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打開文藝新天地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6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文藝高質量發展與新質生產力賦能息息相關。在去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傅若清曾建議加快高新技術格式電影發展,推進高格式電影標準體系建設。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2023年11月,全國電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目前正在建設標準體系。同時,科技部也已將高格式電影研究應用列入國家研發項目。今年全國兩會上,傅若清接受采訪時說:“電影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體。這些年,我們在高格式電影、CINITY影院建設過程中一路走來,更是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近年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突破式發展,中國電影人要積極擁抱新技術,把它們更快應用到創作生產過程中,從而提升我們的創作質量、影片敘事表達能力與國際版權交易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韓子勇也深切感受到新質生產力對文藝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像對《紅樓夢》的研究,現在機器可以做到深度閱讀,完全能夠對《紅樓夢》中每個句子、每個詞進行深度記憶、統計。在影視行業,算法可以幫助行業更多了解觀眾的喜愛偏好,許多影視作品在人物設定、場面氣氛的營造上也都用到了新技術。”韓子勇認為,我們要關注文藝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新質生產力問題,敢于擁抱新技術,而不是畏懼它甚至否定它。
在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蔣勝男看來,新質生產力打破了原有學科分野,使得文理可以有機結合在一起。她結合文學創作談到,現在因為科技的發展進步,文本可以更為便捷地轉換為音頻、視頻等,而在過去,實現文藝生產各種形式間的轉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蔣勝男還看到,發展新質生產力,對進一步發揮群眾創作才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短視頻、短劇正處于發展風口,很多人憂慮是否會有人沉迷于此,但是一個新的文藝口子打開后,會有更多人去從事這方面的創作,而隨著它的發展與正確規范管理,其審美也會逐步上升。”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今年帶來的提案正是關于發揮數字化在文化藝術領域中的作用,加快成果轉化,推進“藝術+科技”深度融合。王寧告訴記者,“藝術+科技”不是一種形式,而是為了更好助力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發展方向。近年來,國家大劇院開展了全球首次舞臺藝術“5G+8K”直播;自2020年4月至今,每周推出涵蓋歌、樂、舞、劇、戲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線上系列演出共170余場,總點擊量超過45億次,引發熱烈反響。正在舉辦的“藝·境——國家大劇院數字藝術展”匯聚了裸眼3D、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以及全息交互體驗等行業領先的科技應用。通過與智能系統互動,觀眾可以深度了解表演藝術背后的智慧,從而方便更多群眾接受藝術熏陶、提高全民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