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緩之:“君子學以致其道”——獻給我的父親
    來源:《傳記文學》 | 緩之  2024年01月17日08:58

    那天,我和父親乘坐綠色鐵皮列車去遠方。車上的人不多,他們坐在直立高背的座位上,有的懶散打盹,有的憑窗遠望,有的埋頭讀書,有的交頭接耳,很少有人走動。途經各站,有的人上來,有的人下去,彼此素不相識,擦肩而過。就這樣,“哐當哐當”,一站一站地經過,漫無目的地前行,也不知走了多長時間。

    在一個不起眼的小站,車窗外飄著大雪。父親說他要下去活動活動筋骨,讓我在車上等著。車快開了,父親還沒有上來。我趕緊沖到車門口去喊父親,發現他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越走越遠,無論我怎樣呼喊,他都沒有回應。這時,火車“哐、哐、哐”,慢慢啟動了。我跑回座位,打開車窗,拼命喊著父親,只見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最后竟消失在路口轉彎的地方。很快,大雪覆蓋了一切,白茫茫的一片,連腳印都沒有留下來。他是在用背影默默地告訴我:不必追了,他要獨自遠行……

    我絕望極了,大哭起來,一抹眼淚,才意識到,又是一場夢。枕頭上早已浸濕一片。父親離世后,我常常做這樣的夢。夜半醒來,再也睡不著,總是想起父親,想起父母時常念叨的有關他們的往事。

    父親出生于貧困家庭,曾祖、祖父都不識字,卻重視孩子的教育。我的曾祖劉清堂(1875—1948)在19世紀末從山東壽光卓埠屯逃荒到吉林開通(后改為通榆縣)許家屯,給地主當長工。我的祖父劉德文(1904—1988)也因為沒有文化而辛苦勞作一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土改分了地和牲口,祖父自己種地,養家糊口。后來,他又參加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生活才算有了著落。祖父的經歷,讓他樸素地意識到,讀書可能是改變貧窮命運的重要途徑。

    父親出生于1935年9月22日(農歷八月二十五)。到了讀書的年紀,卻沒錢上學,他就躲在教室外的墻根下偷聽老師講課。過去,很多貧困家庭中好學的孩子,或許都有這樣的經歷。直到10歲那年,祖父靠賣柴火、種糧食,供他在太平川屯小學插班讀書。村里的小學,就一個老師、一個教室。這個老師要教四個年級,輪流講課。學生在村小學讀到四年級,就得結業。家庭條件允許的,還可以到縣城學校繼續讀五六年級,當時稱之為“高小”。父親家里困難,根本沒有條件繼續深造。老師看他讀書很好,讓他買了五年級的課本,教他語文、算術。本村還有一位退休老師在家種地,祖父懇求他教我父親歷史、地理等。那位退休老師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給我父親補課。父親先自學,然后請兩位老師講解。就這樣,他又堅持了半年多的時間。父親說,這半年的學習對他來講受益無窮。這種自學的習慣,他一直保持終身。

    秋收后,祖父在縣城找到一位遠房親戚,讓父親寄宿到他家,在開通縣第二完全小學插班讀書,直到六年級畢業。祖父定期給人家送糧送草,權作酬謝。父親幫助打掃院子、挖野菜、喂豬。晚上,他怕浪費人家的燈油,不敢看書,就躺在床上,像過電影一樣,一幕幕地回想老師講課的內容,牢牢地記在心里。他很爭氣,看似不很用功,學習成績卻很好,從小學五年級下學期到六年級畢業,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名。

    在父親的記憶中,剛到縣城讀書那會兒,遠房親戚家有兩個女兒,姐姐兩三歲,妹妹好像剛剛出生。70多年過去了,他一直念念不忘那家親戚的照拂之恩。工作以后,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去看望人家。2020年夏天,父親聽說那家小妹一家搬到北京順義來住,便輾轉打聽到地址,讓我開車送他去看望。事先,他準備了很多禮物,還帶上3000元錢,要請他們一家吃頓上等好餐。路上,我和父親開玩笑,問:“你印象中的這個小妹漂亮嗎?”

