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不同視角觀照燦爛多姿的文學景觀 ——2023年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綜述
    來源:文藝報 | 王 艷  2024年03月21日08:18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綱”,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框架下重現歷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文學圖景,重新闡釋經典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共同體意識,著力構建理論評論話語體系。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界在民族文學理論、民族文學學科、作家作品研究、少數民族文藝、口頭詩學等論域均有探討、開掘與推進,彰顯出新時代文學的新視野、新氣象。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10月在京召開,首次提出并系統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一道,成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與批評的根本遵循。《民族文學研究》《文學遺產》《文藝報》等報刊開設專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專家學者結合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兩個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等議題,共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3年10月,國家民委和中國作協發布《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創作具有中國氣派、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學作品,建設德藝雙馨的各民族作家隊伍,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學融入現代傳播格局,開創新時代民族文學事業新局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舉措,這對于強化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10月,“《民族文學研究》40周年:傳承與發展”學術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共同回顧《民族文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深入探討民族文學學科的建設方向和民族文學研究話語體系構建,探索民族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同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2023年學術研討會在廣西民族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建設、各民族文學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民族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民族文學理論與方法等議題展開研討。2023年12月,第四屆新時代藏族文學高端論壇暨西藏當代文學研究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西藏民族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圍繞“新時代西藏文學發展”“西藏生態文學與生態文化”等議題進行討論。在這些學術論壇中,與會專家學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對具體議題進行有效地探究。

    少數民族文學應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之器”。在2023年,很多的學術著作和論文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例如,徐新建《不同而和:中國文學的多元共建》一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和文學視野下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文學與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個案論述。牟方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文學路徑》認為,構建“創作—批評—研究”三位一體實踐路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作用。徐俊六《論少數民族文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提出,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與評論要積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融合,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使命,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

    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文學的豐富圖譜,漢語文學是主干,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是枝葉。劉大先《中國多民族“語言—文學”譜系與比較研究的拓展》描摹出國家通用語(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文”的多元、交融、共生的譜系。多民族語言文學之間相互促生,形成了中文“不同而和”、動態發展的創造。文學經典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與影響,是各民族文化互動與交融的典例。吳剛《金批〈西廂〉與滿、蒙古、達斡爾〈西廂〉關系研究》試圖通過金批《西廂》與滿、蒙古、達斡爾《西廂》的關系研究,揭示漢文學經典《西廂記》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與接受規律,以此探究中國各民族文學多元一體的面貌。

    少數民族作品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載體,將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置于民族國家的歷史背景中,闡釋作品中的“共同體意識”成為一種學術自覺。李國太《文學與認同: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漢語作家文學思想研究》一書注重探討少數民族作家的身份意識、文學觀念及其對創作的影響。黃曉娟、張淑云、羅瑩鈺《中華文化認同與傳承的女性書寫》一書立足中華文化的總體格局,以歷屆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女作家及其作品為重點研究對象,探究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生成方式、文化內涵,分析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精神趨向與審美境界,建構少數民族女性創作者的審美主體地位。

