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視聽·網絡微短劇“首亮微光”扶持計劃在京發布: 除了“爽感”,網絡微短劇還能帶來什么?
“小故事也能演繹大主題,小成本也能撬動大價值,小篇幅也能擁有大舞臺。”近年來,網絡微短劇憑借體量輕、節奏快、時長短的特點,成為網絡影視行業最受關注的新賽道、新動能之一。2024年年初,在微短劇持續引發各界對網絡視聽行業的關注中,由北京市廣電局發起并舉辦,北京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支持,抖音、快手、愛奇藝、優酷、點眾科技等重點企業參與的北京大視聽·網絡微短劇“首亮微光”扶持計劃在京舉辦發布會,公布了首批入選的20部作品片單。這些作品由專家從2023年9月該計劃發布以來收到的157部申報作品中遴選而出,為打造網絡微短劇精品項目、推動業態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與此同時,網絡微短劇應如何挖掘真善美的精神內涵,成為全面構建網絡視聽節目發展新格局的重要力量,如何進一步開掘、培育、助推好創意、好內容、好作品的生產創作也再度引發專家學者、一線創作者和網絡視聽平臺、影視制作企業負責人及相關單位代表熱議。
好故事和好立意是不變的核心
“精品微短劇的核心仍是好故事和好立意。”抖音副總裁陳都燁介紹,作為重點網絡微短劇播出平臺,近年來隨著微短劇作品和用戶數量的激增,抖音微短劇的日播放量增長迅猛,僅2023年就增長近一倍,超500部微短劇作品播放量過億,其中不少作品“火爆”出圈。對于什么樣的作品才能成為“精品”,陳都燁認為,只有具備社會價值、與時代共鳴的作品才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和持久的生命力。如入選本次扶持計劃的正在抖音平臺播映的懸疑微短劇《柒兩人生》,采用虛擬影棚技術拍攝,創造性地將虛擬現實與真人實拍相融合,展現了新技術介入微短劇敘事帶來的新視角、新視聽的吸引力,作品甫一上線就十次登上抖音熱搜榜第一,截至發稿播放量已4億。此外,將于春節上線的微短劇《超越吧!阿娟》,根據高票房國產動畫電影《雄獅少年》IP衍生創作,講述年輕人追尋理想在大城市闖蕩開舞獅館的經歷;還有今年將上映的微短劇《天涯小娘惹》,聚焦華人文化在東南亞的落地生根。這兩部作品都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現實筆觸書寫當代社會的動人故事,同樣獲得了此次扶持計劃的肯定與支持。
除了“爽感”,微短劇還能提供什么價值?作為此次評審專家組的代表,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專家組成員陸先高談到,2023年,在其審核的1000多部微短劇規劃項目中,一個鮮明的感受就是,以往微短劇的題材類型集中在甜寵、霸總、古風這些領域的格局正在被打破,現實題材、革命歷史題材以及聚焦國家戰略,講述鄉村振興故事、青春故事的作品開始大量涌現,年代劇和行業劇持續推陳出新,普法題材、情景喜劇、懸疑探案這些元素與現實主義內容多元疊加,進一步豐富了現實題材的創新表達。“這與過去一年監管層面持續發力,對網絡微短劇行業之前存在的無序競爭、以丑為美、嘩眾取寵,甚至涉黃涉暴等問題進行的強力遏制是分不開的。”在陸先高看來,如果把網絡微短劇的出現比作網絡視聽行業一次“從零到一”的突破,那么現在“從一到N”的行業發展更需要監管方、制作方、傳播平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微短劇只要拋棄對‘爽感’套路簡單粗暴的追求,合理融入文化元素,創作有新意,思想內涵積極向上,做到微而精、微而厚,就可以既叫座又叫好”。
在微短劇里看到中國文化之美
近年來,隨著一些知名影視導演、制片人與影視制作機構加入微短劇賽道,行業對于微短劇的認識也在不斷拓展。比如“一個長劇變成一個短劇,或者一個短劇變成一個長劇,能不能拍?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在點眾科技首席執行官陳瑞卿看來,未來一兩年,來自網文IP改編的微短劇作品比例會降低,更多根據傳統影視、出版物等改編的作品占比份額將有望超過半數以上。“更多相關行業進入賽道以后,會把整個行業的門檻抬高,產品的聚合,人才、機構的合作以及對優秀項目的扶持等,將會促生一些更加優質的精品內容,這將是微短劇走上精品化道路的一個極大加分項。”陳瑞卿認為,一旦行業進入良性的內容競爭后,一些內容質量差、“投流”成本高的小機構就會自然淘汰,而頭部企業則會更加注重內容制作和導向把控,劣幣驅逐良幣的可能性便會極大降低。
“未來五到十年,隨著硬件及相關技術的進一步演進,等到AR、VR、MR普及時,付費‘微短劇+’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大。”在陳瑞卿看來,微短劇制作成本相對偏低、影響范圍更廣,通過微短劇來講述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是非常好的表達與宣傳方式。影像語言會讓內容更易理解、更易傳播。未來,除了加強互動性、提供沉浸式觀看內容外,文旅產品、出版物也都可以“微短劇化”,微短劇不僅能夠提供情緒價值,還能提供情感體驗、學習輔助等其他價值,比如兒童繪本、歷史讀物等,都可以做成微短劇,產生新的傳播力、影響力。