    父親不無感慨地回應說:“我讀書時,她才出生不久,哪里會有印象?不過,他們一家人對我還是很照顧的。我在東北工作時,看望過她的姐姐。這個小妹,離開他們家以后就再也沒有見過。”

    進了家門才知道,當年的小妹,而今業已年過古稀,腿腳不便。她的老伴也退休在家。老兩口獨立生活,日子好像有些緊巴。因為小妹出門不易,他們三人就在家里吃了方便面。臨走,父親將3000元錢留給了他們。

    回來的路上,85歲的父親沉默了許久。

    父親書寫的《我的簡歷(概述)》

    高小畢業后,祖父想讓父親早點工作,或者回家務農。父親有自己的志向,不甘心就這樣結束學業,沉寂下去。正巧解放軍部隊要在當地招收護士,到衛校學習三個月,然后上前線(朝鮮)。知道這個信息,父親沒有和家里商量,立即前往兵站報名。但部隊有要求,報名必須征得家里同意。當天下午,父親回家征求意見。結果,兩位老人都不同意。

    不久,父親又聽說,黑龍江省教育廳要在洮南中學增設一個簡師班,為農村培養小學教師,一年半畢業。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等一切費用,都由國家供給。父親極為興奮,馬上報名,并參加了考試。洮南等五縣高小畢業生有200多人報考,錄取40人,父親考取了第一名。1951年年初開學,父親當上了班長。那年,父親不到16歲。

    在班上,有一位和父親來自同一縣城的女學生,家境比較富裕,很有藝術天分,會彈琴,愛唱歌,人又漂亮。她發現,這位同鄉同學連個書包都沒有,就用土布包裹著書本來上課。平時看不到他怎樣用功,每次考試,各科都是第一名。總之,當年那個窮小子,家境貧寒,相貌平平,但是人有志氣,非常聰明。這是父親留給她的最深刻的印象。1952年8月,他們從簡師班畢業,父親分配到白城九區平安鎮,那位女同學分配到十三區野馬鎮,用父親的話說,他們“當上了光榮的人民教師”。半年以后,那位女同學也調到平安鎮,和父親走到了一起。她就是我的母親。

    這點學歷,好學的父親當然不能滿足。工作以后,他起早貪黑鉆研業務、補習功課,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自己的文化程度由簡易師范提高到高中水平。同時,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像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弗·梅林的《馬克思傳》等,都是他讀得爛熟的名著,并反復抄寫其中的名言佳句。

    父親摘抄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句

    在小學當老師,也不是父親的目標。他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讀大學。為此,他借到一套內蒙古師范大學的教材,開始了自學的歷程。以后,只要有機會,他就積極爭取進修深造,不斷地充實自己。至今,他還保存著很多學習證書,包括1981年農業部干部培訓班北京農業大學班第三期結業證書、1984年農牧漁業部農村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頒發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二年制畢業證書,而他最看重的還是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讀書的一段經歷。

    1982年,父親在擔任農業部公社局干部期間,積極倡議推動干部培訓工作,與中國人民大學農經系共同舉辦農經干部專修班,父親擔任學習班長。1984年,在他即將50歲的時候,終于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大專文憑,實現了向往已久的大學夢。他的畢業論文《加速發展農村商品生產,讓更多的農民盡快富裕起來》,收錄在《農業經濟論叢》(農業出版社1985年版)中。

    父親從小愛讀書,也會讀書,持之以恒,不敢懈怠。這就為他后來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他從一個偏遠鄉村的小學老師,到團縣委、白城團地委,再到北京參加共青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并作為優秀代表,留在北京工作,先后擔任《中學生》雜志編委、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后來又到農業部工作,退休前任中紀委駐農業部紀檢干部。父親一路走來,勤奮好學,埋頭苦干,最終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我們全家的命運。