    “三大史詩”研究與口頭詩學的發展

    如何從民間汲取智慧,把三大史詩作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資源,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當代史詩研究者的歷史責任。2023年7月,“‘三大史詩’與文學傳統學術研討會暨‘三大史詩’傳承人培訓學術會議”在新疆昭蘇縣召開。2023年9月,“中國三大史詩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國際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三大史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史詩的跨學科、多媒介轉化研究、口頭詩學研究、史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史詩的史料、檔案、版本學研究以及數據庫建設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關于“三大史詩”的研究,成為了2023年度的學術熱點之一。《瑪納斯》史詩是柯爾克孜族社會歷史發展的百科全書,也是“一帶一路”跨界流傳的史詩。阿地里·居瑪吐爾地《英雄史詩與口頭傳統——〈瑪納斯〉史詩的文本形態及史詩藝人的演唱藝術》一書以國內外《瑪納斯》學的肇始與發展為基礎,討論史詩文本的產生與創作、瑪納斯奇的學習與演唱、文本創編規律和法則以及史詩的傳承方式與途徑。毛巧暉《從口頭傳唱到歌舞劇——史詩“瑪納斯”的當代傳承》一文勾勒出《瑪納斯》遺產化和藝術化的過程,從口頭文學、書面文本到舞臺演繹的創新發展體現了《瑪納斯》歷久彌新的時代精神與文化價值。《格薩(斯)爾》的演唱程式問題長期受到學者關注。李連榮《神馬敘事傳統中的“秘相程式描述法”及其象征意義》以“馬贊”和《賽馬稱王》章部的文本分析為中心,兼及考察“格薩爾”史詩相關的傳統抄本和口頭演述本,提出“秘相相征”和“開啟秘門”是“秘相程式描述法”的兩種構合方式。2023年9月,《文藝報》在“少數民族文藝專刊”集中推出王艷《〈格薩(斯)爾〉:跨族群文化的千年傳唱》、劉大先《〈瑪納斯〉:絲綢之路上的英雄贊歌》、馮文開《〈江格爾〉:蒙古族的神圣敘事》三篇文章,重新梳理并解讀三大史詩的發生、演變歷史,有利于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鐘敬文在《民間文學概論》(1980年)中有關民間文學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和傳承性四大特征的系統闡述,為中國口頭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礎框架,而朝戈金將這些核心概念回置到中西文學傳統演進的歷史語境中進行再分析。其中,《口頭文學之“口頭性”論析——從鐘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出發》一文通過重新清理鐘敬文的相關學術遺產,同時勾連長期以來中外學術對話的主要路徑,提出關于口頭性的討論依然具有繼續深拓的理論空間。《口頭文學之“集體性”與“個體性”發微》一文以“全觀詩學”的視域對中西方“集體性”與“個體性”的概念進行知識考古,指出敘事傳統中的具體個人常是施受同體,演述人與受眾構成互嵌和互構的關系。同時,人在與其創造物(文學)的互構關系中進行文學生產,完成普遍性和具體性、集體性和個體性的深層統一。

    近些年來,口頭詩學迅猛發展,對不同領域的知識生產形成了多重影響。徐杰《口頭詩學的語境范式與文藝觀念的理論重構》認為,口頭文學的現場性、活態性、演述性以及默會性決定了文學對語境的依賴。口頭詩學話語為融媒體時代的文學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思路。新現象學對情境的整體性、混沌性和多樣性的理論闡釋,為口頭詩學語境范式的沉浸性和全息性提供了哲學基礎。同時,新現象學以身體性作為情境的出發點,這為口頭詩學主體的在場性、交互性和居間性提供了理論支撐。馮文開《口頭文學與文人創作之間的雙向轉化——以〈清平山堂話本〉為中心的考察》認為口頭文學不僅有高度的靈活性,且不斷從書面文學中汲取精華并在文學傳統中不斷流傳。二者之間相互轉化,共同構成一種譜系性的文學連續體。探討宋元口頭文學與文人創作之間的互相轉化及其規律,可為當下文學創作對口頭文學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助益與啟示。

    文學史觀、批評觀念的不斷更新

    在中國百余年文學史的書寫中,少數民族文學觀念的發生與演進推動了研究范式的轉型。李長中、王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觀的共同體意識與共同體詩學構建》認為,如何正確處理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同一性”與“多樣性”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彰顯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契合的中國文學共同體特征,是我們需要回答的重要課題。徐俊六《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的中華民族文學史觀》提出,采用世界眼光與多學科交叉視野,聚焦漢族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互動與融合的案例,成為建設和踐行中國式民族文學史觀的主要路徑。

    學術史梳理對于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反思文學史的書寫問題將會為文學史的編纂提供鏡鑒。邱婧《20世紀50年代西南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的改編與重構》聚焦少數民族作家的敘事長詩創作,認為這一現象的發生,不僅彰顯了作家對民間文學資源的接受、改編和再創作,還與新中國民族文學的建構、社會主義新文學的發生以及民間文學整理、“新民歌運動”的開展密切相關。張英《口頭文學入史的時間問題研究——以彝族口頭文學為例》提出,口頭文學的“非時間性”是寫史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由此產生的諸多問題表明現有的書寫范式并不適用于敘述口頭文學的歷史,書寫口頭文學的歷史需要超越具體的時間性。李猛《少數民族文學史書寫的生態文明進路》提出,“生態”是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和研究的重要視角,“生態批評+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模式逐漸成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學術增長點。王永倫《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史的編寫實踐與思考》反思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史在分期斷代、資料搜集、編纂視野、闡釋深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應與時俱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總的編纂視野,對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史進行重寫。

