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電影市場對當下的中國電影意味著什么?
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紅紅火火,國產電影票房460.05億元,是2002年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的歷史最高點,大幅超過2019年的411.75億元,這是值得欣喜的復蘇成績。但同時,進口電影市場已連續4年占比不足20%。2020-2022年進口電影市場疲軟可大致歸因為疫情影響導致的海外市場產量和產業交流減少,2023年在進口分賬影片數量明顯恢復的前提下,以好萊塢影片為支柱的進口電影市場仍然表現疲軟。受2023年5月以來好萊塢編劇、演員陸續罷工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供給大概率不會樂觀。
進口電影市場不穩定,是需要重視的問題。進口電影市場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長期堅持的“多國別、多樣化”方針,使得進口電影為中國觀眾帶來更多元的文化產品選擇、提升了國產電影的競爭力,進口電影數十億元乃至數百億元的票房也讓影院活得更從容,其提供的5%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更能直接反哺國產電影業態各個環節。
進口電影市場的巨大變化,除了電影業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外,從電影業自身來講,恐怕也有許多深層次原因。我有四點感受。
一是國內主流觀眾迭代了。當前的主流觀眾畫像是20-29歲、三四線城市、女性、本科以下。至2024年,最年輕的Y世代觀眾也30歲了,不再能代表文化消費潮流。與Y世代相比,Z世代在民族復興和經濟發展中成長起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明顯提升,尤其對以“體制”“管理”等詞匯所代表的意識形態更有認同感。當前為15-29歲的Z世代,正在逐步成為消費的中堅力量,也正是電影業渴求的觀眾年齡層。他們追捧國風、帶動國潮、偏好國產影視劇,對遠離自己生活經驗的進口電影興趣缺缺,更希望在銀幕上看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內容。這也是這幾年幾部本土現實題材電影經過精準營銷后動輒可取得逾10 億元票房的一大原因。
二是疫情轉段之后,美國電影的中國市場表現與國際市場出現了“脫鉤”現象。2012-2019年,好萊塢大片的海外最大市場就是中國。而這幾年,無論是好萊塢續集電影還是美國單本題材電影,中國市場表現很不樂觀。2023年,票房在全球總排名前三并在多個海外市場排名前列的《芭比》《超級馬里奧兄弟大電影》《奧本海默》等電影,在中國分別排在第46位、59位、31位。此外,盡管2022年11月熟悉中國業務的羅伯特·艾格重回迪士尼給業內帶來不少希望,但2023年9月,華納兄弟探索集團亞太地區組織架構進行重組,電影院線發行及營銷業務由美國總部直接管理與運營;2023年10月,《花月殺手》出品方Apple Origional Films調整國際發行戰略,取消該片在中國內地的上映計劃。這些轉變背后的市場因素和更廣泛的社會學因素值得深思。
三是在某些題材類型上,我們與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電影之間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其背后是在多個產業環節點上的鴻溝。美國有卡梅隆、維倫紐瓦、諾蘭等多個頂尖人才團隊,以及為之服務的科技研發力量,每年能輪換著完成一部重磅級影片,并擁有與之匹配的全球觀眾用腳投票支持他們的創作。因此,《信條》《奧本海默》《沙丘》系列、《阿凡達》系列等作品,對世界其他國家形成了創意、美學、技術、藝術等多方位的領先。而我們,近年來僅培養出了一兩位能拍高票房硬科幻題材的導演,勉力維持著生產節奏,這對于實現電影強國夢想,是遠遠不夠的。
四是需要在做好“內循環”的基礎上跳出“內循環”。美國各大傳媒集團不斷鞏固和形成能調動全球資源的強大制作能力和一鍵分發的全球傳播能力。以迪士尼、派拉蒙環球、華納兄弟探索、NBC環球、索尼這五大傳統好萊塢公司為代表的美國多家大型影企,和 Netflix、Apple、Amazon Prime這三家新的大型流媒體平臺既各成一體,又通過版權業務緊密相連,共同構成龐大的傳媒帝國。與美國傳媒集團的“軍團作戰”“高精尖部隊作戰”相比,中國當前最為強大的幾家影視公司和平臺公司,在疫情轉段后逐步形成了國內統一大市場的較好循環,但面向海外的能力仍然較為薄弱,仍然停留在“單打獨斗”“小米加步槍”階段。這幾年,中國電影對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華文化的能力越來越強,但對外仍然是“小聲”的,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與強盛的國力仍然是不夠匹配的。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以及“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如何讓本土和進口市場結構更為協調,是我們從復蘇走向發展繞不過去的問題。經過一年的紓困,除了電影事業產業發展主要指標數據明顯回升,行業此前積累的一些結構性問題也有所松動,為實現2035年強國目標重新夯實了基礎、凝聚了人才、堅定了信心。但要想克服少子老齡化、中小城鎮收縮的宏觀社會環境影響,順應宏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等趨勢,恐怕需要在“最大的單一市場”這個成績上,進行進一步的拓展開掘,促進更為廣闊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市場發展。畢竟,各國優秀電影在中國市場上的百花齊放,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表現形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中國電影的大國擔當。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