    父親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地影響到他的兒孫輩。無論條件多么艱苦,讀書始終是我們必須堅守的第一要義。我們讀大學、讀研究生、出國深造,都與父親的信任、鼓勵和支持密不可分。我的這些苦讀經歷,《“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斂翮遙來歸”——報考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往事》等文中有所記述。不僅如此,我大學畢業后到清華大學任教,父親還要到課堂上聽我講課,和我探討改進的方法。我每有新著出版,總在第一時間送給父親,他也一定會在第一時間翻閱,還在書上劃重點、作評論。我送他一本《南開歲月》,收錄了老同學的回憶文章。凡有涉及我的文字,父親都摘錄出來。這都是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才知道的。1996年,我的第一本學術論文集《結網漫錄》即將出版。而我正出國訪學,不在國內,父親就幫我校對了五遍。當時寫的后記,我并沒有提及父親的付出。這里,我要寫下那份不盡的感念之情。

    我擔任行政領導職務以后,我們父子之間有了更多的話題。每次看望父親,我們父子就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拉家常、談工作;有時也會涉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父親依然氣定神閑,總是說:“會好的,會好的。”父親對政治、對形勢、對人情,都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他相信國家一定可以處理好這些復雜問題。他也總能給我提供一些很好的建議,化解我的焦慮。母親在一旁插不上嘴,不無調侃地說:“一對黨委書記,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主題教育活動中,諸事繁雜,我不僅要組織文學所的各種學習活動,還要撰寫政治理論文章。每到這時,父親總能給予看似平和卻很有力量的支持。譬如,父親給我寫的書面意見,就很有針對性:

    躍進:你寫的四篇學習體會,我看后,總的認為,是相當不錯。符合這次學習教育活動精神,其突出特點,能緊緊抓住聯系部門和個人的實際,找出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你寫的東西,可以看出,你是下了工夫的,這次去延安的學習,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幾點建議,供參考。

    (1)聯系實際談問題,主要談本所和個人。涉及外部門的,要回避,比如文中說:“院、所圖書館都很亂”,把“院”字刪去為好。

    (2)四篇文章所談的實際問題中,突出抓重點,把主要問題談深一點。

    (3)邊查邊改。凡是能馬上改的,就要立即改。比如老干部報銷藥費問題,每周改為“兩次”,以及會計人員的服務態(度)。黨委書記外出活動過多問題……等等。

    你的老爸

    2013年9月16(日)

    父親2013年9月16日寫給本文作者的書面意見

    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我看到很多工作筆記和讀書筆記。工作筆記大都記錄在本子上,量很大,我還沒有時間整理。讀書筆記多是他退休以后所作,不擇筆紙,信手而寫,有很多就抄寫在臺歷背面,多為中共黨史和政治類的摘編,如《鄧小平論黨史》《三代核心的貢獻》《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中國現代三大偉人——個性與時代轉換〉一書的簡介》《毛主席晚年歲月》《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以及中共黨史大綱、歷次主題學習教育活動中的文件精神要點,如《關于黨的領導、黨的核心、從嚴治黨的論述索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等,條理清晰,論點鮮明。其中一篇《關于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的問題》,密密麻麻地寫了32頁,還附加了7頁紙的個案分析。

    父親書寫的工作筆記:

    《關于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的問題》

    農業部離退休干部局為父親撰寫了一份近2000字的生平介紹,評價很高。在談到紀檢工作時,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從事紀檢監察工作期間,劉福恩同志堅決貫徹中央紀委和農業部黨組的部署和要求,牽頭組織農業部反腐敗斗爭職能部門聯席會議,下鄉蹲點調查重要案件,為農業部反腐敗斗爭“三項任務”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果做出了積極貢獻,受到部黨組的表揚。

    就我個人觀察,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父親還有一些雜錄,譬如《中國歷史復習》提綱、歷代詩詞名篇佳作等,都是隨手抄錄,竟有厚厚的一摞。真可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父親的一生,非常平凡,沒有特別突出的功績。但是,他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得那么好,讓我們深深地感觸到了他的不平凡。

    在我的幼年記憶中,父親總是工作,很少照顧我們。我有個哥哥,兩歲時患重病,高燒不止,直到離開人世,父親也沒有趕回來。這件事,令母親傷心,一直埋怨父親。母親說,我小時候和父親很生,父親回來,我也不叫他爸爸。

