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第六期)
編者的話
第六期“文學理論評論新著列錦”來了。本期從2023下半年的眾多理論評論作品中選出21部。
領銜本期的是南京大學教授張光芒率領團隊編寫的《中國新時期文學期刊目錄匯編》,這套大書的編纂細謹豐富,為1976—1989年間的文學創作繪制出總目,查詢這十余年間文學發表情況,可盡從《匯編》入手。同時,《匯編》也匯總了新時期初期創刊(或復刊)期刊的發刊詞(或復刊詞)、封面等信息,為新時期文學的整體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
嘉應學院教授曾令存“十年磨一劍”,完成《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回應總結了當代文學史觀與文學史之間的復雜關聯,由此著出發,也為文學史的寫作方案與編輯意圖等話題引發了更多的言說空間;學者賀照田、何浩主編的《新解讀》與賀桂梅著《重述中國》都從中國社會發展的洪流中,以思想評論與歷史研究的方式對文化場域進行描述、分析和闡釋,二者在研究時段與立場選擇上表現出不同的面向;可形成對讀的還有邵燕君、李強主編的《中國網絡文學編年簡史》,王賀著《數字人文與中國現代文學》,斯炎偉著《中國當代文學會議研究》,三書以各自專有的視角為當代文學外部研究開掘了新地;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清華的《海子六講》是過去一年內詩歌研究領域的佳作,從幾個最重要的方面勾勒出海子研究的整體性輪廓,也為初識門庭的讀者指出了海子閱讀的路徑;本期還選有李德南《歷史意識與小說解釋學》等青年批評家作品集幾種,幾人的文字面貌迥異,但都屬于“獨具風格的文學批評”。
2023年也是魯迅研究出版的“大年”,各種新著、譯著、傳記、論文集蔚為大觀。反復考慮后,張旭東《雜文的自覺》、邱煥星《“中期魯迅”研究》、李國華《生產者的詩學》入選本期列錦,三本新著均從不同的方向代表了魯迅研究的最新深度。
余言不贅,盡在書目中。
——欄目主持人:陳澤宇
《中國新時期文學期刊目錄匯編》
張光芒 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
張光芒主編的《中國新時期文學期刊目錄匯編》收錄從1976年至1989年共計112種文學期刊目錄。《匯編》全五卷,共有1250余萬字,近5000頁。《匯編》對所收文學期刊按照刊名、封面照片、刊物簡介、發刊詞和目錄五方面加以編排,同時對各文學期刊改刊、改名現象進行了考證。《匯編》以刊物音序和所在區域兩種排列方式編纂目錄兩套,在呈現期刊與作品的同時展示新時期文學的地方性與復雜性。這套大書意義非凡,是國內外首部中國新時期文學期刊目錄索引工具書,也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新時期十余年文學期刊分布、流變及發表文學作品全貌的資料匯編。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
曾令存 著,北京出版社2023年11月
“沒有什么文學史,只有人們的寫作史。”曾令存十余年前立下書寫文學史編寫史的宏偉計劃,終于在近年收獲碩果。《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以文學史書寫實踐為綱劃分四個主要研究時段,提出史料整理研究或可成為近十年來文學史編寫的新狀態,并簡要介紹了有代表性的海外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編纂策略。《編寫史》通過對過去七十余年文學史編寫理論與實踐的主要話語類型進行分析,探討文學史觀的演進與時代關聯等諸問題。在作者看來,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編寫過程,也是中國當代文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確立過程,不斷建構的當代文學史以“隱形書寫”的方式重構意識形態的性質和功能。
《新解讀 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學 思想 歷史》
賀照田 何浩 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7月
《新解讀 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學 思想 歷史》是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20世紀中國文學經典新解讀從書”之一種。該叢書旨在重新回到產生20世紀中國文學經典的歷史現場,進入文學與歷史之間,通過對歷史結構性動力的追索,闡釋歷史、“發明文學”;從思想和人文的角度切入20世紀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經驗,進而以這一歷史洪流為基本背景,闡釋20世紀中國文學及其經典的特質、內生邏輯和藝術魅力。《新解讀》收錄的十余篇文章重在以文學文本檢視20世紀中國的社會發展史,反對曾經《再解讀》階段里研究的理論先行傾向,在社會的縱深脈絡中完成現實關懷與歷史考辨,并在與歷史的“纏斗”中抵達歷史的深層結構。
《中國網絡文學編年簡史》
