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Sora已來,文學如何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風口”?
    來源:文藝報 | 徐健 康春華  2024年03月01日07:51

    日前,由美國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 AI推出的文生視頻模型Sora引發全球廣泛熱議。只要用戶給定一段描述文字或者靜態圖片,Sora就能生成包含多個角色、不同類型動作和背景細節的高清短視頻場景,而且視頻時長可達60秒。從官方陸續發布的視頻樣片來看,許多畫面精細而逼真,不輸電影大片質感。

    Sora的誕生不僅被視為文生視頻領域的技術突破,也被認為是人工智能(AI)邁向“世界模型”的關鍵一步,啟發人類探索邁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人類文明歷經千萬年的發展,人文藝術、文學創作高度依托于人類的語言、文字、圖像等符號載體。但如今,從人工智能聊天機器ChatGPT,到將文本進行可視化的視頻模型Sora,人工智能在快速迭代中完成對漫長人類歷史中的符號、語言體系的數據化壓縮、理解及深度模仿,繼而顯示出可能存在的“創造性”。Sora真的能理解世界并以藝術的方式展現世界嗎?媒介變革日益影響文藝創作的當下,人類應該如何想象未來的人文藝術發展?圍繞相關話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來自科技界、傳媒影視界、文學創作和人文學界的相關人士,以期從不同角度探索人工智能時代的“風口”之下,文學何為。

    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融合共生”

    潛水員潛入深海探索沉船,與鸚鵡并肩飛翔的高空跳傘男子,高速行駛的F1賽車手視角,還有夕陽下漫步沙灘的烏龜,孤獨行走在街頭的武士……在48個視頻引發全球性關注之后,Sora團隊又推出了最新一批視頻樣片。從這些作品來看,無論是光影色彩的自然轉變,還是多角度分鏡頭的切換,甚至物理世界中細微紋理的變化和主人公內心情感的表達,Sora都能根據指令,自如變換視角與焦距、長寬比和清晰度,呈現一段段“以假亂真”的視頻影像。普通觀眾也能直觀感受到,Sora不僅能準確理解文本指令的含義,而且似乎已經能準確理解事物在物理世界中存在的方式。

    事實果真如此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曾毅認為,Sora只是相對充分地利用了數據和數據之間的關聯,對物理世界進行映射和呈現,生成具有高度真實感的視覺數據。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對物理世界和物理意義的理解,但這種映射足以讓用戶產生震撼的感受。在電影《流浪地球》制片人、編劇龔格爾看來,Sora只是基于物理學合理性現象的二次概率總結,如同電影是一種對人類世界的虛擬,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則是對這種虛擬的再虛擬,其核心追求依然是擬人化的。

    讓機器像人類一樣理解世界的運轉邏輯,繼而對世界形成完整清晰的認知,曾經是許多科幻作家筆下的“幻夢”,而今似乎在快速變為現實。有科技人士指出,Sora通過對現實世界的學習,開始模擬人類來觀察世界、描繪世界和表現世界。倘若有了足夠的數據和算力,Sora會進一步理解現實世界的物理邏輯與因果關系。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科幻作家韓松談到,一直以來,科幻作家都在設想有一種更高級的智能生命,超越人類的存在,能夠根據現有世界的物理規律來模擬世界,甚至打破現實規律,重新創造出新的世界。韓松表示,當前Sora技術還停留在二維的視覺方面,今后可能會以更加復雜和綜合的方式把現實世界的一切呈現出來。從元宇宙、ChatGPT到Sora,這預示著人類科技革命又到了一個爆發的前沿,“我們不能只跟在這些科技熱點后面討論微觀的東西,我們需要有獨創性的創新舉措。如果不抓住這個契機,我們將會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遠遠落伍”。

    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漸打破了真實和虛擬之間的邊界。對此,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趙憲章表示,Sora目前制作的影像幾乎達到真假難辨的程度,相信伴隨技術的提高它會越來越逼真。不過,代替人類進行“語圖互轉”并不意味著打破符號之間的壁壘,恰恰意味著語言和圖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符號體系,這種“互轉”帶給人觀看世界的多種面向、多種感受和思考。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看來,從遠古的巖洞壁畫開始,人類就開啟了一個虛擬化的進程。對于現實世界,文學、繪畫、戲劇、電影等構成人類的虛擬宇宙。伴隨科技的發展,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在逐漸打破,并且日益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代表著虛擬化進程的一個新階段,將促使人類重新思考文學、藝術和思想文化的價值。

    在世界與AI相互重塑中,打開更多可能性

    從ChatGPT到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圖片、音頻、視頻之間的多模態切換以及相互生成的模式,被認為是最接近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AI介入創作,讓新的內容主體產生,每個人都可以用AIGC生成需要的內容,為世界提供更豐富的藝術作品。近日,博主“AI瘋人院”發布了AI技術生成的長達3分56秒的《西游記》片段,通過AI生成展現了《西游記》混沌初開、石猴出世、拜師學藝等情節,畫風大氣磅礴。據了解,創作者先利用ChatGPT分析原著完成分鏡規劃,再利用AI繪圖,繼而使用文生視頻技術完成動畫,在一周時間里完成了原本需要花費半年進行人工渲染的內容。

    AI也將賦予影視藝術創作更多可能性,在AI技術的加持下,文藝創作或許將擁有新的“打開”方式。2月23日,中國首部文生視頻AI系列動畫片《千秋詩頌》啟播。它運用AI技術將國家統編版教材里的200余首詩詞轉化制作成唯美的國風動畫,將中華古典詩詞的神韻與現代視聽藝術相融合,沉浸式再現詩詞中的家國情懷與人間真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表示,Sora運用精確與否,主要是基于用戶的提示文本,因此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人”,其工具屬性沒有改變,它實現的是影視籌備流程中“概念呈現的自動化”。Sora能讓有想法的人將創意視覺化,以更低的成本制作影視產品,解放更多創作者的生產力和創造性。