    在白城時,我每天晚上坐在門檻上,餓著肚子,等母親回來。夏天被蚊子包圍著,冬天被冷風侵襲著。我雖然只有四五歲,等待的記憶卻很清晰。白城的馬路多是方塊石頭排列鋪就的,中間縫隙寬,很容易絆人。一天晚上,天剛擦黑,我遠遠看到母親下班回來,激動地迎上去,結果摔了個大馬趴。我的額頭正中,至今還留下疤痕。

    1964年年底,父親回東北把我們全家接到北京,暫時住在團中央招待所。母親說,那天正好是我6歲的生日,一家人興奮異常。不久,我們又搬進東城區后圓恩寺胡同的團中央宿舍。父親照例忙,母親帶著妹妹上班,把我一人鎖在家里。我常常從窗戶跳出來,跑到北兵馬司的汽車站等母親下班。月色中,我坐在馬路沿上,無所事事,數著天上的星星。那樣的情境至今難忘。

    上小學以后,沒有地方吃飯,我脖子上掛個月票,往返十幾里路到母親單位吃飯。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小學四年級。雖然孤單,卻也快樂。因為有月票,我可以乘坐公交車到處亂跑,北京城跑了個遍。我常私下想,父親都在忙什么呢?哪有那么多工作啊?

    1969年4月,團中央整體下放,全體工作人員到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湖農場“五七”干校。由于事發突然,大家措手不及。一些老弱病殘的家屬,還得暫時留在北京。我們家,母親獨自到河南,我和妹妹留在北京。父親作為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留守干部照看家屬。那是我們和父親接觸比較多的一段時間。可以想象,父親肩上的擔子很重。整個大樓有那么多家屬,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他都要負責,哪有時間照看我們兄妹呢?我年紀雖小,已經承擔起家長的責任,做飯、照顧妹妹、收拾房間,還代表父親參加妹妹班上的家長會。其實,家徒四壁,房間沒有什么可收拾的。一日三餐卻必不可少。妹妹7歲,我不到11歲,哪里會做飯,只是隨便應付,不餓著就行。遠在河南的母親看到我們兄妹瘦骨嶙峋的合影,心疼得直哭。

    那段日子,隔三差五就進行防空演習,氣氛非常緊張。警報拉響,全家老小,人人都披著白色床單,迅速跑到地下室,據說身披白床單可以防核輻射。到了地下室,要迅速趴在墻根,萬一炸倒大樓,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砸傷。趴墻根也有講究,雙肘要支撐起來,胸部不能貼地,手指要捂住耳朵,避免被震傷震聾。一天夜里,警報拉響,父親拿著大喇叭在樓下呼喊大家趕緊鉆進地下室,然后挨家挨戶核查。等他到地下室清點人數時,發現我和妹妹沒在。他趕緊跑回五樓家中,發現我們還在睡夢中。

    1971年,為增加出版圖書種類,周恩來總理指示各出版社整理部分圖書投放到書店。那年春夏之交,父親從干校被抽調回到北京查書。中國青年出版社還成立了臨時籌備小組,父親是小組成員。當時,母親帶著妹妹還在干校。我們父子倆在北京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日子。父親好像更忙了,基本不著家。對我而言,那段時間很快樂,每天僅上半天課,還經常要學工、學農、學軍。印象最深的是那年中秋節,父親買了兩個梨、兩塊月餅,爺倆就算過節了。

