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對網絡文學影響幾何
    來源:光明日報 | 湯俏  2024年03月16日09:00

    人工智能(AI)創作是文藝領域的焦點話題。近年來,AI技術突飛猛進、更新迭代,讓人們重新思考創作者和AI的關系。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入運用,更讓創作者堅信,人工智能將為文藝創作帶來重大變革,以類型小說為主的網絡文學更是首當其沖。

    2023年,閱文集團發布了國內首個專注于網絡文學這一垂直領域的大語言模型“閱文妙筆”及其應用產品,實現了人工智能在世界觀設定、角色設定、情景描寫和打斗描寫上的內容生成功能,一躍成為整個網絡文學界熱門話題。如何回應并把握這一“內容生產自動化”的新趨勢,是擺在網絡文學從業者、研究者面前的一道無可回避的難題。

    文學從未因為媒介變革而消亡,反而在技術的沖擊下實現新變

    “網絡性”是網絡文學的根本屬性。無論其創作、傳播還是閱讀接受乃至IP開發都與數字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具有類型化、交互性、社群性等諸多媒介屬性。作為一種消費文化,它的娛樂化、商業化、產業化程度也日趨加深。因創作過程中大量使用“升級打怪”、開“金手指”等套路化和融梗式寫作,網絡文學更是常常被學者定義為數碼人工環境下的數據庫寫作,也適用于日本學者東浩紀所提出的各種“萌要素”聚合的模組化敘事。

    “閱文妙筆”“閱愛聊”“文心一言”“逍遙大模型”等這一類基于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主要是在占有豐富的語料數據庫基礎上,利用算法重新組合已有文本或者生成新文本,與網絡文學這種數據庫寫作和運營顯得尤為契合。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集合現存人類群體共同創造的海量知識成果庫,并實現最優化配置,單個寫作者面對這樣龐大的“集體智慧”自然難以匹敵。既往諸多事例顯示,AI獨立生成的文字,很多時候甚至可以超越大多數一般寫作者,令人無法區分背后是人類還是機器。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昭示著技術理性強勢參與文藝創作。

    近兩年,不斷有新的AIGC產品問世,將人工智能應用范圍與創作潛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讓業界人士不禁愁眉緊鎖:AIGC真的會取代網絡作家嗎?

    通觀媒介發展的歷史,每一次文學遭遇新興技術沖擊時,都會重新喚起一輪“取代”或“威脅”的聲音。印刷文明時代,文學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從蔡倫改進造紙術到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從手動照排到激光照排,每次技術革新都放大了文學的傳播效應。直到廣播、影視等現代媒介誕生,圖像與聲音的結合以豐富多彩的視聽效果超越報紙書刊等文字媒介,分流了大量文學的受眾。尤其是計算機誕生以后,互聯網以海量的信息內容、迅捷的傳播速度和廣泛的覆蓋范圍迅速席卷大眾,成為繼報紙、廣播和電視之后的“第四媒介”,大眾傳媒以壓倒性優勢猛烈地沖擊著印刷文明的壟斷地位,傳統文學不斷走向式微。以美國批評家希利斯·米勒為代表的學者發出“文學即將終結”的論調,文學界也都在擔憂媒介給文學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但是顯而易見,文學并未因為媒介變革而消亡,反而在技術的沖擊下實現新變、煥發新生。依托互聯網而生的網絡文學,就是文學在適應媒介轉換時所發生的形態之變。它因生活化的審美、奇觀化的敘事、極致的情感體驗、時空場景的拼接糅雜、反宏大敘事的平民視角、注重平面體驗的消費與狂歡、流暢直白的口語式表達等迅速俘獲讀者,成為網絡時代人們文學生活的重要樣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作者規模達2405萬人,網文作品數量達3620萬部,網文用戶數量達5.37億人。按照有關機構統計的中國網民數量10.79億人計算,中國網民近一半是網文用戶。

    文學藝術是人類在創造中以經驗和情感的交流來建立自我與他者關系的過程,這是文學創作不變的內核,而媒介的更新帶來的只是創作和傳播方式的改變。正如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俊所說,“精神活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文學創作則是對于這種無限可能性的一種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是,文學永遠無法窮盡精神活動的全部。假如說有所謂文學的消亡,那只是某種、某些文學方式被淘汰,但同時一定就有新的文學方式誕生——精神世界的無限性決定了文學方式的永恒性。而且,也一定會有永恒的文學方式……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將再次為人類文明和文學經典化提供一次篩選、提煉、創新和創造的歷史機遇”。以此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有望開啟一種全新的文學生產范式,甚至帶來文學生產、傳播、接受乃至審美觀念、闡釋批評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變革。

    從單一的文字升級為多維、立體、互動的作品形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給網絡文學行業帶來諸多新變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在框架構建、細節補充、創意提示等多個環節為網絡文學提供助力,并有效降低創作者的工作量,從而讓作者更加聚焦內容創新,推動改進文學寫作方式。