    重新思考與辨析“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概念生成、話語和范式的演進,可以為構建多元一體民族文學話語提供學理支撐。烏蘭其木格《“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概念的生成與范式的轉變》追溯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源流,梳理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概念的生成、主要意涵、發展及其外延。姚新勇、易家玉《“社會主義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理論話語演進史考》考察“社會主義少數民族文學”話語的初創與成型之歷史,勾勒“社會主義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話語生成演進的線索,并對人們耳熟能詳的某些重要文獻作出新的闡釋。艾翔、艾光輝《論現代性浪潮中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分析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的現代性轉型,總結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在邁向現代性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的特質,探索少數民族文論在融入現代性主潮中的歷程。李珍妮《少數民族文藝如何被“發現”——茅盾新疆之行與現代西北文藝的邊緣路徑》以茅盾受邀赴新疆學院任教為切入點,呈現少數民族文藝在成為特定學科概念以前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亦呈現出其進入主流文學視野、被認識和接納的過程。

    少數民族作家使用漢語來進行創作,往往在無形中會受到漢語和母語的雙重影響。因此,當代少數民族漢語寫作體現著獨特的思想追求和審美特質。羅慶春《當代彝族漢語詩歌研究》梳理了當代彝族漢語詩歌的產生與發展,并分析其為當下創作帶來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啟示。周秀英《論新時代新疆多民族漢語小說的話語范式》認為新時代新疆多民族漢語小說以顯性或隱性多語雜糅的話語陳述形式,體現了各民族作家的文學話語的融合。劉莉《當代藏族漢語詩歌審美境界論》認為藏族漢語詩人用充滿民族印記、飽含生命內蘊的詩,呈現現量境界、直覺境界、樂受境界和圓融境界等詩學特點,富含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又頗具現代精神的藝術創作特色,充分表現藏族詩人現實生活的哲思妙悟和對人內在精神境界的審美追求。當代文學生態和文學現場實際上是金字塔形的,當代基層作家是金字塔厚重的基座。楊彬《文學的基層力量》從地域文化、鄉土文化以及女性視角研究基層作家的創作。調整研究姿態、考察書寫地方的基層作家作品不僅能拓寬文學研究的邊界、重估文學的影響力,而且能激發基層作家創作熱情,也為地方文化建構、助力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面向具體作家作品的細致研究

    對老舍、沈從文、端木蕻良等經典作家作品的研究與闡釋,歷來是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重點,相關的成果汗牛充棟。《老舍的身世》是老舍生平研究的重要依據,付立松《金受申〈老舍的身世〉考釋》對老舍的滿族姓氏等問題,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李致、馮瑤《文藝大眾化與老舍抗戰時期創作的兩次轉型》考證了老舍抗戰時期文學創作的兩次轉型,“既有一個心系家國的作家對文藝大眾化發展路徑的情感認同與價值取向,也有基于自身文學個性為適應抗戰文藝路線做出的不斷妥協與調試,更有源自文學審美的反思與糾結”。馬新亞《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鄉土小說里的風景及其“暗面”》認為,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鄉土小說中的風景已經不再是碎片化的點綴之物,而是蘊含著作者審美理想和創作觀念的一個整體性存在。沈從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講究自然風景的如畫性及自然秩序與社會秩序的對應性關系。唐小林《戰爭語境與“明日的藝術”——論沈從文20世紀40年代的湘西書寫》在探索抗戰語境下湘西命運和出路的過程中,剖析沈從文以“未來”召喚“未來”,最終貢獻出一種以“明日的藝術”來抵抗現實危機的寫作方案。馮芽《跨域、時代與地方書寫:端木蕻良香港時期的文學路徑》探討了滿族作家端木蕻良流徙香港后,香港文壇將其識別為時代作家而非東北作家,此種空間與身份建構的多重變遷,促使他的創作重心從表現故鄉轉向書寫整個抗戰時代。