    還有一段關于蘇醒阿姨的記憶。她大我父親十多歲,是一位老革命。我們兩家住在同一單元,幾乎天天見面,我一直叫她蘇醒阿姨。蘇醒阿姨好像也是那個時候回到北京參與“圖書清理”工作。一次,她得了急性闌尾炎,病情非常嚴重。她的丈夫是軍隊干部,在外地工作。大兒子唐文一在外地當兵,小兒子唐文方找到我父親幫助。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租車,情急之下,父親找來一個運垃圾的小推車,大致清理了一下,鋪上被褥,把她送到朝陽醫院搶救,這才脫離了生命危險。從此,我們兩家來往就更加密切了。我剛從干校回來時,常常饑一頓飽一頓,飲食沒有規律。蘇醒阿姨常常給我送一些吃的,至今感念不已。后來,唐文一在現代文學館供職,我們也算是同行,多有交往。他的夫人張蕾在學苑出版社當編輯。我的第一本論文集就是由她擔任責任編輯的。唐文方恢復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學從事國際關系研究,80年代出國,任教于匹茲堡大學。1996年我到美國訪問,還到他家做客,春節到他家吃餃子。

    1978年春天,我剛到南開大學讀書時,立志報考研究生,就找到蘇醒阿姨尋求幫助。那時她已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科研處工作,給我找到一份文學研究所的試題。后來知道,這是當年文學所從社會上招聘科研人員的試題。1991年夏秋之交,我博士畢業留所工作。蘇醒阿姨已經離休,家已搬到干休所。在文學所,我還經常聽科研處的同事提到她。后來,我擔任副所長,陪同主要領導看望離退休老同志。蘇醒阿姨開門時,我喊了一聲:“蘇醒阿姨,您好。”所領導一愣,很奇怪我們怎么會認識。他一直認為我是從東北考過來的。其實,我和蘇醒阿姨早就認識,而且非常熟悉。《論語》說:“德不孤,必有鄰。”父輩在忙碌中積累的福緣,澤被至今。

    我和父親的親密接觸,應當說是他退休以后的事。我經常要陪他看病,替他取藥。聊天時,他偶爾也會提及幼年艱苦生活對他的影響。應我的要求,父親寫下一些重要的經歷、感受,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的少年時代,難以忘記的事:

    一是,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我知道了八路軍是毛主席領導的。

    二是,一九四七年的農村“土改”。當時的“土改”工作隊把我(們)幾個小孩組織起來學唱歌,晚上開會時,進行了演唱。自己知道了“土改”是共產黨領導的,讓貧苦農民翻身解放,我家分了土地和牲口。

    以上兩件事,在我的心里開始知道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

    從父親的一生經歷看,這種感激,是刻在他骨子眼里,融化到血脈中的。無論形勢發生怎樣的變化,父親對黨、對毛主席的感情從來沒有過任何變化,哪怕一絲都沒有。一直到他重病住院,他從來沒有放松自己的學習。他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在2021年還榮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父親重病期間,很想和我多說說話。由于病痛的折磨,他已經很難表達出來了,很痛苦。從個別的詞句中,我捕獲到他兩樁最放不下的心事:一是對母親,二是醫療卡。父親臨終前惦記母親自不必說,醫療卡怎么會放心不下呢?我原以為他怕花錢,因為有些藥需自費。這次住院與以往不同,從急診重癥監護室轉到急診病房,他的醫療卡沒有押在住院處,而是放在護士臺,需要什么藥,開方子叫護工去取。父親擔心別人利用他的醫療卡取藥。在最初半迷糊狀態下,他曾對我說:醫院開了很多藥,到家里要求母親簽字,可以給9000元的回扣。母親堅決不干,醫院代表就威脅母親……我勸慰說:“絕無此事,我天天到醫院,知道用什么藥。每一筆消費都有記錄,都可以核實。如果有假,隨時舉報。”我很奇怪,父親怎么會有這樣的幻覺呢?

