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心到決裂,海明威與菲茲杰拉德的“塑料兄弟情”
閱讀嚴肅文學之余,不妨聊聊文學史上的“八卦”。難能可貴的是始終如一的友情,比如“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的元白,或者是“偉大的朋友”歌德和席勒(木心語)……
而文學史上,還有很多相愛相殺的“友敵”(Frenemies),比如海明威與菲茲杰拉德。
他們曾經多么甜蜜,能被真妻子認證為“情侶”?又是有多氣憤,能讓他表示,你妻子就是你在斷送你的職業生涯?他又是有多嘲諷,能讓他感覺我好像被內涵了?如果你是悲劇美學愛好者,我想你一定不可錯過!
海明威與菲茨杰拉德極少的合照
知遇之交:從巨大的落差開始
1925年4月下旬,巴黎,26歲的海明威與年長他3歲的F.司各特·菲茲杰拉德在某一酒館相遇。此時的海明威不過是一個踏上寫作之路不久的窮小子;而菲茲杰拉德剛剛發表了他的杰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坐擁百萬讀者。
他們相見恨晚。菲茲杰拉德深知新人作家的不易,便有意提攜,將海明威介紹給了斯克里布納出版公司和自己的編輯朋友麥克斯威爾·珀金斯。
菲茲杰拉德在寄給珀金斯的一封信里寫道:“我寫這封信是為了給你介紹一位名叫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年輕人,他住在巴黎,為《跨大西洋評論》工作,有著光輝燦爛的未來……他實在是個人物”。
菲茲杰拉德給海明威的信件
為了海明威,菲茲杰拉德給珀金斯寫了許多封信。他給海明威找了各種借口,向編輯強烈推薦《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這部因為戲諷舍伍德·安德森而被出版社拒絕出版的書。
不僅如此,菲茲杰拉德還在信中寫道:海明威脾氣不咋好,你多擔待點,如果對他作品有修改意都要說得委婉一點,不要讓他生氣!
麥克斯威爾·珀金斯,美國出版史上的重要人物,菲茨杰拉德稱他為“我們共同的父親”,海明威把《老人與海》題獻給他。
后來,在珀金斯的幫助下,海明威相繼出版了《春潮》和“成名作”《太陽照常升起》,成為美國文壇一顆閃耀的新星。
盡管《太陽照常升起》的銷量并不是非常高,但獨特的新聞體也為27歲的海明威在文壇贏得了聲譽。書中著重刻畫了一戰后“迷惘的一代”那種醉生夢死、憤世嫉俗的幻滅情緒,引起了廣泛共鳴。
毫無疑問,這是海明威寫作生涯的轉折點,而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時代”似乎已到了尾聲。
菲茨杰拉德在送給西爾維亞·畢奇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扉頁上,模仿“最后的晚餐”畫了一幅素描:“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們在聚餐,他自己跪在詹姆斯·喬伊斯身邊,喬伊斯頭上頂著光環。
最好的朋友:“菲茲”和“海姆”
菲茨杰拉德曾告訴海明威:“與你的友誼對我來說多么重要,它是我在歐洲的旅程中最充滿光明的一刻。” 甚至在他們往來的書信里,昵稱都變成了“菲茲”和“海姆”。
1928年,海明威父親因抑郁癥自殺身亡,這對海明威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為此,菲茨杰拉德不但幫助提供了一筆喪葬費用,還專程回到美國,忠實地陪伴傷心的海明威。
這段時期,兩人感情好到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澤爾達(Zelda)都嫉妒,她曾說:“我丈夫和海明威他們兩個人!哼,他們倆在一起的樣子簡直就像是一對情侶!”
當然海明威也看不慣拜金的澤爾達。他毫不客氣地指責澤爾達耽誤了她丈夫的寫作才華與生涯,所以經常慫恿菲茨杰拉德和她離婚。澤爾達則一眼看出了海明威隱藏起來的不良特質,并專門編了一堆話諷刺海明威,比如“長胸毛的娘娘腔”、“虛偽得像橡皮支票”。
因為海明威父親的自殺,他開始創作一本有關戰爭、愛情和死亡的長篇小說。取材于他在一戰中身受重傷,在戰地醫院愛上一名護士的親身經歷,這就是《永別了,武器》。與以往一樣,菲茲杰拉德用心地提出了他的修改意見。
可是,當這部小說真的大獲成功之后,菲茨杰拉德與海明威的關系反而逐漸微妙起來。
因為菲茨杰拉德意識到,自己一直提攜的人,儼然有超越自己之勢。在海明威的心中,則是覺得自己已然超越了菲茨杰拉德,并將一路高歌猛進下去。這樣的競爭關系,成為兩人友誼的轉折點。
盛極而衰:崩潰的友情與生命
1933年底,在與酒精、精神緊張、財務壓力的狼狽搏斗中,菲茨杰拉德終于熬出了最新的長篇小說《夜色溫柔》(Tender Is the Night)。他將自己在頹廢邊緣掙扎、妻子罹患精神疾病等真實的生活經驗寫進了書里。
然而,《夜色溫柔》的銷量不佳,社會反響也不好。這讓菲茨杰拉德十分沮喪,他希望海明威能安慰自己,沒想到得到的卻是一次“補刀”。海明威在回信中直接寫道:“這本書壞倒是不壞,但有點太自我憐憫,只會哭鼻子。”
經此一役,菲茨杰拉德幾乎已經是個“過氣作家”了,報紙雜志對他的約稿和稿費銳減。1935年11月,菲茨杰拉德租下一家寒酸旅館的便宜單間,開始著手寫作包括《崩潰》在內的一系列散文,向世人坦承自己的失敗。他在文章中寫道:“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個崩潰的過程。”
海明威認為菲茨杰拉德的這種行為是一種驚人的羞辱,他認為這不是男人能做出的事,他應該私下處理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廣而告之,博取同情。
在某次給菲茨杰拉德的回信中,海明威甚至毫不留情地諷刺道:他可以安排人在古巴刺殺菲茨杰拉德,這樣澤爾達母女就可以領到保險金了。
不僅如此,海明威在《乞力馬扎羅山的雪》中,直接點名道姓地描寫了一個失敗的作家“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羞憤交加,向海明威發去抗議信,海明威這才在后來的版本中將名字替換成朱利安,但明白人還是一眼就能看出他諷刺的是誰。
在被海明威反復嘲諷下,兩人終于互相拉黑,這段愛恨糾葛的友誼也隨之畫上句點。
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去世,死于酗酒引起的突發心臟病。他在“最便宜的葬禮”中安眠于大地,只有少數幾位朋友參加。友人多羅茜·帕克在葬禮上失聲痛哭,她用一種悲切的語調說道:“這家伙真他媽的可憐。”
8年后,澤爾達登記入住的精神病院發生火災,她死于大火之中,與丈夫合葬在一起。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家中使用雙管獵槍自殺,終年62歲。
村上春樹認為,在生命的最后幾年,菲茨杰拉德比海明威更加偉大,因為他盡管屢次對生活感到絕望,卻直到最后都不肯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