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戲曲盤點 東風梳掠又重新
2023年對于中國戲曲而言,注定是一個特殊重要的年份。疫情防控結束后,戲曲演出以迅猛態勢得到恢復,借助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的利好政策和在傳統生態空間中的群眾需求,大量戲曲院團通過傳統的演出市場以及業已成熟的基金項目支持、惠民演出、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等工作機制,用大量演出收復后帶來的市場空缺。
中國戲曲在疫情前后所做的工作,雖然內容看似相同,但是面對的戲曲生態空間和發展基礎已經出現很大差別。這應該是傳統戲曲文化在新時代必然要面臨新轉型的重要前提。該年度的戲曲工作正體現出轉型變化的契機及其相關的實踐和探索,亦突出地體現在幾個關鍵詞中。
“演出”——政府主導是傳統戲曲保護和發展的重要機制,是推動戲曲交流、擴大藝術影響的重要助力。
以文化和旅游部為例,2023年度主辦的重要展演活動即有13項之多: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第四屆“梨花杯”全國青少年戲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全國戲曲(北方片)會演暨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第三屆全國戲曲(南方片)會演、第二屆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第七屆中國戲曲文化周、2023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全國戲曲演員會演(生行、旦行)、第22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五屆豫劇藝術節、2023第二屆全國高腔優秀劇目展演、第三屆全國花鼓戲優秀劇目展演、2023年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第十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而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25屆曹禺戲劇文學獎、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2023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第27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第九屆“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第8屆中國校園戲劇節、“梅綻新時代——慶祝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40周年戲劇晚會”、第四屆全國民營劇團優秀劇目展演等演出活動,同樣體現出展演層面的豐富多元。
這些展演活動廣泛涉及中國南北戲曲藝術、不同類型聲腔劇種和劇院團體的交流演出,并且以穩定的演出機制,成為檢驗戲曲傳承創作水準的藝術平臺,也一再強化了“以演出為中心”這個戲曲劇院團生存發展要義。“演出”這個關鍵詞,是戲曲在經歷了疫情影響之后,在2023年度呈現出來的常態化訴求,是戲曲工作的規律所在。當然,從政府角度而言,2015年以來通過國家層面的“戲曲振興工程”在戲曲界的落實,用大量切實的展演活動來帶動中國全域戲曲的繁榮發展,即是其中頗為有益的舉措。政府主導的機制不僅僅需要國家文化主管部門的倡導,還需要各省市縣的黨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共同努力,把包括演出在內的戲曲扶持工作,借助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在地化管理,真正實現中國戲曲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弱的全域發展愿景。同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更應該從制度建設的層面,為戲曲保護和發展建立良性的保障機制。例如經過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準、莆田市人大常委會頒布的《莆田市莆仙戲保護傳承條例》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中國最古老的莆仙戲更加良性的發展,確立了制度化保護的法治基礎。這也是繼昆曲、粵劇、秦腔、淮劇等諸多劇種立法之后,由政府主導的又一重要工作,關乎劇種的長遠發展。從制度層面的頂層設計、行政管理的上下貫通來保護、引導、推進戲曲創作演出和各項戲曲利好政策的真正落地,是“政府主導”的重點所在,也是戲曲實現根本繁榮的重要保障。
“市場”——市場即受眾。三年來,戲曲收獲的最重要的啟示即是,戲曲受眾空間已經突破了傳統劇場的局限,新的演出業態可以助力戲曲獲得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甚至衍生出更多戲曲文化形態。