邵燕君 李強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
《中國網絡文學編年簡史》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中國網絡文學大事年表(1996—2020)”,擇要記述中國網絡文學發展進程中的大事要事,以六條線索貫穿:媒介變革、網站興衰、生產機制發展、網絡文學與“主流文學”的關系、中國網絡文學與世界網絡文藝的關系、類型文的流變和重要作家作品。下編別出心裁地記載“重要網絡文學網站簡史”,遴選70家網文網站,撰寫詞條、簡史和專題,就網站發展史、編輯制度、定價體系、交易程序、分眾策略、代表作家作品等方面詳細介紹,每章均列參考文獻。可以說,下編對網文網站的系統梳理,具有填補空白的性質。全書史料為主,論述為輔,兼具可讀性與資料性。
《重述中國:文明自覺與21世紀思想文化研究》
賀桂梅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9月
在《重述中國》的后記中,賀桂梅寫道:“(中國)它很大,大到幾乎我們所有的專業和學科加起來都不足以窺見其全貌;它也很小,小到張愛玲出門去買個菜,也會感慨‘中國的日夜’。”的確,“中國”是一個既小且大、既舊且新的問題。如果“中國”不僅僅被收納到國家或民族這樣的現代性語匯中,“文明”或許是更有效的描述方式,尤其在21世紀的當下,“文明”以巨變的方式概括中國的昨天、今天與明天,“文明自覺”也就成為一種整合與重構的路徑。《重述中國》從思潮、思想者、文化三編著手,以文學映照文化,通過觸摸、分析、闡釋同時代人們所理解、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完成了一本關于21世紀“中國故事”講述方法的專著。
《數字人文與中國現代文學》
王賀 著,上海三聯書店2023年8月
不斷變化和生長中的數字環境、媒介、技術,給人文學術帶來多種影響或限制。這是所有人文領域學人必須共同面對的話題,當然也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從業者。王賀近年來倡導數字人文應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結合,提出建構“數字現代文學”,《數字人文與中國現代文學》一書即是關于這一命題的成果結集。作者從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出發,討論數字人文的原理、歷史、理論、方法等諸議題,獨具參考價值。當然,我們能否一起想象一個無法被數字時代擊敗的未來?這恐怕不是一個僅限于文學和學界的話題,見微知著,也與所有人相關。
《中國當代文學會議研究》
斯炎偉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5月
“制度性的東西,就是歷史。沒有哪一個階段文學的發展,不是在歷史的總體規劃當中的。”對于中國當代文學來說,制度化是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此基礎上,文學會議作為當代文壇特有的制度,可謂引導中國當代文學生成與流變的隱形之手。斯炎偉《中國當代文學會議研究》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關注會議本體論,結合理論闡述與實踐分析,發掘當代文學會議的“中國特色”,試圖建構關于文學會議制度性表述的知識體系與理論譜系。下編則以若干個案為鉤沉和闡析對象,捕捉文學會議與文學生產的互動關系,同時將個案的歷史關聯整合,為知識考古學的方法增加了縱深感。
《重訪“五四”:在語義與場域之間》
褚金勇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7月
“五四”一開始只不過是普通的一天,在后來的紀念言說中不斷被增添“新意義”,遂成為文學、思想、政治啟蒙等為后人憧憬仰望的啟蒙神話。百年后回望“五四”,這場以“重新估定價值”為內容的新文化運動,其自身的價值也需要重新估定。褚金勇借助《新青年》等新文化元典回到歷史現場,摒棄單一歷史主體的歷史敘事,通過呈現“五四”場域中多元主體的語義表達與思維路徑,梳理知識界在文學革命方案的規劃實施中的話語競合與群體聚散,從民主、科學、審美、經濟等多維角度探討文學革命中具體而微的理論實踐問題,總結其成績與遺產,剖析其隱患與流弊,并在此基礎上重新審思“五四”文學革命與20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現代性演進之關系。
《中國新文學中的美國因素研究(1911-1949)》
呂周聚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8月
施蟄存先生曾說,“我們斷斷乎不是要自己亦步亦趨的去學美國,反之,我們所要學的,卻是那種不學人的,創造的,自由的精神。”《中國新文學中的美國因素研究(1911-1949)》源于呂周聚十余年前訪學哈佛時期的研究,整合了他近年來在這一命題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作者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從思想觀念和文體角度切入,展現了中國現代作家對美國文學的理解、接受與借鑒;以及基于歷史環境和譯介,新文學時期的美國文學與中國文學在精神特質上呈現出傳遞和連通性,反叛與獨立、自由與個性、日常口語與平民文學、實驗與探索,等等。
