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聲呼應著無聲以空寂迎合著空寂
《消逝的真相》主要是寫一起飛船墜落事故,并由此牽出一段匪夷所思的糾葛和一場蓄意已久的謀殺。故事起因是一種在火星變異又被帶回地球改良的微生物,它改變了太空礦產資源的格局,于是,人性在利益的沉浮中較量與掙扎。小說通過調查人和被調查人兩條線交織推進,將真相隱藏在調查人的推測與被調查人的自述之中,而真相到底是什么,無從知曉。
多年前,我看過的一部國外電影《金礦》,它改編自1993年一家金礦公司詐騙案,講述了一位瘋狂躁進的商人與一名運氣糟糕的地質學家攜手到印尼叢林尋找金礦的故事。由于我就職于地質系統,單位主業就是找礦,因此對這類題材的文學作品和電影比較關注。當時看過《金礦》后頗為震撼,只因這是一部少有的將找礦與犯罪結合起來的懸疑影片,非常精彩,其敘述方式又非常特別,以致于結尾反轉的情節令我難以忘懷,此后一直想創作一篇類似的小說,以表達我對這部電影的鐘愛。
然而,限于電影的模式,小說的構思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切入口。大概創作也需要等候時機。當某一天,我突然看到太空“生物采礦”有望成真的新聞報道時,靈光乍現,立即搜索了相關的文獻和資料,然后微生物在太空采礦的“點子”便成為我構思已久的小說的切入點,以這項科技為“硬核”的科幻故事就此應運而生。
小說從事故調查專家周東青的視角,對造成事故的原因進行抽絲剝繭般地搜查:從事故殘骸里的異常,到奇特微生物的發現;從航空航天領域的新型材料,到冶煉材料的特殊礦物元素;從培育微生物的工藝流程,到太空礦產資源的整條產業鏈……周東青一步步靠近真相,也讓真相撲朔迷離。但無論如何,真相背后暴露的人性卻顯而易見。被調查人“我”還原事實的自述是另一條線索,它干擾著周東青與讀者的推測,將事故的真相編織成一場太空創業與情愛糾紛,看似有血有肉、順理成章,實則自相矛盾、細思極恐。與周東青的調查相比,“我”的“敘說”占用了小說更多篇幅,主要用以展示未來太空礦業發展的面貌,為整篇小說的設定夯實背景,以便增加現實感,更能混淆真實與虛構的內容,達到戲劇性收尾的效果。
最后,真相到底是什么?看完小說,或許不會有太多讀者真的去計較。因為調查真相的過程就是在呈現真相,呈現真相的過程就是在揭示真相。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真相。真相背后的故事才是人心所指。面對巨額財富的誘惑,人性的自私、貪婪、妒忌、恐懼,給每個人的命運走向都帶去了很多不確定性。我試圖將這些不確定性置于科幻常見的極端場景,將人性的善惡凸顯出來,正如當下種種信息被搜索引擎從各個角落找出,又被人不斷惡意編排,再利用流媒體誘導網友,放大人性的善與惡,我不過是換了一種文學載體,將編排運用到了科幻的文字中,最終以這樣的方式呈送到了讀者眼前。
我自認為,不管在現實世界,還是在虛構文字里,所有事件的真相都沒有消逝。消逝的只可能是某些人心,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