    網絡文學作為新媒介文學,與生俱來具備科技與人文雙重屬性。技術更新大大降低了創作的門檻,普通人也能借助機器輔助參與文學創作,利用AI自動生成故事。除了能提供情境描寫等輔助功能之外,AI還能在世界設定、框架構建、風格匹配、創新性線索供給等多方面助力網絡文學創作。同時,由于AI在占有語料庫和檢索信息方面的優勢,人們可以通過便捷查詢,高效匹配與創作相關的內容,完成材料收集和分析整理甚至是初步撰寫工作。這其實類同于人文研究中利用遠讀、語料分析、關鍵字段抓取、情感曲線、社會網絡分析等數字人文研究方法補充和助力傳統細讀的研究方式。未來,網絡作家可以從大量的基礎工作中脫身,將節省下來的智慧和精力聚焦在創造性工作上,從而能更加致力于內容創新,以人機融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AI的蓬勃發展也將激勵網絡文學企業加強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布局,開創行業新局面。網絡文學受大數據算法和商業消費邏輯的影響頗深,讀者的閱讀行為包括點贊、吐槽、評論、分享、收藏、支付等都被轉化為后臺數據儲存、計算,通過分析讀者的停留痕跡、題材偏好、閱讀場景和心理、生活地域、受教育程度等背景信息,不僅能利用用戶畫像和興趣標簽精準定位讀者群體、量身打造、定制服務,還能深度開發用以支撐影視、動漫、游戲等IP改編和產業運營。隨著網文企業海外布局逐步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賦能人機結合翻譯模式,加速AI翻譯更新迭代、實現文風遷移,助力網絡文學出海。

    從頭部網站到下游開發,整個產業鏈上的網文相關行業除了能借助AI在越加細分的閱讀市場精準定位受眾、實現高效數據化運營之外,還能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數字閱讀場景。當下的人工智能創作已經開始從“文生文”進化至“文生視頻”。不需要復雜的3D建模,也沒有繁雜的逐幀渲染,輸入一句話即可呈現高清畫面,有人預言未來導入一本小說就有可能生成一部大片。這意味著語言、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程序代碼等均可以跨越不同媒介載體自由組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朝著多模態切換、相互生成的模式邁開了跨越式的一步。網絡文學未來可以借助AIGC融合多模態數據實現圖、文、影音、游戲一體的多媒體創作,充分調動用戶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在虛擬現實中與角色進行更自然直觀的人機交互,為用戶定制更豐富、多元、創新的沉浸式閱讀體驗。正如中南大學教授歐陽友權所說,屆時網絡文學的樣貌可能會發生改變,從單一的文字升級為多維、立體、互動的作品形態,從平臺到市場運營,都將發生改變。

    法國人工智能專家科爾內特說:“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如同一臺高功率的發動機,可以搭載在拖拉機上,讓其發揮最大牽引力,也能安裝在賽車中,讓其飛馳而過。”就像開車的人不需要知道發動機的原理也能在賽場上風馳電掣一樣,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網絡文學,將以科技解放更多創作者的生產力和創造性,打破甚至融合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隨著技術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藝術創作能力匱乏的普通人也能憑借AIGC實現自己的創意,人機結合將創作出兼具科學氣質與藝術氣息的作品,實現由模擬到創造的范式變革。

    警惕技術主義帶來的挑戰和風險

    技術往往又是一把雙刃劍。作者增量的同時也意味著讀者分流,想要吸引更多的閱讀量、在眾多的網文排行榜上獲得可見性,網文作者將不得不在創新和立意上下更大功夫,努力跳出同質化的窠臼。按照當前人工智能迅猛的發展速度,且不論AIGC目前在生成詩歌方面已經達到的高度,即便是大體量網絡小說也有望超越絕大多數人類作者。當全行業都實現人機融合時,寫作效率將大大提升,網絡作家若還是僅僅停留在對既有寫作模式、套路、網梗的模擬、融合甚或是有限度的翻新上,很難在海量涌現的作品中實現有效區隔,更遑論超越人類同伴中那些富有創意的優秀寫作者。技術之上,好故事永遠觸動人心。只有那些情感體驗更豐盈、故事創意更獨特、敘事藝術更多元的作品才能脫穎而出。

    同時,作為可以集合人類既往智識的信息化工具,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盡管擁有無限潛能,我們仍然要對其保持批判性思維,警惕技術主義帶來的數據性偏見。尤其是人工智能中的算法推薦,可能放大或掩蓋某些審美趣味、情感傾向、藝術類型或主題內容等,導致網絡作家寫作趨同,或者只追求吸睛主題和熱門題材寫作,那樣作品的思想力量和文學價值將始終在同一水平面上徘徊,難以有較大的開拓創新。

    目前的技術條件下,處于成長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耗能極高,而且有被濫用的風險。引入AIGC將給包括網文行業在內的文藝創作帶來一系列數據安全、信息倫理、隱私挑戰及版權治理等問題,有必要對相關監管體系提出新需求。2023年年底,《紐約時報》率先打響AI版權第一炮,指控微軟公司等未經授權使用報紙內容訓練人工智能模型,而這些AI研發機構之間也難以避免版權紛爭陷入“百模大戰”。這些都提醒我們不僅要重視生成文本中存在的結構化、模式化、同質化問題,還要啟動嚴格的過濾程序、建立健全監管治理體系,謹防出現抄襲侵權、隱私泄露、安全漏洞、不良內容等問題。

    今天,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不僅全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也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成為人類社會技術發展的大趨勢。面對AIGC文藝創作的新問題、新現象、新機遇,肯定與質疑的聲音兼具。但目前各文藝門類人機合作創作的實踐表明,人類創作的對手其實從來都不是AI,創作固化、個性消弭、美感均值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妨放下“人類中心主義”,既不恐慌亦不排拒,積極探索、審慎考量,主動擁抱“人工智能+”,建構人機交互新范式,讓技術理性和人文精神在人機交融環境下和諧共生。

    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2021最新久久久视精品爱|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麻豆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人妻|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亜洲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WWW夜色视频|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精品成人乱色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一|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