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命名術》:賽博世界里的“中國式英雄少年”
2月2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河南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會說話的肘子《夜的命名術》作品研討會在線上召開,河南省作協在線下設分會場。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河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武皓,河南省作協副主席、秘書長南飛雁以及周志強、馬季、周冰、江玉琴、王小朋、紀海龍、李靈靈、付昌義、賈國梁、王婉波、劉媛、李夢菲、劉平、杜釗遠、馬林等專家、評論家、編輯和網絡作家30余人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朱鋼主持。
何弘表示,會說話的肘子是“90后”網絡作家的代表,出生在洛陽的他總是把洛陽作為作品故事的發生地,深厚的文化滋養了作家,這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從《大王饒命》《第一序列》到《夜的命名書》,會說話的肘子寫出了一系列有影響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充滿正能量,有著積極向上昂揚的基調;二是網絡性強,發揮網絡文學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將玄幻、科幻、穿越、無限流、靈氣復蘇等多種類型、多種元素結合在一起,融合創新;三是文學性強,書寫了人物的成長,寫出了人物走出小我、直向大我的精神歷程,完成了人物的性格化。以會說話的肘子的創作為樣本,深入探討如何在保持網絡文學特性的同時,提高作品的文學性和思想價值,對網絡文學推出真正可以代表網絡時代文學成就的精品力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世界”和“里世界”
《夜的命名術》以“群穿”的方式打開了“里世界”和“表世界”的平行宇宙。雖然用了網絡小說常用的“穿越”元素,小說仍然打破了一般網絡小說升級修真故事架構的線性敘事模式,創造性地改變了“穿越逆襲爽文”的套路,形成了網絡小說敘事方式的更新。
南開大學當代審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強分析到,《夜的命名術》以場景的轉換形成對叢林化社會狀況抽絲剝繭的呈現。小說在“表世界”的“平常人生”中書寫隱形的“里世界”瘋狂的爾虞我詐與恃強凌弱,兩個世界互為鏡像,寓言性地映射出當下人們生活的基本處境和現實機制。
中南大學副教授紀海龍認為,《夜的命名術》創造性地表現出一種全新的賽博朋克圖景,在霓虹燈下的城市之外,作者從群穿者的視角審視這座城市的空間,注意到了往常被忽視的角落。小說中,卑微者不再高如塵土,高尚者也并非高不可攀。無論是永遠年少的騎士考驗,還是對于技術的獨到理解,每個人都能找到打破絕望的縫隙?!叭捍钡脑O定,更是讓鮮活的思想涌入這潭死水,那些堅定的理想者們,讓賽博朋克城市的囚籠不再堅不可摧。
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助理研究員賈國梁指出,從世界觀設定上看,小說的世界觀新穎、宏大、縝密。最核心的,就是“表世界”與“里世界”的設定。這兩個世界,一個是碳基文明構成的現代世,一個是碳硅文明相結合的未來世;一個遵循的是現代文明邏輯,一個信奉的是叢林社會法則。表世界和里世界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科技差”,“科技差”進而又形成了鮮明的“文明差”。故事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這兩個巨大差別的世界之間——人員、科技、財富、秘密的“跨界流通”。
中山大學在讀博士劉平談到,關于“表世界“和“里世界“的設定,似乎是在回應元宇宙,呈現了虛擬和現實之間的跨越、結合以及沖突等多重意蘊的社會情況。小說中“里世界”的描寫指向的是“表世界”的向往,“表世界”的不幸遭遇延伸到了“里世界”的逃避。人物沉浸于“里世界”,渴望穿越到“里世界”的復雜心境,只有在與“表世界”的沖突、交融的生命體驗中去理解,才更深刻。
新技術時代的“中國式英雄少年”