例如粵劇電影《譙國夫人》獲得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這正反映出近年來戲曲界將舞臺佳作進行電影再創作、爭取更多觀眾和市場、以新的藝術形態來推動新受眾走近戲曲劇場和舞臺的努力。而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則是2023年度現象級的創作演出個案。這部作品自2023年3月以駐場模式首演以來,迅速走紅破圈,通過線下超過138場的演出和線上累計超過926萬人次的抖音直播,廣泛吸引了青年受眾,其中80%為從未接觸過越劇的增量觀眾。這部戲的演出也讓主演陳麗君、李云霄迅速成為網紅人氣明星,進一步增強了越劇的影響力。
越劇《新龍門客棧》的熱演,與“環境式越劇”的創意理念不無關系,更與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溫州市越劇院、蝴蝶劇場所實現的商業運營傳播機制相關,尤其是圍繞這部作品的創作所形成的事業機制、企業運營、商業營銷、市場推廣相互結合,為跨越劇院體制管理和商業市場的隔閡做了成功的示范。但在這個現象中,也可以看到更為深層的文化基礎,一則為戲曲有序的代際傳承和不斷的藝術創造。在越劇流派傳承中,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創作用貼近時尚受眾的方式來實現時代蛻變。一部“新龍門”實際也引出了對陳麗君等年輕演員演出《何文秀》《五女拜壽》《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越劇流派力作的關注。這是越劇“尹派”經由茅威濤、陳麗君的代際傳承,而不斷接受市場、時尚檢驗的活態實踐。二則是藝術跨界的經典基礎和再創造。該劇實現了經典電影的體裁轉化,拓寬了越劇題材的表現內容,讓女子越劇對武俠題材有了特出的駕馭。三則是長期以來越劇生態的穩定培育。越劇是流播范圍僅次于京劇、豫劇的跨區域大劇種,目前在11個省市有職業院團,全國院團總計568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五(前四為豫劇、粵劇、秦腔、貴州花燈)。其中國辦院團33個,民營團體481個,民間班社54個,民營院團的比例高達84%,位居全國第一,遠遠超過其他四個劇種(豫劇、粵劇、秦腔、貴州花燈戲的民營團比例分別為:30%、27%、23%、1%),亦超過民營團較多的黃梅戲(73%)。較之民營團隊占比較強的區域,如廬劇(92%)、高甲戲(79%)、閩劇(82%),其影響遠遠超越地域限制。越劇民營劇團的數量顯示了越劇市場的強勁,這也與長期以來浙江民營演出市場的生態維護有關,“新龍門”的市場效應一定程度上也是越劇長期致力于市場打造的必然結果。在戲曲傳承發展進程中,需要政府保護、社會助力,更需要有穩定健康的市場生態,這是越劇“新龍門”帶給當代戲曲發展的重要啟示。
“創作”——創作始終是戲曲發展的顯性標識,作品是衡量劇院團體和演職群體創造力的藝術載體,優秀的藝術創作包括了對于傳統經典保留劇目的常演常新和新創作品的精品化打造。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量的戲曲院團投入到特定時間節點、特定時代命題的創作中,尤其是用大量的現代戲作品回應時代,顯示了戲曲人的責任擔當。同時也需要看到,在比例較大的現代戲創作演出中,經由戲曲世代積累所形成的劇目體系也面臨著存續失衡的問題,特別是在以“三并舉”為代表的戲曲題材創作中,以整理改編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為基礎的古典風格創作,頗有邊緣化的趨勢。在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獎活動中,位列前三甲的獲獎演員郝士超、施夏明、鄭芳芳,以古典氣質各異的競演劇目獲得高度贊譽。郝士超的武戲折子戲、施夏明取法昆曲傳統的現代戲《瞿秋白》、鄭芳芳演出的整理改編劇目《望海樓臺》,一再地顯示出戲曲的古典傳統和古典風格,是當前創作中最需要尊重和珍視的領域,這也是觀眾最喜聞樂見的審美內容。而2023年度比較突出的新創首演劇目,如邵陽花鼓戲《豆腐西施》、梨園戲《促織記》、揚劇《鄭板橋》、京劇《納土歸宋》等,都顯示出了良好的藝術品相,其創作較充分地尊重了劇種、劇團的藝術傳統和主演等主創的藝術個性,展示了較為成熟的古典風格。現代戲創作要努力實現精品化,避免量多質劣所帶來的藝術消耗,努力實現現代品質與戲曲思維的融合;古典題材創作要繼續追求現代化,將古典遺產充分進行現代轉化,保證藝術品質與當代審美相通,這應該是更為良性的題材創作方向。
2023年度,由浙江允中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抖音等聯合主辦的首屆“好腔調·新古典戲曲季”,是探索古典題材作品展示推薦的重要舉措。該活動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到26個劇種36部戲曲劇目,力推古典風格的作品,并且以榮譽盛典的形式,推動最佳劇目、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等13個獎項的推薦遴選。這個活動以“用古代的故事,講述現代的主題”,契合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與現代創新,也將數十年來戲曲界始終堅持的古典作品的創作演出作為創作的重點,成為當前戲曲發展的前沿話題,為戲曲院團優秀的古典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展示平臺。