“對于電影人來說,對短劇、微短劇的嘗試與探索,將為中國影視工作者制定自己的方法論和標準給予更多可能。”微短劇《超越吧!阿娟》制作方、北京精彩總經理張苗分享了自己作為從業20多年的電影人轉戰微短劇賽道的探索、收獲和困惑。在他看來,微短劇的未來存在著各種可能性,它是時代給予創作者的一次內容表達與標準制定的機會。2023年6月,隨著廣電總局對微短劇正式發放行政許可,微短劇正式結束“上線備案號”時代,迎來“許可證”時代。在主管部門的管理和指導下,微短劇行業已從粗放式邁入精品化發展新階段。張苗認為,未來微短劇的內容生產同樣要堅守四個原則: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關注人民心聲、緊扣時代脈搏。在這樣的價值衡量標準下,“未來我們有三個重點方向想去探索嘗試:一、在中短劇賽道上延展在電影領域已有一定的觀眾基礎和知名度的IP或故事原型、人物原型。二、以具有較高審美品質的作品滿足、引領觀眾的審美需求。三、關注青少年受眾,為他們提供適合觀看的內容,讓他們也能從微短劇節目里看到文化之美與中國之美。”張苗說。
從“滿足”到“引領”實現創作升級
如何重新思考微短劇行業的社會文化價值,“首亮微光”扶持計劃起到了一個正向引領作用。2023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視頻研究中心研究員、《傳媒藍皮書》副主編周逵和課題組成員一起對整個微短劇行業展開了為期5個月的田野調查,從對行業現狀、發展和趨勢的調研中發現,當下微短劇行業面對的重大挑戰包括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引入,舊的市場結構、行業生態可能發生變化等,因此必須思考制定新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新的監管規則來適應新的市場變化。這對中國網絡視聽行業和整個文化行業也將是一個新挑戰與新機遇。
2023年,在打造精品內容、促進題材多元化以及制作有效升級的政策引導下,一批奇幻、懸疑、喜劇、現實等多元題材的優秀短劇、微短劇紛紛涌現。華策影視(北京)公司北京事業群副總裁張灼結合過去一年華策對微短劇項目進行的整體布局和嘗試談到,華策已初步形成了以賬戶運營為主加付費模式的內容規劃以及長短劇精品IP的聯動,來形成其整個微短劇的創作中臺和綜合能力。如本次入選扶持計劃的現實題材微短劇《我的歸途有風》,就是基于華策2023年播出的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創作衍生的。該劇講述北漂青年回到家鄉尋找重新出發的力量,融入了大量非遺美食元素和傳統文化,延續了電視劇精品化制作的藝術風格,實現了溫暖治愈的主題基調。
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志看來,本次“首亮微光”扶持計劃入選作品中,不少創作者將鏡頭對準人民大眾,呈現出時代紋理中的人性光芒和動人色彩,展現出創作者對微短劇敘事的駕馭能力,為行業的創作升級和審美轉向提供了有力支撐。如聚焦革命歷史敘事、以當代年輕人視角展現時代洪流和愛國運動中青年學子歷史使命的《青春之我》,以八路軍戰士視角重新審視當下生活的《這世間如你所愿》,還有以網約車司機為切口勾勒溫暖社會面貌的《親愛的乘客,你好(第二季)》,真實反映當代退休老年人群精神世界的《朝陽大媽向前沖》,以及有著濃濃人間煙火氣息的《鲅魚戀上貓》,講述普通人的夢想、拼搏與堅守的《卡車女司機》,刻畫鄉村振興中青年創業者背后笑與淚的《放羊吧老板》,以國產首位AI技術打造的數字人“厘里”作為主演的《我的車載女管家》等。在促進多元類型創作方面,通過DNA鑒定表現社會眾生復雜情感關系的《鑒定》,以喜劇形式展開跨越南北文化治愈之旅的《金豬玉葉》,諷刺影視圈亂象的《全資進組(第二季)》,集奇幻、喜劇等多種類型元素于一體表現年輕人成長面貌的《我的老板是小豬》,融合懸疑、武打等元素表現堅守正義主題的《大明懸案錄之泥犁篇》等。此外,利用IP優勢內容進行衍生創作的微短劇也成為一大亮點。如根據2023年的高票房電影《孤注一擲》衍生創作的反詐題材微短劇《變相游戲》,延續了原作中現實主義的深刻性與時代感;根據懸疑電影《消失的她》衍生創作的《消失的他們》,沿用了原作的創作理念和手法展現人性厚度、凸顯現實縱深;根據“爆款”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衍生創作的《大王別慌張》,則從現代視角解構傳統故事,在藝術表現上進行了富有想象力的大膽創新。
“希望本次發布的20部作品能充分有效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王志表示,未來將攜手多方資源為精品創作保駕護航,進一步推動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