《民國偵探小說史論(1912-1949)》
戰玉冰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7月
該著是戰玉冰繼《現代與正義——晚清民國偵探小說研究》之后在這一研究領域的又一新作。《史論》以該時期的偵探小說翻譯及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當時報紙雜志刊載及單行本出版的偵探小說作品為立論基礎,以民國時期的偵探小說發展史為研究重心,兼及對于晚清、民國偵探小說的都市起源、公案傳統、域外譯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及思想價值等方面的考察。上編介紹時段內偵探小說的起源與演變,下編從理性發現、正義擔當、類型突破三個關鍵詞入手,建構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偵探小說的歷史價值。其中附錄部分對28位偵探小說家發表出版狀況、十余種偵探小說刊物和特輯進行匯總統計,是頗為詳盡的研究資料。
《重組的文學場:新媒介與文學制度的轉型》
黎楊全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5月
《重組的文學場》延續了黎楊全在前作《數字媒介與文學批評的轉型》中的相關議題。他認為傳統文學及其制度遠離大眾生活,文學創造力與社會影響力正在減弱。相反,新媒介及網絡文學擺脫了文學理解的純粹審美方式,改變了傳統文學制度對文學、作家、讀者、期刊、經典化、文學生活的多種定義,為其自我批判提供了視野,也為新的制度提供了可能性。《重組的文學場》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以及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對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體味詩情——當代詩名篇細讀》
西渡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10月
朦朧詩以后,關于當代詩的閱讀呈現出分眾化的趨勢,這一點在詩歌批評中也同樣成立。在很大程度上,詩歌批評實際上區別于通常的文學批評,它形成一種新的文體或詩的變體。《體味詩情——當代詩名篇細讀》共對37首詩作收錄細讀文章35篇,正如西渡所言,“在批評的顯微鏡下,當代詩的成色將在某一程度上顯形,而在詩歌的鏡照下,批評也將顯示出其自身的成色。”該書所選擇的批評文章就一首詩或幾首詩展開論述,從文本展開批評自身的任務,帶著批評的意志、心靈和問題意識,深入寫作的現場,探測詩和人類心靈的當代處境,勘測詩學、心理學乃至哲學的難題,充分顯示了批評者自身直面詩學乃至生命難題的能力。
《海子六講》
張清華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8月
《海子六講》源于張清華的課堂講稿,也是為紀念海子逝世三十周年所整理和寫作的系列文章。六講依次是:《一次性寫作,或偉大詩歌的不歸路》《以夢為馬的失敗與勝利、遠游與還鄉》《作為精神現象學的海子詩歌》《海子詩歌的基本母題與美學根基》《海子詩歌中的感性、身體與情欲》《海子的文化寫作與元寫作》,此外還以附錄的形式收有三篇專論文章,從細致的辨析與比較中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對海子詩與詩學的理解。在張清華看來,海子是農業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也是新的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海子以及海子詩歌的偉大性,在于他的文本與生命相統一的“精神現象學”,海子的詩,是生命人格實踐意義上偉大的充滿神性的詩。
《非常詩道》
臧棣 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6月
“詩一方面能讓我們在必然王國中獲取瞬刻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在絕對孤獨的塵世擁有瞬刻的被理解。”臧棣的詩論與中國古典詩文評的傳統有關,斷章碎片在見與不見之間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從日常生活與詩中發現被清晰與普通所遮蔽的神秘性。他避免了宏大的結構性的闡述,選擇以評點的方式完成詩的理解,這種完成同樣也是在未完成的意義上對現代性的抵御。臧棣的率性片段和深思熟慮有關,是一種自覺的針對詩道的語言實踐。《非常詩道》的關鍵之處不在于引經據典,而是以長期的創作感受來修正文學史的理論。
《雜文的自覺——魯迅文學的“第二次誕生”(1924—1927)》
張旭東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7月
過去三年里,張旭東重啟被拖滯許久魯迅研究計劃,將陸續出版三卷系統性文學闡釋專著,圍繞六個方面進行討論:文學在魯迅研究中的首要性;雜文在魯迅文學中的首要性;魯迅風格的現代主義特征;魯迅文學的哲學構造;魯迅文學的政治本體論;魯迅文學的著譯一致性。雜文與魯迅所有的文字都有關,《雜文的自覺》即計劃三卷本中的第一卷。這一卷中,張旭東重點分析魯迅文學在1924—1927年間如何以“雜文的自覺”為標志從而“成為自己”,探討以文體混合和寫作的政治本體論為核心的魯迅雜文句法和現象學結構。
