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元宵燈正明
正月十五是農歷新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謂之“上元節”。又因正月為農歷元月,入夜之時為“宵”,故稱“元宵節”。元宵節活動豐富多彩,而最富詩情畫意的當為賞燈。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元宵之夜更是長街璀璨,燈火交映,歷代文人為此留下不少詩文記載。
明代《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清院本《十二月月令圖·正月》
皇城:禁苑燈火萬盞明
據《故宮史話》載:元代,入主中原的蒙古統治者承襲了中原漢民族的部分節慶民俗,元宵燈節便為其中之一,宮內會舉辦聲勢浩大的活動。元末熊夢祥所撰《析津志》載:“自朝起鼓方靜,如是者至十五、十六日方止。宮中有世皇所穿珍珠垂結燈,殿上有七寶漏燈。三宮燈夕,自有常制,非中外可詳。每元會圣節及元宵三夕,于樹身懸掛諸色花燈于上,高低照耀,遠望若火龍下降……此景莫盛于武宗、仁宗之朝。”由此可見元大都宮城內元宵節燈影燦爛之勝景。
翰林院編修、“元詩四大家”之一的范梈(pēng)在宮中賞燈后賦《上元日》詩:“蓬萊宮闕峙青天,后內看燈記往年。誰念東籬山下路?再逢春月向人圓。”表達了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待。
另有文人詞曰:“正月皇宮元夕節,瑤燈炯炯珠垂結。七寶漏燈旋曲折,龍香爇律吹大蔟,龍顏悅。綜理王綱多傅說,鹽梅鼎鼐勞調燮,燈月交輝云翳絕,尊休徹天街,是處笙歌咽。”生動地描繪了元大都宮城上元節燈火交映、歌舞升平的壯觀景象。
明永樂十年(1412),南京午門城樓之上張燈結彩,門前設鰲山燈棚,即在搭建起高大的燈棚骨架,縛扎彩色絲綢、懸掛千百盞花燈,其形狀有如上古神話傳說中的“巨鰲戴山”形象,故名“鰲山燈”。
永樂十三年(1415)初,北京紫禁城午門建成,永樂帝照例于元宵節晚上在午門設鰲山燈棚,成一時盛景。
明代內閣次輔金幼孜在午門觀燈時,即興賦《元夕午門觀燈應制》詩曰:“云擁蓬萊五色濃,銀燈煜煜照芙蓉。笙歌一曲來天上,萬歲聲中拜六龍。鰲山結綵翠重重,萬壑千巖錦繡中。報道群仙來獻壽,驂鸞駕鶴下瑤空。午夜天香散紫臺,東風玉樹萬花開。千官齊拜瞻龍袞,丹陛前頭進壽杯。御前百戲許都陳,燈市繁華五夜春。綵隊行行分次第,一回歌舞一回新。”詩文辭華麗、雋永,將午門外“鰲山萬歲燈”之盛景,記述得淋漓盡致。詩人陳宗在午門觀燈后,也即興賦《賜午門觀燈應制》:“白玉仙京上帝家,六龍遙駕五云車。巨鰲此夕移三島,火樹迎春吐萬花。水咽宮壺留夜色,歡騰黎庶樂年華。承恩盡醉歸來晚,一派鈞天隔彩霞。”
然而,如此巨大的燈棚也存在火災隱患,因在舉行“鰲山萬歲燈”時發生意外事故,朱棣敕諭皇太子:“朕以上元節張燈午門,意在與民同樂,不意失火傷人。雖由不謹之故,亦上天以垂戒不德也。方茲祗懼以務修省,爾亦宜敬慎弗懈,凡各衙門進送物件,悉皆停止,以紓民力。”從此,取消了午門觀燈活動,之后的鰲山燈便改建在西苑(今北海)太液池、萬歲山(今瓊華島白塔山)。
宣德年間,西苑點亮鰲山燈,場面格外華麗壯觀。大學士楊士奇在《太平圣德詩》序中稱贊鰲山燈:“制作精麗,鋪張宏大,輝煥繁盛,殆非言語所能形容,太平之盛致也。”從正月初一的晚上開始,已在皇城內張掛千姿百態的燈籠。到十五日,東西兩苑以及城內各處的燈籠亮成一片,與天上的星月競相爭輝。此情此景,使宣宗朱瞻基不禁詩興大發,賦詩贊曰:“天上重開不夜城,人間佳節近新正。鰲峰萬疊排云起,火樹千枝賽月明。紫殿彤樓浮瑞氣,鳳笙龍管協歡聲。太平無事民同樂,何必追游到廣陵。皓月當天夜正長,祥煙瑞靄泛晴光。九華燈里開瓊宴,萬歲宮中獻壽觴。玉燭四時歌葉順,瑤圖千載慶隆昌。欲因風景同民樂,誰把繁華比上陽。”
宣宗之父朱高熾也曾賦《上元觀鰲山詩》,描述皇城上元節鰲山燈景觀:“盛時調玉燭,佳節燦華燈。象緯當黃道,鰲峰擁帝京。金蓮春放早,寶月夜同明。圣壽天長久,謳歌樂太平。”既表達了繁榮與喜慶的氛圍,也寄托了太平盛世的美好祝愿。
至清代,上元節時也在西苑舉行賞燈活動,從正月十三開始,至正月十七止,歷時五天。
康熙年翰林院編修查慎行多次在西苑觀燈,其《上元節西苑賜宴觀燈恭紀》詩曰:“瓊島東瞻璧月圓,箾(xiāo)韶吹徹九重天。壺傾瀲滟金尊溢,盤貯芳馨玉饌鮮。絳蠟班隨中使導,黃柑例許侍臣傳。太平時節觀燈宴,既醉惟當祝萬年。”