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部還推動實施了“重點傳統(經典)劇目復排計劃”,包括大戲劇目和優秀傳統折子戲,在2023至2025年期間陸續推進復排。這項工作延續了近年來“像音像”工程、“名家傳戲”、歷史劇創作等多項重要舉措,正回應了戲曲界對于古典風格、傳統經典的關切。應該說,民間和官方的雙重立場,在2023年度更加關注到“古典性”在戲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戲曲在新時代實現新轉型的重要著力點。戲曲古典遺產在新時代如果不能獲得品格重塑和藝術推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戲曲也就很難實現傳統延續和傳承發展。
“體系”——體系實際即是生態,是戲曲在理論研究、藝術發展的系統化結構。
從戲曲發展而言,人才體系是戲曲傳承發展的關鍵。人才包括了優秀的戲曲領軍人才和穩定的戲曲院團。近年來,隨著上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大批劇種領軍藝術家逐漸退出舞臺、進入傳承,諸多劇種面臨著中青年人才后繼不足的問題,特別是隨著文化娛樂審美的多元化,有序的戲曲人才隊伍建設成為掣肘戲曲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文化主管部門通過全國戲曲展演、培訓等活動,加大對中青年戲曲人才的遴選、獎掖和培養。例如文化和旅游部推動“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在戲曲生、旦行當領域,授予新時代中國戲曲“領軍人才”稱號,分別在黃河流域戲曲演出季、豫劇藝術節上設立“表演藝術傳承英才”,在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中繼續推動全國地方戲“傳承英才”稱號。這些政府層面的評獎形式,突破了之前評獎活動的限制,加大戲曲青年人才培養的力度。此外,中國劇協持續舉辦的中國戲劇獎之梅花表演獎、曹禺劇本獎,“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等活動,讓優秀戲曲專業人才穩定地得到培養。優秀戲曲人才的脫穎而出,需要依靠政府獎掖、專業評審、社會和市場推廣等多元方式。以2023年度“爆紅”的越劇青年演員陳麗君為例,在其10年的院團生涯里,除了在江浙滬地區的劇場演出外,央視和省市電視節目、綜藝節目、戲曲晚會,以及抖音等新媒體的傳播推廣,都為其培養了更多的越劇受眾。這些多元化的文化空間實際成為戲曲專業人才成長所必須面對的。人才培養固然依靠著戲曲專業訓練和優秀藝術作品,但仍然需要拓寬人才培養和推廣渠道,突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文化藝術邊界,讓戲曲更加有效地通過人才真正成為時代的藝術。同時,中國戲曲學會連續舉辦優秀院團管理經驗專題研討會、全國西部地區優秀戲曲院團管理經驗專題研討會,并且繼續以“年度推薦”的方式,推動山西省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等優秀院團的系列研討。而文化和旅游部也開始推動“文化和旅游部舞臺藝術創作示范基地”的認定和命名工作,將藝術院團的全面建設提上工作日程,深化戲曲振興工程的工作范圍。這些工作一再地提示出:戲曲發展在本質上是生態建設,專業人才和藝術院團是良性生態的核心內容,活態藝術體系需要在藝術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傳承經驗和藝術成果的總結。
從戲曲理論而言,戲曲藝術體系的多個構成領域均被列入國家哲學社科藝術學重大項目,以此推進戲曲藝術多元化的體系建構。從2017年至2023年,戲曲“體系”的理論建構基本囊括了與戲曲相關的多個領域,包括戲曲表演美學體系、戲曲人才培養體系、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戲曲劇種藝術體系、富連成人才培養體系,以及新中國70年中國戲曲史、戲曲班社通史、戲曲服飾、百年戲曲演出史、中國皮影、戲曲音樂、戲曲已失傳及瀕臨失傳劇種等,均以集體攻關的形式,努力實現相對完備的理論總結。特別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承擔的2023年度國家哲學社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現狀評估與建構目標及評價標準研究》,立足于藝術學的學科、學術、話語體系,包括了戲曲學“三大體系”的進一步理論探索。與此同時,教育部進一步落實《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明確地將“戲曲與曲藝”作為藝術學門類下一級學科的學科分支,同時作為專業學位中的獨立類別。學術型碩博士和專業型碩博士的并列,為戲曲在教育傳承與理論研究層面開拓出了更為寬廣的人才體系,也將推動戲曲在理論和實踐領域的更為體系化的發展。
以上所述的“演出、市場、創作、體系”四個關鍵詞,代表了2023年度戲曲工作中頗為重要的四個領域,集中體現了戲曲發展空間的文化訴求,契合著新時代對于傳統藝術的新要求,為戲曲尋求新發展、實現新轉型,提供了頗為有益的參證。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