威》一文中曾形象地描述說,在工廠的大門上應當寫上一行字,“進門者請放棄一切自治”,其含義就是工業生產需要有嚴格的紀律性,不能隨心所欲。人們常說工人階級是具有高度紀律性的,其原因正在于此,大工業的特征要求每一個工人都是生產環節中的一枚螺絲釘,不能為所欲為。
有些工業小說為了制造矛盾沖突,刻意設計出各種生產中的違規行為,男女主角在車間里打情罵俏,一言不合就敢拉電閘讓整個車間停電。殊不知,這種行為在工業生產中堪比烽火戲諸侯,任何一家企業對于這種行為都不會是簡單地罰酒三杯,而且這種行為的后果也往往是極其嚴重的。
究其原因,不外乎作者對工業中的行為邏輯缺乏了解,同時也缺乏敬畏之心,只考慮情節需要,而不在意是否符合實際。這樣的結果,就是作品中屢屢出現“雷人”情節,讓讀者瞬間出戲。
產業邏輯、技術邏輯、經營邏輯和行為邏輯共同構成了工業邏輯,一部工業小說,必須服從這些邏輯。推而廣之,其他題材的小說,例如農村題材小說、軍事題材小說、律政題材小說等,也有其對應領域的邏輯。小說題材的區分,其實就是內在邏輯體系的區分。一名特定題材的作家,需要對自己所撰寫題材的內在邏輯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夠寫出真正意義上的類型題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