    在小說領域,當代一大批少數民族作家作品受到研究者關注。李曉峰、劉俊杰《重讀〈茫茫的草原〉》認為,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是對少數民族革命歷史的敘事,民俗敘事與革命歷史敘事高度融合營構的民俗化、民間化、生活化、藝術化的歷史場景,為革命歷史敘事的神圣性和崇高性注入了鮮活的草原氣息和生命元素。藏族作家阿來早期以“米一”為筆名創作了一系列科幻作品,趙靚《出“科”入“文”:阿來的科幻寫作及社會實踐》認為阿來的科幻創作注重三重突破,即“從敘事類型到文學幻想、從科學認知到人文思考、從個人寫作到社會實踐”。艾蓮《阿來的博物學意識與博物書寫》認為,阿來并不拘泥于西方博物書寫的科學與精細,而是運用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志等方法觀察生命與生活,將之融入小說中,不斷突破定義與標簽。李玫《人類學實踐對葉廣芩文學敘事的滲透》將目光投向滿族作家葉廣芩在日本留學期間的人類學專業訓練與田野實踐經歷,重新指認和厘清其小說中那些被遮蔽的美學特質及其生成機制。

    在研究中,學者們注重挖掘少數民族作家作品中所彰顯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比如,李紅霞、鄒贊對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小說《歇馬臺》和《白水臺》中的“民族團結”主題的闡釋(《牧區記憶、文化再現與歷史書寫》),司國慶對海勒根那小說中的敘述主題和敘述技巧的深入思辨(《論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民間書寫的發生與嬗變》),都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密切相關。蒙古族青年作家索南才讓因為獲得魯迅文學獎,近兩年受到學界的進一步關注。黃煒星《蒙古族作家索南才讓的“新牧民小說”論》認為索南才讓并沒有困于其民族身份的“異質性”,而是以“公共性”的眼光審視民族文化在現代沖擊下的危機與困境,并在游牧精神中尋找解藥。王爽《論索南才讓小說集〈荒原上〉的敘事策略》從“‘在路上’的敘事結構”“直面死亡的敘事主題”“冷峻疏離的敘事風格”三方面剖析《荒原上》的審美表達。

    少數民族詩人身上有著族群、地方、母語的文化印記。李長中《吉狄馬加的詩歌創作與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為,吉狄馬加的詩“內聯著族群,外聯著世界”,在“縱的繼承”與“橫的移植”中完成了他的族群身份、中國身份與世界身份的交融。吳雪麗《空間的流動性與精神游牧的可能》從空間“流動性”視角探討阿庫烏霧的詩歌寫作,認為阿庫烏霧是那種試圖不斷跨越邊界、在“流動性”中不斷重構自我主體性的寫作者。近些年來,少數民族青年詩人的創作呈現井噴之勢,學術界對此也有關注。比如,鐘一鳴、李寅對“80后”少數民族詩歌的藝術特性的分析(《進入“公共”語境之后——論“80后”少數民族詩歌的藝術特性》),以及牛金霞、鐘世華對“90后”少數民族詩人詩歌創作的回溯(《“90后”少數民族詩人:在“流動”中“回溯”》)等。此外,《文藝報》在各個版面中對蔡測海、田耳、凡一平、潘靈、尼瑪潘多等少數民族作家的新作以及“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進行了及時的評論。

    綜觀2023年度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與批評,學者和評論家們始終關注這些議題:如何構建新時代中國民族文學研究的話語體系?如何將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中華文明基因和共同體意識呈現出來?如何推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文學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者試圖將各民族文學嵌入中國文學知識體系的文化自覺與理論自覺不斷增強。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各民族文學不斷交融,熔鑄成多元統一的“文學共同體”,而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者也從不同視角觀照這燦爛多姿的文學景觀。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學教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 | 国产cosplay精品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牛牛|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青草|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沈樵|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22|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的视频| 好吊妞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亚州日韩精品专区久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自线拍| 青娱乐国产精品视频| 日本精品夜色视频一区二区|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潘金莲|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