《生產者的詩學——魯迅雜文研究》
李國華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
“生產者的詩學”這一概念從魯迅1934年《論“舊形式的采用”》文章提到“生產者的藝術”引申而來。所謂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指向二者對立的階級身份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追求。李國華對魯迅雜文的探討,即對“生產者的藝術”的理論闡明,從詩學意義上勾勒一種理論圖景。《生產者的詩學》從生產語境、思維形態、主體意識和審美形式四個緊密相關的方面入手,以魯迅為中介,以形式為依歸,在“整一性”和“語境化”的基礎上追求構建對魯迅雜文的整體性的認知,試圖重新激發魯迅雜文的“可讀性”。
《“中期魯迅”研究》
邱煥星 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
對“中期魯迅”的相關問題的思考起始自邱煥星的博士時期,他認為既往的魯迅研究多秉持瞿秋白兩階段論,忽視了中間部分的“國民革命時期的魯迅”活動。在綜合并反思啟蒙范式、主體范式兩段論以及近年來的三段論研究基礎上,邱煥星重新提出“中期魯迅”研究,建構獨立的“魯迅革命傳統”。作為“文學政治的世紀”的20世紀,不僅具有“文學政治化”的一面,也兼具“政治文學化”的一面。魯迅在1922—1928年先是通過重啟思想革命,后是通過參與國民革命,走出了新文化運動因為“不談政治”以致知識階級和民眾、文學和政治隔絕的困境,最終在反思國民革命的基礎上,創造了“文學政治”的新模式和“革命同路人”的新形象。
《中國當代小說與敘事自覺》
徐阿兵 著,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
《中國當代小說與敘事自覺》中所言的“敘事自覺”,是指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的明確意識與自覺追求,這不僅關于敘事題材和技藝的自覺,還關系著敘事觀念和倫理的自覺。徐阿兵在該著前言開宗明義,小說家的敘事行為及其效果,是由他們的當下感與形式感所共同決定的。由此,這本書也分成上下兩編,分別從當下感與形式感兩個層面,探究中國當代小說家的敘事自覺。作者選取沈從文、汪曾祺、孫犁、王安憶、邱華棟、張煒、阿乙、李浩等作家作為研究對象,以個案考察和“散點透視”的方式,解析當代小說家如何體驗當下、反觀日常,以及如何體認小說形式并延續文學傳統。
《歷史意識與小說解釋學》
李德南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
“歷史意識”和“小說解釋學”在李德南的使用中是多義的。“歷史意識”既指向小說家對社會歷史問題的理解,也指向小說家對小說史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展開的種種敘事實踐。“小說解釋學”則既指向小說家對世界、歷史、現實的解釋,指向小說本身的可能性,也指向作者對小說的理解與解釋。在批評專著《歷史意識與小說解釋學》中,李德南通過分析遲子建、鄧一光、葉彌、徐則臣、蔡東、王威廉、林棹等作家的創作,尋求建立關于新世紀小說敘事的解釋結構。全書九篇文章的評議對象與成文時間不盡相同,十年左右的時間里,作者的理論儲備逐漸圓融于批評文體之中,一個成熟批評家的形象正日益清晰。
《當代小說的話語轉向與敘事變革》
曾攀 著,中國言實出版社2023年8月
曾攀新著《當代小說的話語轉向與敘事變革》聚焦當代文學的“向外轉”,這種文學情勢區別于曾經“向內轉”的歷史進程,作者認為“向外轉”是文學向自我的內部發動的一次巨大挑戰,其并不是簡單地對外在世界投去目光和添加言辭,而是在充裕的向內開掘之后的向外延伸,是一種文學的主動轉身與自我探求。面對當代小說在時代變動中的話語轉型與敘事革命,曾攀從“變革、轉向與形式”、“歷史、革命與時代”、“心理、智識與思想”、“欲望、自然與詩學”、“地方、世界與想象”五個方面入手,以總體性的方式進行批評實踐,從時代精神與主體意識的關系中開掘作品內部的肌理,展現出廣闊的文學閱讀譜系與強大的宏觀掌控力。
《摸象集》
王晴飛 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23年11月
盲人摸象,只拾得只鱗片甲。以此為書名,有批評家的自謙在里面,但也不然。文學批評在當下,面對浩如煙海的作品,往往需要從細小的碎片開始拼接,并漸漸地用不那么細小的碎片來完成對生活的理解。從《摸象集》這塊比較大的碎片上,可以觀察到王晴飛的批評觀:有那么一點游戲精神,有話則說,無話則隱,話多則長,話少則短……但是先放開心下現有的成見,不斷用新感受來沖擊舊體系,蕩滌自己的知識與心性,才能真正從整體上理解作品,“濯去舊聞,以來新見”。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摸象集》中呈現出來的廣博的閱讀面和審美的多樣性。如果有細心的讀者,想必也可以發現輯二中夾雜的《楊康之死》,這篇文章最能見具有主體性的批評者內心趣味的折射。
“列錦”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