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捷四次改名
著名詩人聞捷,本名巫之祿。抗戰爆發時,年僅十五六歲的他,來到南京一家煤店當學徒。1938年,他流亡到武漢參加抗日演劇隊,經常閱讀能得到的進步書籍和中外文學名著,也悄悄練習寫作。
歷史上,早在商代,曾有一個名叫巫咸的人,是常熟地區第一位有文獻記載的人物,他是太戊帝手下的一個宰相、國師,對商代的皇室有功。可能是受到這個影響,巫之祿改名為巫咸,表達自己的遠大志向。1938年底,成為中共黨員后,他又改名巫拓真,意為不僅要有遠大志向,更要在平常奮力開拓,不斷追求真理和進步。
1940年他來到延安,先在陜北公學文工團邊工作邊學習,后在陜北文工團工作,當演員學編劇。此時,用名趙文節。取義從事文藝工作,要做一個意志堅定,有節操,有思想覺悟,能為理想奮斗到底的杰出文藝戰士。1944年,他的處女作秧歌劇《加強自衛隊》一炮打響。展露寫作才能后,被調至邊區群眾報社。
1945年,趙文節任報社編輯、記者組組長。由于干上了新聞,也由于該報與當時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不同,受眾定位是基層群眾和基層干部,他需要常在文藝副刊上發表通俗故事、連載小說等群眾容易讀、容易懂又喜聞樂見的作品,于是啟用聞捷作筆名。
1952年元月起,他擔任新華社新疆分社社長,在疆工作至翌年夏末調至北京養病。他筆耕不輟,1955年某月,《人民文學》詩歌組收到署名聞捷的一組投稿。這就是《天山牧歌》一集前面所收的那幾首《向導》《蘋果樹下》《夜鶯飛去了》《葡萄熟了》。詩中嶄新的生活,新穎的構思,鮮活的語言,淳樸的感情,藝術上的講究,立刻引起了詩歌組同志們的注意。他們以發現這么一位新作者而感到激動和喜悅。編輯部決定立即刊用。這也是聞捷之名蜚聲詩壇,并成為杰出人民詩人的正式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