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文學》牽手董宇輝,四小時成交金額創紀錄談起—— 新時代文學“破圈”的變道與常道
這兩天,《人民文學》雜志聯手知名網絡主播董宇輝為文學“尋親”、4個小時成交金額1785萬的新聞刷屏朋友圈。據報道,該成績創造了單品圖書在東方甄選直播間銷售單場圖書銷量最高紀錄。《人民文學》以文學的名義進行直播帶貨,用現代科技讓原本“居廟堂之高”的傳統刊物“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失為新時代文學發展的“破圈”之道,既令文學界歡欣鼓舞,也值得作家、刊物及讀者共同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新時代文學究竟怎樣“破圈”,才能皆大歡喜、美美與共?
放眼當前文學界,圍繞“跨界”“出圈”“破圈”等話題討論十分頻繁,醉翁之意自然是希望早已“失去轟動效應”甚或被邊緣化的文學,通過“跨界”“破圈”等手段“出圈”,從而恢復昔日榮光,重返大眾視野,再獲讀者青睞。事實上,也確有不少“破圈”之舉取得了良好效果,譬如“2022魯迅文學獎之夜”“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以及“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之夜”“全國兒童文學獎之夜”等活動,從高端大氣的盛典維度,“見證和傳播著中國文學的光榮與夢想”。其次,文學作品影視化或作家綜藝化,譬如梁曉聲的《人世間》、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余華的《河邊的錯誤》、雙雪濤的《刺殺小說家》,以及2024年初成為現象級作品的電視劇《繁花》,均屬近年來文學與影視結合較好的例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日常》,則讓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云、莫言、馬原、麥家等著名作家從幕后走到臺前,以家常方式拉近了作家與讀者的距離。而《文學英雄》《我在島嶼讀書》,以及麥家錄制《王牌對王牌》、劉震云參加《脫口秀大會》等綜藝節目,由于展現了蔣方舟、蔡崇達、余華、蘇童、西川、麥家、劉震云等作家不為人知的生活場景,甫一面世便讓眾多文學愛好者直呼過癮。此外,還有一些作家審時度勢,通過網絡直播新書發布會等方式與讀者在線互動,各自為新時代文學繁榮提供了形式多樣的“破圈”之道。
回顧《人民文學》這場直播活動,之所以火“出圈”,一是得益于著名作家與大刊主編的助陣,第二也是主要原因,離不開知名主播的加持。不過,《人民文學》的成功路徑是其他文學期刊大抵無法復制的,既懂文學又能帶來超級流量的主播更是鳳毛麟角。《人民文學》 “與輝同行”之后,誰將是下一個董宇輝,引領文學直播再創輝煌?新的文學“破圈”之道又在何方?這恐怕才是廣大文學作者和眾多文學期刊未來思考與努力的重心。作為國內創刊75年的老牌文學雜志,《人民文學》沖出書齋、扎進網絡、攜手主播尋找好讀者的創舉,萬眾矚目、成效卓著,無疑值得肯定。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是開辟新路徑、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臺,還是引入新資源、拓展新空間、打造新業態,都屬于文學之外的變道,變道固然是促進文學繁榮不可或缺的推動力,但畢竟只是外力,難免帶有不確定性。尋求變道的同時,文學還應恪守某種常道。常道是文學發展亙古不變的內力,也是文學作品得以永恒傳承的生命力,比變道尤其值得珍視。換言之,新時代文學要想真正地、恒久地擁有更多好讀者,除了千方百計謀劃求新、求變的“破圈”之道,更重要的是堅守文學的常道,因為變道只能獲取短時利益,常道才是久遠之計。何謂常道?就是最基本的規則。在評論家謝有順看來,“文學寫作者應該回歸常道,遵循這一基本規律,融入個人的精神探索、對歷史和命運的思考,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唯有變道與常道相互砥礪,外力和內力共同使勁,新時代文學方可走出一條陽光明媚的康莊大道。
具體說來,新時代文學“破圈”的常道與根本首先在于作家。須知,所謂文學“破圈”,破的是急功近利、粗制濫造之圈,破的是投機取巧、沽名釣譽之圈,破的是不接地氣、閉門造車之圈。這就要求廣大作家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踏實的心態,貼近時代,聆聽民心,推出精品。這次《人民文學》雜志的“破圈”和廣受關注,正是因為《人民文學》心向人民,潛心耕耘,奉獻了大批為人民喜愛的文學精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人民文學》火爆“破圈”,離不開新技術的賦能,但更為根本的還是在于其推出的文學精品持續引發著人們的強烈共鳴。對作家而言,作品是立身之本,“精益求精搞創作”才是常道,其他外在的附麗和變道終究只是過眼煙云。秉持“把心交給讀者”的作家巴金生前亦曾說過,“培養作家的是生活,養活作家的是讀者……他的作品對社會起不了好的作用,讀者就會拋棄他”。廣大作家切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心系讀者,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才能創作出與時代共振、與人民同頻、與讀者連心的優秀作品。如果說作家是文學“破圈”的原生力,那么刊物和讀者就是文學“破圈”的再生力。三者相輔相成、彼此成全。文學刊物要“把握創作趨勢、了解讀者趣味、推出精品佳作,引導閱讀風尚”,讓作家和讀者的生命得以被照亮、被延續;廣大讀者也要主動尋找優秀的作家和刊物,讓作家與刊物的優秀得以被看見、被傳揚,最終常中思變、變中守常,攜手締造一個百花爭秀、千帆競發的新時代文學共同體,全面促進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