    后來,我整理父親的微信記錄,2023年9月17日下午6點多,父親和一位微信名為“天天快樂”的雇工有過一段對話。雇工微信:“想求叔叔點事,腰上起的皰疹,好多了,叔叔的醫療卡能開點藥嗎?”父親微信回答:“徐師傅,我使用的醫療卡有嚴格要求,不能給任何外人開藥,包括家人。我是紀檢監察部門的領導人,更要遵守紀律。對不起!不能為你開藥。”原來,今年夏天,他認識了一位可以協助他去醫院看病取藥的雇工,陪同一次付30元。后來,這位雇工請求父親開藥,父親斷然拒絕。由此,他很擔心醫院護工用他的卡亂開藥,給國家帶來損失。

    很多事,“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宋代韓琦《九日水閣》詩說:“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父親1953年4月入黨,到他生命的最后時刻,已有70年的黨齡。他一生堅守為黨奮斗的政治信仰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操守,不僅保持了“晚節香”,更做到了子夏所說的“君子學以致其道”。

    父親在團中央系統工作多年,熱心青年工作。到農業部工作后,他常年下基層做調研,與群眾打成一片,在群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父親好客,老家來人,或者朋友來訪,他總是熱情接待,用母親的話說,就像見到親爹一樣。那個年代,普通人家的生活都很困難。而父親熱情待客,很少叫人為難。可是,這卻為難了母親。每到月末,母親囊中羞澀,有時連月票都買不起。

    我家以前有個鄰居,女方是小學教師,男方是國家干部。我很少看他在單位加班,總是按點下班回來,進屋就扎上圍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他還心靈手巧,會做家具,還有各種小玩意兒。按照現在的標準,那位鄰居肯定算作三好男人。母親常在父親面前說,你看人家,多會生活,你也不知一天忙個什么。每到這時,父親從不吭聲,也不解釋,該干嘛干嘛。其實,母親說的也不全是真話。她常私下對我和妹妹說:“男人要有志向,要奮斗,不能老婆孩子熱炕頭,那樣沒有出息。沒有你父親的奮斗,我們一家哪有可能到北京生活呢?”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十多年不漲工資,父母的工資合起來只有118元。父親上下班都是步行。母親想給父親買輛自行車,可是,一輛飛鴿牌自行車要120元。兩個人的工資,合起來都不夠。有錢還不行,買自行車還要有票,就像現在北京購買小轎車要有購車指標一樣。母親和同事商量,每人每月出10元錢,湊起來先給有票的人買車。一年下來,大家就人手一輛了。那輛自行車,是我們家的一寶。怕丟了,每天回來,父親都要把車扛到五樓家中。我周日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擦車、打蠟。

    父親退休以后,知道我工作繁忙,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不會打擾我。直到他這次摔倒住院的頭一天,他還自己外出購物。可以說,終其一生,他沒有給子女帶來任何負擔,只有付出。

    他覺得自己對我母親有虧欠,晚年主動承擔起更多的家務工作。他負責外出買菜,母親在家做飯,老兩口相濡以沫,相互扶持,一直沒有請保姆。他還陪著母親到國內外各地旅游,享受桑榆晚景的快樂。

    多年來,母親一直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常常情緒失控。大概是1968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母親離家出走,我和父親到處找她。直到天快亮的時候,她自己回來了……

    小時候,我總是挨打,不得其解。事后,母親也很后悔,又想著法兒哄我,怕我受委屈生病。晚年,母親經常說我可憐,生活那么苦,還經常挨打。我慢慢了解了母親的病情,知道那是一種病態。母親也常常會為一些小事沖父親發火,誰要接話,火氣更大。父親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躲出去,盡量不發生正面沖突。我常常想,母親總是認為這個世界虧欠了她,讓她沒有能得到想要的幸福,于是她把所有的責怪都推到她最親近的那個人身上。我和父親就成了母親的撒氣筒。

    進入老年,母親又多了一個毛病,患上老年癡呆癥。這種病,初期的典型癥狀是被盜妄想癥。最近十年,每到春節前后,她總要犯病,這讓我們父子異常苦惱。母親又拒不承認自己有病。父親把藥端到跟前,她瞪著眼睛說:“你們要害死我啊?”抗拒服用。每到這時,父親總是默默地走開。我總覺得父親太軟弱,被母親欺負,沒有一點反抗精神。父親總是這樣勸我說:“你媽因為孩子的夭折,神經受到刺激,我們要理解她。”理解不難,隱忍不易。這么多年,無論母親怎樣發火,父親都忍著,實在扛不住了,就把我叫過去,作為中間人,可以緩解一些沖突。面對病態的母親,父親已經放棄了治愈的希望。他說,與其傷心無奈,不如從容面對。