    相較于傳統“完形填空”式的技術發展,ChatGPT和Sora能實現“作文續寫”,也就有了更優秀的創作能力。通過大數據的深度學習來模仿“人的創造力”,人工智能將來有一天是否會真正擁有創造力?“奇點”將在何時降臨?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南帆談到,人類歷史上有過許多偉大的發明。只要這些發明停留在工具范疇,愈是高端的發明,愈是會給人類造福,科技產品的強大功能不會主動危及人類。但是,人工智能會不會形成自己的“類”意識,這是許多科學家的擔憂之處。人類的“類”意識如何出現,也是一個尚待揭秘的問題。“人類自身也不知道人工智能會不會出現相似的機制,產生相似的后果。盡管目前還沒有突變的跡象,人工智能各種演變的速度已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

    “當前的人工智能充其量是一種人類智力的綜合與有限的增長。基于人類提供的材料,特別是語言材料,人工智能組織起一個自己的認知世界。”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巖分析認為,從心理學角度看,智力跟驅動力、自我意識、情感、個性等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動。“我們應該慶幸當前的人工智能僅僅是一個智力高超的‘同事’。必須警惕的是科學工作者對機器本身的驅動力、自我意識、情感和個性方面的追求,這些追求才是把人類送到不穩定狀態的真正禍根。換言之,對機器的‘全人培養’,是一條人類與機器關系的紅線。‘全人培養’也是葬送人類命運的最終關口。”

    人工智能學習人類的創造性,反過來也在對人類本身施加影響。在作家小白看來,Sora依然遵循的是Open AI大量數據、大模型和大量算力的理論邏輯。如果超級智能的誕生真是按照“更大更多”的路線,即便大模型能像人類一樣思考、遵循人類的倫理,它也將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GPT和Sora學習海量數據的過程,也是地球和人類數據不斷被大模型吞食和處理的過程。世界不僅向AI提供數據,世界也在被AI生成的數據重塑,我們正在不知不覺與它對齊。”他同時也提醒到,藝術本質上具有表演性,作家與讀者之間、創作者與觀眾之間,有一些神秘的具身“數據”交互是機器無法學習的。如果人類把GPT當作創作輔助工具,讓它幫助閱讀分析文獻,生成學習提綱,搜索相關資料,“假以時日,人類寫作的疆域總有一天會被圈禁在大模型畫定的地圖上”。

    “未來的文學生產和消費模式會發生很大變化,由作家、出版商、傳媒商構成的單向意義輸出模式會遭遇挑戰,消費者在人工智能的不斷升級中會變成隨機而匿名的意義創造者。”《散文》主編汪惠仁從人工智能與大眾文化消費的角度談到,人類文化消費的實用化與游戲化是大趨勢。但這也意味著,確實存在著特別的、挑剔性的文藝消費,在這一消費模式下,關于人的文學的種種理想還繼續存留,仍然具有重要價值,“畢竟運算程序與肉身是無法等同的,幻境如何逼真,也不等同于實境”。中國科普作協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林育智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藝術創作提示我們,未來人類的藝術生活將與科技高度相關:要么是充滿科學先進性的藝術,要么是充滿藝術氣息的科技產品。”

    探索邊界,展開對話

    人工智能文學創作日益成為常態。從2017年“微軟小冰”推出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到2023年人機共創榮獲文學大獎,AI參與寫作的方式正在變得日常化和多樣化。2023年10月,由人工智能對話提示創作、從生成字符里摘取而成的小說《機憶之地》獲得第五屆江蘇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二等獎;2024年初,第170屆日本芥川獎獲獎作品《東京都同情塔》被作者透露是利用AI輔助寫作而成的,“小說中有5%的句子是從ChatGPT生成的句子中‘逐字引用’的”。對于人工智能文學創作的可能性與未來方向,青年科幻作家慕明說,作為創作者,她感興趣的是想象力在不同媒介之間的轉化,“在使用圖片生成AI的過程中,我常常對小說中的場景有新的理解,乃至發現了小說可能具有的新層次。對我而言,這是生成式AI的最大價值所在。”她談到,現階段來看,無論是預制的定制化應用,還是作者自己訓練的GPT,都無法替代作家本人。在“人機共創”實驗探索方面走得很遠的科幻作家陳楸帆認為,人機共創能夠使用更多數據,研發出更智能的算法。但更大的意義在于探索邊界,展開對話,實現人與機器思想的碰撞與流動。

    伴隨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內容創作的主體認定、數據庫來源、著作權保護等相關問題,正越來越受到人工智能治理領域的重視。為了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鼓勵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創新應用,生成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優質內容,探索優化應用場景,構建應用生態體系。對于人工智能創作帶來的隱憂,《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表示,是否讓AI參與文學創作并非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人機結合的寫作中,創作主體性如何界定,AI的基礎數據庫從哪里來,是否合法合規、合乎倫理。

    從遠古的巖洞壁畫、口耳相傳的民族史詩到傳諸后世的精妙小說,人類用夢境、口語、文字、圖片表現自己眼中和心中的世界。文學也將千百年間的瑰麗想象、深沉哲思從口語時代、印刷時代傳遞到電子時代、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的時代浪潮,讓科技發展對人類思維、語言和文化而言如同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文學如何護佑并表征人類永恒的創造力?也許如ChatGPT在被問及“人工智能將對人類產生怎樣的沖擊”時所回答的:“要做的事是適應變化”。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国产永久|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麻豆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 天堂精品高清1区2区3区| 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av|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呢|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快|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 99免费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国产精品内射婷婷一级二|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