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劇如何注入“硬核”現實主義
由楊紫、范丞丞等主演的90后青春群像時代劇《要久久愛》播出后反響熱烈,前日,劇組主創走進校園與專家學者展開研討會,圍繞著劇集的故事立意、藝術手法、影視創作使命、社會價值等多方面展開了多重維度討論。
電視劇《要久久愛》自播出以來,因其獨特的暖愈氣質和高度的真實共鳴受到廣泛熱議。劇集以雙線敘事的手法,講述了一段橫跨時空的情誼,描摹出時代變遷下年少理想與殘酷現實的碰撞,刻畫了一組真摯可貴、富有時間重量的青春群像,開創了中國青春群像時代劇的范例。該劇播出以來,迄今為止有效播放量已突破15億大關。
讓“90后”通過一部劇去照見自己的影子
中央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認為,能讓“90后”通過一部劇去照見自己的影子,就證明《要久久愛》這個創作集體是真正的在履行時代命題——藝術可以為時代立傳、為時代畫像、為時代明德。仲呈祥認為該劇集中體現出來一種很可貴的哲學意識——“反思”:劇中17歲和30歲的時間敘事是非常高明的、智慧的、有遠見的選擇,通過反思對比才能見自己。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教授張德祥盛認為,《要久久愛》真正抓住了90后一代人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環境、社會背景和時代氛圍,展示了這一代人的成長過程,具有非常強的時代性,這個作品是了解一代人的一個窗口。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張衛從三個角度深度闡述了劇集的藝術價值:結伴青春、三重敘事、暗戀審美。他認為以非利害關系的純友誼作為寫作主題,是當前電視劇中不多見的;雙線、懸念、游戲敘事都運用得十分極致,創作特點十分鮮明;而關于暗戀的敘述,主創引用了中國古代經典傳統愛情的敘事方法——純愛美和朦朧美,并以梁祝類比劇中的美好感情,同樣使人動容。
把青春題材作品重新做了新的極致化嘗試
播出平臺優酷副總裁謝穎認證了劇集的口碑熱度雙爆款,認為《要久久愛》堅持現實主義主題接口,其鮮活生動的敘事和價值觀的引領都是劇集創作上守正創新的一個體現。
監制楊超回顧創作歷程,坦言觀眾反饋中的回應和討論,恰恰是當初自己面對的難點。楊超提到講故事的過程難點頗多:硬核的現實主義能否在青春劇中成立呢?雖然有過糾結,但仍然堅持注入現實的成分,把口碑支撐點放到了最后;雙線敘事如何清晰呈現呢?于是和導演、剪輯花了三天時間把100多個接口全都做到了縫合。“很欣喜的是,觀眾讀懂了?!?/p>
制片人張駿分享了《要久久愛》的創作立意和意圖:“這個項目的發起和創作全過程,我們始終想呈現出專屬90后的群像作品,我們覺得每一代人獨特青春成長都應該被記錄,可以通過劇集找回自己青春的樣子。國產電視劇不乏優秀的青春題材作品,《要久久愛》的成功是因為我們把小眾題材又重新做了新的極致化嘗試?!?/p>
演員將自己定義為每個人青春里的熟悉形象
演員王乾越談及演繹難點,青春時期的時間線并非連貫的,如何能在角色和微妙的人物關系中體現故事的發展?他將自己定義為每個人青春里都會出現的一個熟悉形象,于是為自己加了眼鏡和鋼牙的設計,讓人物更鮮活。王乾越為角色的傾注,也讓觀眾記住了莊遠這個角色。
編劇李洋和母紫馨分享了故事的創作層面構思的核心:對照與交叉。他們表示處理人物之間最核心的方法就是彼此對照,劇中角色性格冷熱對照、原生家庭對照、人生軌跡對照,等等。對于編劇來說,他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從17歲青年人的回憶中吸取力量,打造一個“楚門的世界”。大家以為黃瀛子是整個時間的推動器、所有人的凝聚力,反而恰恰她是最大的病人,以達到真正的治愈?!兑镁脨邸返膼鄢烁鞣N情感之外,也可以理解為善意,這個社會雖然有很多不幸,但善意可以治愈很多友愛的東西,讓人們繼續汲取往下行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