一方面是強大神秘、無所不在的利益集團,一方面是孤單倔強、堅忍不拔的個人,《夜的命名術》書寫了“弱小少年”的成長過程,塑造了在宰制性的權力結構中超越自我、竭力而為的叛逆者、抵制者和孤行者形象。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研究員馬季解讀到,作品試圖打造一個中國式的少年英雄,出場的主角慶塵,寒門出身,學霸,人設清晰而干凈,他以一個現代修行者的身份,與一群被稱之為“時間行者”的人穿越到異世界,憑借過目不忘的記憶天賦破解象棋殘局并得到神秘男人的青睞,從而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以民族主義者的身份拯救被核污染的人類世界。在此,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不顯山露水的“金手指”接入故事,巧妙地為主角賦予了文明歷史的背景。
深圳大學教授江玉琴分析,《夜的命名術》盡管雜糅了信息技術、生物基因技術發展,達到人類身體的增強增補,但本質上并不刻意彰顯技術,修行才是自我提升的核心要素。小說強調了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打通表與里、技術與肉體的邊界。個體只有在時間旅行及其在表里兩個世界的修行與修煉不斷達成在心理與社會層面的成熟與完善,最終完成技術為表、自我為里的飛躍。因此小說以技術奇觀為表象,以異質世界的探險為路徑,樹立起新技術時代少年英雄的形象。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李靈靈談到,慶塵是科技時代的少年英雄,類似于武俠世界里的“少俠”,以極強的代入感,吸引了眾多青少年讀者。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時空,后人類、賽博朋克、AI大行其道,然而并不如人類想象的那么美好。在一個危機四伏、隨時都可能喪命的世界里,需要極致的理性和精確的計算才能生存,慶塵并沒有絕望,他始終葆有赤誠之心,“歸來仍是少年”。這正是科技時代少年英雄的魅力,《夜的命名術》帶著青少年讀者,在現實鏡像的平行世界里思考人生態度,可以做夢,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實現在現實里不能實現的東西,但更要學會面對殘酷世界,怎么樣去抉擇、擔當、前行,這正是一個孤勇者披荊斬棘的形象。
始于幻想,但不止于幻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講師劉媛發現,與一些網絡作家對待NPC的方式不同,會說話的肘子是個比較溫柔的人,他賦予角色生命,在虛擬的世界里斗爭、頭破血流后死亡,但并不會讓他們真的消失,這樣的設置也是一種世界觀的呈現。而正是這種呈現,引起了當下部分年輕人的內在共鳴,治愈了讀者,為讀者提供了一次豐滿的精神世界之旅。
河南工業大學講師王婉波認為,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等人工智能的出現越發混淆著人們對現實和虛擬的認識與分辨。在人工智能、科技發展的當下與未來,人要如何生活與自處?人的價值與位置又在哪里?會說話的肘子的作品通過不同人物、宏大世界的架構探索了人的困境、突圍、自我發展、生命意志與互助互愛。
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馬林看來,《夜的命名術》始于幻想,但不止于幻想。以幻想為外殼,包含著有關親情、信仰、人類命運等方面的人文關懷?!氨硎澜纭敝械耐锤杏洃浡摻Y著每一個有著類似經歷的生命體驗,以“里世界”中依憑堅忍和睿智獲得的禮遇表達了真實的理想和訴求。作品緊扣“夢想”和“無畏”的核心主題,通過多個主要人物身上各自不同的故事,讓讀者在熱血和感動中亦有所收獲。
會說話的肘子坦言,自己的劇情結構能力還有不足,在未來的創作中,他將會在架設龐大世界觀的同時,深入琢磨如何在故事的終點去收束這些世界觀、劇情線、人物脈絡,追求一種更穩健的創作狀態,重點思考一部小說的結尾該怎么寫得更有力量。同時不斷突破自身局限性,提升創作格局,從世界、人類的角度去看待故事、人性、悲歡,寫出更深刻的作品,為網絡文學精品化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總結中,朱鋼表示,《夜的命名術》在傳統科幻和網絡強幻想之間進行了勾連與調和,推進了這兩種敘述的融合,展開了新的幻想敘述的探索。這是一個少年成長的故事,遇到了多種磨難,依然還葆有少年之心。這又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話,歷經滄桑,依然懷有強勁的夢想力。黑夜并非只是混亂與壓抑,還有滿天的星辰和注視人間的月光。慶塵的反抗,更多是對自我的挑戰,勇敢地召喚潛于內心的力量。這是文學里的慶塵,也是我們內心的那個我。在正能量中產生共情,是《夜的命名術》的鮮亮所在。這是網絡文學的責任,也是我們人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