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配樂為何偏愛用老歌
近日,各音樂平臺和短視頻平臺上,不少網友自發制作歌單,將電視劇《繁花》中作為插曲出現的《偷心》《執迷不悔》《安妮》等經典歌曲集結成合集循環播放。電視劇《繁花》雖已播完,但劇中老歌的熱度仍在持續,受到了70后至90后的一致好評。
近兩年,不少電視劇都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為配樂,《風吹半夏》中《海闊天空》《忘不了》《我想有個家》等金曲戳中觀眾內心,《我的未來不是夢》《無地自容》等老歌也在電影《年會不能停!》《莫斯科行動》中出現。這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何以備受影視劇配樂青睞?
57首老歌再度走紅
“寶總的不能愛和汪小姐的等待,配上《偷心》這首歌,王家衛導演真的好懂。”“《偷心》當《繁花》的插曲真的絕了。”某音樂平臺上,張學友《偷心》這首歌的評論區被看過《繁花》的網友占據,這首1994年發行的歌曲,因在劇中擔當插曲再度走紅。不少網友戲稱,導演王家衛給《偷心》拍了個遲到30年的MV。
據統計,全長30集的《繁花》中使用了57首懷舊金曲作為配樂,這個數量著實可觀。這些歌曲與電視劇劇情結合得十分緊密,《偷心》《執迷不悔》等歌曲,成為觀眾心中汪小姐與寶總感情的“主題曲”;《再回首》響起,觀眾腦海中閃回出玲子與好友菱紅的當街告別;《我的未來不是夢》則描摹著在上海股市和商戰中浮沉的眾生相。
“王家衛是個很懂音樂的導演。”著名樂評人郭志凱說,“他一向非常注重電影的配樂,他的《花樣年華》和《2046》拍完后,緊接著就推出了原聲帶。”在郭志凱看來,這體現了一個導演對音樂的駕馭能力,“配樂一定是為畫面服務的,他要判斷一段音樂和自己的影片內容、色彩搭不搭,兩者配合才能起到成功的效果。”坊間流傳,王家衛為了使用老歌作為電視劇配樂,花費了千萬元級別的天價版權費。
懷舊金曲戳中觀眾年代記憶
《繁花》對流行金曲的成功運用不是孤例,熱播劇《風吹半夏》也曾經大量使用上世紀90年代的歌曲,重點劇情推進時,幾乎都有觀眾熟悉的歌曲作為配樂。近幾年中,經典老歌備受電影電視創作者的偏愛,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成為這些影視劇宣推的“成功密碼”。
“這些影視劇本身表現的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場景,音樂一響起來,它固有的年代感立刻就形成了。”作曲家方崠清以《再回首》舉例,這首歌的旋律能讓觀眾很快被代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氛圍,當時的港臺流行歌曲大量傳入內地,僅憑一首歌就能讓觀眾迅速感知到這些信息。
“這些影視劇的制片人、導演就是從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當時的流行歌曲也曾打動過他們。”不過,方崠清認為,用流行金曲做配樂能夠成功,絕不僅僅因為這些歌曲曾經風靡,而是經過了創作者的思考與“二度加工”,“創作者一定會非常敏銳地發現,這些經典歌曲和劇中的人物或情感有某種關聯,再通過詞曲滲透新的信息給觀眾。”
老歌能在影視劇中再度翻紅,也契合了受眾心理。“70后、80后、90后都是聽著這些歌曲長大的,一聽到影視劇中有老歌,立刻點贊、轉發。”方崠清說,老歌的受眾人群剛好是當今社會的青壯年,戳中他們內心的作品很快會得到廣泛認同和傳播。
相互成就但不要一味跟風
當年的流行金曲與如今的爆款影視劇相互成就,也讓人們對影視劇音樂的使用越發關注,業內人士紛紛表示,這是個可喜的現象,影視導演還應繼續增強對影片中音樂的重視。
“很多拍出世界級大片的導演都在音樂上極為下功夫。”郭志凱說,知名導演在構思、創作作品時就會想到音樂的使用,在拍攝初期甚至劇本創作階段,就會邀請作曲家深度參與,“絕不可能片子拍完了才扔給音樂總監,讓他選幾首或寫幾首曲子。電影電視劇要給音樂創作留出空間,才會出現更好的效果。”
方崠清對此也很有感慨,他不僅創作過很多交響樂作品,也曾為《天下長河》《大明風華》等熱播電視劇創作音樂,“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每個時代呈現出的音樂特質也是無法取代的,如果影視劇配樂能把老歌用好,會給作品增色很多。”他也提醒后續創作者,不要一味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