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學》,夢開始的地方
2000年12月,高中畢業的我參軍入伍到北京,成為一名光榮的警衛戰士。
新訓結束后,愛好學習又有點小文采的我被分配到了連部擔任文書。當文書后,我養成了讀書看報的好習慣。每天下午,當體能訓練結束,《解放軍報》和《戰友報》《解放軍文藝》等報刊送到宿舍時,我都會拿起來認真閱讀,讀書看報對于自己的政治學習和工作能力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天,我在《解放軍報》上看到了《人民文學》雜志社刊登的人民文學創作培訓學校的招生啟事,這對我來說是件莫大的好事。參軍前,我語文成績不錯,作文也過得去,平常喜歡看家鄉文化館辦的文學報《曉霞》,上面刊登的詩歌和散文作品都很喜歡讀,也盼望著有一天自己的作品可以刊登上去。在那時,我的心中就一直有創作的愿望,可總是感覺找不到門道,只好收起自己文藝小青年的心。我知道,《人民文學》是很高級的文學刊物,令人仰望。同時我也了解到,人民文學創作培訓學校是由崔道怡老師任校長,分為“一堂課”教學、2002年度班、專家輔導班三個班型,專家輔導班的陣容強大,都是由副主編和編審輔導,有韓作榮、肖復興、李敬澤、崔道怡、楊泥、商震等老師前輩。
認真思考后,我決定參加培訓,這既能引導我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也有助于日常寫作水平的提升,對工作有所助力。我選擇了年度班,報名了詩歌專業。不久,我就收到了人民文學雜志社寄來的《人民文學》和崔道怡老師的歡迎信,崔老師鼓勵我要珍惜機會,努力學習,用心創作,爭取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取得成績和收獲。當時,為了幫助我們學習,《人民文學》雜志社每期還推出了一本副刊,我在上面也讀到了南充詩人的作品,比如瘦西鴻老師。從此以后,那些訓練學習、站崗執勤、公文會務的閑暇,我就拿起《人民文學》,認真研讀其中刊登的詩歌作品,自己也嘗試著寫些詩歌。我把自己的軍營生活寫成詩歌——《軍營》,懷著忐忑的心情將它作為第一次作業寄給了雜志社。沒過多久,就收到了輔導老師的回信,老師鼓勵我作為初學者,第一次就可以寫出這樣的作品,很不錯。同時,也指出了詩歌中的問題,比如思路、語感等方面的欠缺。輔導老師的回信,極大地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我先后寫出了《軍營的燈》《想家的時候》《長城》等作品,陸續寄給了老師。老師耐心細致地指出我作品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鼓勵我多讀書,多讀韓作榮等老師的作品,只有讀透徹了,自己才會有感覺,從而寫出現好的作品。
雖然我作品沒有在《人民文學》雜志上發表,也沒有登上過《人民文學》雜志副刊,但通過學習,真正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2001年12月,我創作的散文詩《新兵》發表在北京軍區《戰友報》上的“戰士習作園地”欄目,這在部隊引起了轟動,我也成為大院里小有名氣的詩人。我的公文寫作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寫的公文材料受到了領導的好評,得到了機關領導的肯定。后來在部隊的征文比賽中我多次獲獎,也收獲了很多榮譽,先后被評為優秀士兵、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報道員、自學成才標兵等。
每次出差,我總會抽空去北京農展館南里10號的人民文學雜志社樓前望望,那是一個文學青年對文學殿堂的崇敬,也是一個學生對老師的仰望。無數個夜晚,在北京某處十幾平方的辦公室里,一個十八歲的少年,抱著一本厚厚的《人民文學》雜志認真閱讀,他一生都不敢忘懷,那是一個少年夢開始的地方。
2002年,我還收到了崔道怡老師的來信,他鼓勵我繼續參加學習。然而,我因為決定退伍,就沒有再繼續參加2003年的年度班了。那封信是文學前輩對后輩的關愛,是對一個文學青年的鼓勵與支持。2022年7月,崔道怡老師去世了,他對我的關懷,讓我至今難忘,我在家鄉的嘉陵江邊,送去了對他的哀思。
憑著在人民文學創作培訓學習的經歷,退伍后的我積極開始文學創作,我先后在各大報刊發作品若干,并多次在全國、省市級征文比賽中獲獎,先后加入了四川省作家協會、中國電力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還擔任了家鄉的作協副主席。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人民文學》雜志。是文學創作改變了我的人生命運,是《人民文學》引導我走向文學之路,我至今感恩遇見。
《人民文學》已走過七十四年,人生七十古來稀,《人民文學》確正芳華。七十四年來,《人民文學》培育了眾多文學新人,發表了很多優秀作品,引領著中國文學前行的方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我將繼續與《人民文學》一路同行,用自己的筆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來回報《人民文學》,回報時代,回報人民。
感恩《人民文學》,夢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