每至上元節,乾隆帝例行在西苑觀燈,其《上元后夕觀燈即事》曰:“上元初過景重提,翼節煙花燦且凄。耐可郊燈燃更鬧,卻看海月上微低。”他還侍奉母后在西苑觀燈,賦有《上元前夕恭奉皇太后觀燈火》詩:“一年節物一年新,稠疊欣增壽算頻。西苑瓊樓又拾級,東華寶月欲圓輪。廣場百戲林離奏,綵炬千枝不夜陳。對景慈顏信可樂,屢綏豐后太平春。”
東安門外:長街璀璨夜色明
宮墻之外,亦有璀璨燈火。明代皇城東安門外有元宵燈市,沈榜所編《宛署雜記》便記載了北京城元宵節的盛況:“每年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結燈者,各持所有,貨于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名曰燈市……十四日曰試燈,十五曰正燈,十六曰罷燈。”今日“燈市口”之名即由此而來。東安門為皇城東門,東華門為皇宮東門,二門東西相對。每至上元節,許多官員與文人墨客便到東安門外燈市觀燈,吟詩作賦,從不同的視角展示了燈市的風采。
明嘉靖年間,詩人王穉登《十三日看燈市》詩曰:“瑞氣與人煙,紛紛俠少年。花過樓外看,燈出市中懸。”
明萬歷年間,首輔大臣張居正在燈市觀燈后賦詩《元夕行》:“今夕何夕春燈明,燕京女兒踏月行。燈搖珠彩張華屋,月散瑤光滿禁城。”古代年輕女子是不能隨意出家門的,但元宵節例外,此詩便描繪了女子元夕徜徉于燈市觀燈的情景。明代“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亦有《燈市》詩云:“一簇香飛紫珞塵,六街花粉蔽蹄輪。請看樓下呼號者,即是當年樓上人。”
明崇禎年工部主事范文光《燈市》詩曰:“爭說看燈市里忙,行來片片錦珠光。長安白晝迷人眼,不見燈場見市場。”兵部左侍郎范景文詩曰:“文貝珊瑚看不盡,東華門外市三條。朱樓一帶郁嵯峨,陣陣香風襯綺羅。龍燭熏風喧不夜,天街到處月明多。”均描繪了京城元宵燈市盛景。
清初沿襲明制,每至元宵節仍在東安門外設燈市。詞人納蘭性德《上元竹枝詞》中便描寫了正月十五燈市的美好夜晚景象:“碧落蕭聲轉玉壺,踏燈隨處笑相呼。相逢若個能相賞,消得金霞照夜珠。”而他在《齊天樂·上元》中則勾勒出一幅燈火已闌珊,遠遠望去,酒樓漸行漸遠。燈火漸稀,游人緩緩而歸的景象:“闌珊火樹魚龍舞,望中寶釵樓遠。鞣(róu)鞠余紅,琉璃剩碧,待屬花歸緩緩。”
正陽門外:大開燈市月爭明
清康熙年間,朝廷下令內城禁止開戲院子等娛樂場所,京城燈市遂移至外城,主要在正陽門(前門)外及花市、琉璃廠等處。康熙年翰林院編修查慎行《人海記·燈市》稱:“燈市舊在內城東華門外,今移正陽門外靈佑宮旁。至期,結席舍,懸燈高下,聽游人縱觀。蓋京師坊巷,元夕不放燈也。”靈佑宮位于前門大街南側的天橋之西北。而《宛平縣志》則載:“燈市舊在東華門外燈市街,今散置正陽門外及花兒市(今花市)、菜市、琉璃廠店諸處,唯豬市口(今珠市口)南為盛。”觀燈時間也改為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正月十五為正日。
正陽門外燈市以正陽橋西廊坊及琉璃廠為最,每到燈市開市,正陽門外大街各家商鋪爭掛新燈,異彩紛呈。康熙年禮部郎中勞之辨詩曰:“正陽門外鬧元宵,金犢花驄意氣驕。十里香塵迷錦幛,三更煙火走虹橋。繁華更屬琉璃廠,五色云中黃赤壤。”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早春過琉璃廠》一詩中云:“時節逼元宵,勝絕琉璃廠。列肆懸珠燈,微風珮環響。通透瑪瑙盤,瑣碎珊瑚網。太華藕與蓮,擎出仙人掌。朵朵扶桑花,五色雙眸晃。”
清代花燈的種類在明朝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玻璃燈和西洋燈等,燈上所繪內容也更加豐富。乾隆年間,詩人符曾在《上元竹枝詞》詩中有所贊譽:“珠絡流蘇照寶燈,星球佳制出時興。游人齊集琉璃廠,巧樣爭夸見未曾。”
乾隆年間,進士洪亮吉曾到琉璃廠觀燈,并賦《十五夜琉璃廠步月》詩,形象地描繪出當時熱鬧的夜景:“一市人如海,塵從隙處穿。帷車排窄巷,社火壓場圓。濁酒呼朋飲,奇聞籍客傳。欲尋容足地,飛爆向肩燃。”
清末武官蔡見先在《苑里年節竹枝詞》中,描繪了前門大街燈市景象:“大開燈市月爭明,士女如云結隊行。更有官民同樂意,管弦譜出太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