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納寄語魯院高研班學員:“不用想太多,只要堅持寫作”
三月的北京,春光明媚,萬象更新。中國現代文學館內的融融春色,因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爾納的到來,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3月12日,結束對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參觀后,古爾納攜夫人走進魯迅文學院,與魯院第四十五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舉行座談,暢談他的人生與文學。面對學員們踴躍的提問,古爾納暢所欲言,講述人生經歷,分享創作感言。座談會由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吳義勤主持。
吳義勤主持座談會
人物關系永遠是寫作的重要主題
古爾納的作品聚焦難民、離鄉、故土、身份認同、種族沖突等主題,對普通人的生存狀況、精神境遇有深刻、溫情的書寫。現場有學員提問,要寫好跨文化作品,除了寫出外鄉人融入的過程,還有什么是重要的?古爾納回答說,他的寫作之所以涵蓋外鄉人融入這一主題,主要因為他對這種情況比較了解,跨文化對他而言是一種個人經歷,也是他感興趣的事情。“作家不要擔心寫作的主題,人物關系永遠是寫作重要主題之一,最重要的是寫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古爾納與魯院高研班學員暢談他的人生與文學
當被問到如何與敘述者“我”保持距離,又能讓作品顯得真實,古爾納分析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視角的優劣:“第一人稱視角可以展開很多故事,抵達人物的內心和想法,第三人稱更有局外人的感覺”,選擇哪種視角,取決于作家想要達到的效果,“作家要把自己當作藝術家,就像畫家作畫之前會先想象要畫一幅怎樣的作品,寫作與此類似”。
在古爾納的《礫心》中,主人公將母親的屈辱遭遇與莎士比亞的《一報還一報》進行對比。對于如何通過傳承經典滋養當下的寫作,古爾納認為,作家也是讀者,小說創作基于過往大量的閱讀和投入而產生。寫作前應該多聆聽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對過去的閱讀作出回應。自己在作品中參考經典,基于對某個主題產生了興趣,從中聽到很多內心的回聲。對于讀者來說,當讀到的文本與其他文本有所參考,會感到高興。“借鑒經典不是寫作之初就設想好的,如果寫出了經典作品的現代版本,這也無可厚非。”
座談會現場
在寫作過程中才確定要走創作之路
活動現場,古爾納回憶了自己在桑給巴爾時期的生活,那是一個多語種、多民族共居的環境。到英國后,他不得不經歷入鄉隨俗的過程。在他看來,這也是異鄉人在他鄉不懈努力、通過斗爭保留原初文化的過程,必須要這樣做。“這樣的主題并不是描述困難,多文化主題是動態、變化的過程。”
談及自己的寫作之路,古爾納表示,當作家并非自己最初的決定,年輕的時候希望能表達經歷,在寫的過程中才立志要走一條創作之路。寫作的過程也是理解過往經歷的過程,在這么做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某一時期某個作品可以成型,從而繼續寫下去。他建議中國青年作家“不用想太多,只要堅持寫作”,這對所有作家其實都適用。
古爾納在作品中書寫痛苦、闡釋痛苦。對此,古爾納坦言,人生本來就充滿了痛苦,在此情況下,如何寫沒有痛苦的人生呢?“小說如果只寫幸福,讀者會不相信,因為生活是充滿困難的,也沒辦法給出確切答案。主人公遇到很多困難,經過抗爭過上了滿意的生活,這樣的故事是可信的,讀者也更感興趣。”
本次座談以“循著故事而來——遇見古爾納”為主題,誠如吳義勤所言,這場中外作家間的交流和碰撞,讓我們對文學故鄉、作家身份、歷史書寫,以及世界文學現狀、各自的文學傳統等諸多問題,有了更深刻、更透徹的理解。此次對話和暢談,也必將激發出彼此鮮活的創作靈感,進一步深化源自文學與文化的深情厚誼。
座談會現場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