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2012-2022年百部中國網絡文學: 展現新時代網絡文學的發展成就
2023年,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等機構為總結和闡明新時代十年(2012-2022年)網絡文學發展的成就和趨勢,推出了“新時代十年百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榜單”。榜單整體上呈現出敏銳把握時代脈動、不斷拓展創新題材邊界、堅持人民立場、兼顧情節邏輯和美學形象綜合表現力、不斷優化產業路徑進行迭代升級等特點。本期選發4位專家學者的評語。
——編 者
網絡文學的守正與創新
陳定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新時代以來,在國家對網絡文學加以推廣扶持、網絡文學行業制度陸續完善、網文批評體系逐步科學化、網絡小說IP化路徑不斷拓寬的背景下,各網文平臺涌現出大量在題材類型上有所創新、敘事手法上頗具匠心、形象塑造上更為豐富可信、價值取向上積極上進的成熟之作和突破之作。
題材方面,部分成熟的類型化作品在類型內部獲得立足點和生長點,即依靠自身敘事的流暢性、情節的合理性、角色弧光的完整性等,營造出一個獨異于現實世界但自成體系、頗具規模的美學世界。人物塑造上,除了傳統的帝王將相、英雄形象、戀愛男女等,還出現了不少新角色新形象,豐富了網絡文學的美學形象系列。
對于敘事手法和寫作風格,過去十余年的網文令人驚喜地出現了一些在保留爽感的基礎上,有意進行敘事實驗的作品。例如丁墨的《烏云遇皎月》講述了雙雙失憶的男女主角在跨時空之旅中追查案件、尋回記憶的雙向救贖故事,其采用的雙視角第一人稱手法既為劇情的懸疑氣氛增色不少,又從形式層面強化了兩位主角之間無形的羈絆感。
就文本的思想性和價值取向而言,部分作品已經超越了以套式化情節一味刺激讀者爽感的思路,轉為以更真切誠懇、復雜深刻的情感表達,喚起讀者的共鳴感,傳達更健康的價值觀。
現實題材創作的收獲與挑戰
黃發有
(山東省作協主席、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
在2010年之前,幻想題材和歷史題材在網絡小說創作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現實題材創作在數量和質量上均處于弱勢。新時代十年來,現實題材創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為網絡文學注入新的活力,推動網絡文學突破發展瓶頸,使得網絡文學的視野和格局更加開闊。
首先,從文學生態角度看,現實題材創作的豐富,使得網絡文學具有了價值與審美的多樣性。其次,網絡文學敏銳把握時代的最新脈動,不斷拓展題材邊界,引入新的敘事技巧,為現實題材創作注入更為鮮活的時代內涵,推動了現實題材創作的多樣化。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網絡文學以獨特的筆法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要成就,集中表現在工業、科技等領域,建構起“工業流”“技術流”“機械流”的敘事模式。第三,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有很強的互動性。成功的現實題材創作往往能使讀者在閱讀中產生身臨其境的代入感。主人公劈波斬浪的歷程,一方面濃縮了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通過不懈奮斗改變命運的人生,另一方面也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相呼應,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
但在承認現實題材創作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也不應回避其創作現狀存在的譬如主題先行、行文拖沓、語言粗糙等不足。
網文的十年融合流變
莊 庸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委員)
新時代十年,“網絡文學新主流化”成為網絡文學發展的第一議題,“優秀網絡文學評論評價體系建構”成為理論與實踐互動的優先項課題,“重點主題網文”和“新主流網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提問與求解的關鍵命題。與此同時,網絡文學自主發展機制則支配了新時代十年網絡文學IP化、次元化和跨界化(如網文影游互動)等一系列重要現象和潮流。
新時代十年加速了類型融合、文體跨界和流派創新的趨勢。這不但促進了網絡文學內部不同類型、文體和流派的基因重組,甚至推動了網絡文學與外部文藝形態、產業業態和文化生態系統的跨界重塑,從而形成了新時代十年大多數網絡文學作品,都不能單一地對外界定為“玄幻”或“現實”等類型。
這其實為我們觀察與研究網絡文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命題——對新時代十年具有貢獻力的網文作家作品,不再進行類型梳理或流派研究,或局囿于現實類和幻想類、男頻與女頻、管理體制與發展機制等二元思維模式,而是進行雙方或多元互動的“主題研究”。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動向
夏 烈
(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教授)
新時代十年既是網絡文學不斷主流化、精品化的十年,也是其全面邁入和不斷擴大自身IP化、國際化的十年。換言之,如果說前兩者是基于網絡文學在國內文化和文化市場中的實際地位、文學自覺和責任擔當,那么后兩者則是基于其賡續生命力、發展權,以及網絡文學作為新媒體、新經濟、新文化的內在屬性所拓進的發展場域。而這種新時代網絡文學的“四化”態勢,現在以及面向未來看,都是網絡文學乃至網絡文藝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新興門類的顯著標志。
從“十年百部”的最終榜單來看,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約占20%,其中不乏《大江東去》(改編為《大江大河》)《慶余年》《雪中悍刀行》《長夜難明》(改編為《沉默的真相》)等各類型爆款劇,如果加上動漫改編,這一IP轉化的比例則提高到約50%。另外從上榜作品的國際傳播表現來看,借助網絡文學翻譯網站平臺和影視視聽渠道“雙管”出海的作品覆蓋了北美、歐洲、東南亞甚至中東、非洲等市場與受眾群中,其中包括《羋月傳》《天道圖書館》《詭秘之主》《盜墓筆記》《斗破蒼穹》等經典男女頻作品。隨著這種創作和文化產業的水到渠成,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在當下和未來都是一種國際性、通行化,或者說具有“共同體”特征的文化傳播規律。網絡文學及其IP改編產業鏈,已經自覺地掌握了這一世界“密碼”,構建著屬于中國文化和中國產品的“中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