    我在父親床頭柜的抽屜里發現兩份材料,一份是《劉福恩主要疾病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另外一份是《王靜珍主要疾病病情、變化及用藥情況》,記錄了老兩口所患各種疾病以及這些疾病的起因、治療用藥情況等。關于母親的病,第一條就是“抑郁癥”。父親寫道:“從1957年因第一個男孩病逝受到刺激,加上生活困難,壓力大,而引起情緒不穩定。到北京后時常犯病,并有加重趨勢。”這兩份材料,父親從來沒有和我提及過。我猜想,父親擔心自己病倒之后,我母親說不清自己有什么病,吃什么藥,所以記錄下來,以備我查詢。他對母親的感情,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床頭柜里還堆積了很多雜抄的材料。其中,兩頁臺歷背面抄寫的兩首詩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首作于2004年5月5日,題作《回首與展望——為金婚紀念作》:

    風風雨雨50年,坎坷之路似云煙。苦斗奮爭結谷秀,子龍女鳳展眼前。

    跨越古稀奔高壽,珍惜晚年每一天。歡歡喜喜度夕陽,健康快樂視人間。

    二〇〇四年五月五日于首都華騰園

    自注:“1954年5月5日結婚。”

    第二首作于2014年5月5日,題作《珍惜夕陽每一天——為“鉆石婚”而寫》:

    “金婚”轉瞬又十年,鉆石姻緣展眼前,同舟共濟六十載,齊家治國作奉獻;

    兒女雙全人間美,子孫成才盡開顏,白頭偕老享天倫,珍惜夕陽每一天。

    2014年5月5日

    父親題作的《回首與展望——為金婚紀念作》和《珍惜夕陽每一天——為“鉆石婚”而寫》

    父親可能覺得這些打油詩文學水準不高,就沒有給我這個文學教授看。而今,我捧讀手澤,五味雜陳。這兩首詩,真實地記錄了父母在長達近70年共同生活中的感悟,還有那種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只有我知道,父親為此付出了多少委屈和艱辛,詩中又隱含著多少關愛和期待。

    母親70歲那年,父親給她寫了一首詩:“古稀之年不算老,奮爭九十為新高。二十年后再回首,品味夕陽無限好。”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父親默默地陪伴著病痛的母親。很可惜,他沒有達到90歲的預期,自己就先倒下了。

    父親題寫的《夕陽無限好——為老伴七十誕辰而作》

    2023年12月9日夜,父親彌留之際,我和兒子、外甥陪伴在病榻旁。我大聲對父親說:“爸,你放心吧,我一定會照顧好母親!”他已經沒力氣睜開眼睛,而淚珠卻從眼角滲出。我知道,他聽懂了。翌日凌晨四點,他放心地走了。

    父親走后,母親不敢翻動父親的任何東西,更不敢閱讀父親留下的文字。她說,心很痛,就像被針扎了一樣。

    2023年的冬天異常寒冷,父親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就棄我而去了,把悲傷留給了我們。

    《詩經·小雅·蓼莪》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過去,我讀這首詩,只有一種泛泛的感悟。畢竟,父親在,我有天。在父母的關愛下,我雖已走過65年的人生,可依然覺得自己還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在這個多雪的冬天,父親突然消失在茫茫的大雪中。那一刻,我的天塌了。我知道,再也沒有人替我擋風遮雪。我茫然佇立,凝望著父親遠行的方向,默默地對自己說:我要自己擎起這片天了,我要讓父親放心,和家人相伴,給彼此鼓勵,在人生的旅途上,用心、用情去感受生命的燦爛和人間的溫暖。

    作于2023年12月20日,父親去世十天之后。

    久久国产精品偷99| 99在线热播精品免费99热|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99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白嫩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搜索|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成人区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不卡| 538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免费久久精品国产片香蕉|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87 |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国产系列高清精品第一页|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看99|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毒不卡|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京东|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无圣光一区| 国产精品另类激情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