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院的文學力量
我在北京讀大學時,就對魯迅文學院充滿了向往,那時它在八里莊,我曾騎著單車幾次來到門前,久久望著出出進進的人們,心中滿懷著敬仰。后來我從事了文字工作,在中國社科院讀研期間,也曾來過魯迅文學院幾次,憧憬著有一天也能像個小學生一樣,虔誠地坐在課桌前……再后來,只要有進京的機會,我都要來魯院門前轉轉,因為總覺得有種文學的力量牽引著我的腳步。
我接到來魯迅文學院參加培訓的通知時,正站在家鄉的新巴爾虎右旗“思歌騰”廣場上,(思歌騰蒙語之意:知青)廣場正中是一組青銅雕塑,一位年輕姑娘騎著駿馬,手持套馬桿,正遙望著遠方。在她的身旁,19只綿羊悠閑徜徉,低吻著草香……
這時我受上級主管部門指派,要寫一篇反映民族團結的紀實散文。12月上旬,我頂風冒雪,驅車近300公里,來到這里,準備沿著騎馬姑娘曾經走過的足跡,去重溫半個多世紀前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
踏著冬至的皚皚積雪,我的目光在魯院的院子里巡脧,墻壁上的群雕、高聳的樹干、環繞的深綠色樹墻和腳下的方石,好像都有著那么多的故事,讓我想走近去聆聽。這讓我想起“思歌騰”博物館,(知青博物館)腳步跨過門檻的一剎那,心已被另一個人的情懷深深吸引和震撼。
1970年的6月3日,被定格在了新巴爾虎右旗草原的記憶中。這天,額爾敦烏拉公社的張勇如往常一樣,跨上駿馬,趕著羊群,走向克魯倫河附近的牧場。此時,連日水位陡漲的克魯倫河如脫韁的野馬,翻卷著波濤,已從低洼的河段沖出河床,漫向牧場……突然,正在吃草的頭羊掉進了河水中,緊接著一只兩只三只……張勇翻身下馬,奮力去營救落水的羊群。
張勇犧牲后,被追認為共產黨黨員、“革命烈士”。1971年3月17日,《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刊發了新華社通稿《壯麗青春獻人民》,至此,全國廣泛掀起了學習宣傳張勇英雄事跡的熱潮。
此刻,我站在魯院魯迅先生的青銅雕像前,凝視著他棱角分明的容貌,不由得想起“上海魯迅博物館”前的先生雕像,二者如此相似的神態,是不是出自先生的好友奧田杏花之手?因為在先生病逝的當天,他將準備好的石膏漿,敷在先生還不曾僵硬的臉上,揭下來時,石膏的粘性沾下了他少量的胡須和眉毛,凝固了先生告別世界的最后一個表情。
2002年,一個年財政收入僅千萬元的牧業旗,要動用一半資金為19歲的張勇興建一個廣場,并冠以“思歌騰”的命名。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她的雕像選取了她平日騎馬放牧的姿勢,目光遙望遠方。
前者雕像的細節是好友用石膏漿凝固了先生的表情,石膏模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后者雕像的細節是她身邊的19只綿羊,象征她19歲的年紀,被定格在草原人民永遠的記憶中。
兩個不同年代的人,兩尊不同的雕像,一個是“民族的脊梁”、“新文化運動的方向”;一個是草原“知青文化”的代表,民族團結的化身。二者雖然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其思想都有著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后人不經意凝固的雕像細節,成就了傳世的偉大作品。
魯迅文學院給予我的文學力量,拓展了我的心胸,不斷延伸的寫作觸覺,跨越了時空和地域,情不自禁把兩位時代先驅聯系在一起,心中孕育的文字,讓我在文學殿堂接受熏陶之際,也思考著那篇命題作品中的某些細節。
作者簡介:
晉銘,內蒙古呼倫貝爾人,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魯迅文學院第三十八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第六任《駿馬》期刊主編。現任呼倫貝爾市文學藝術事業發展中心主任。
作品發表在《北京文學》《民族文學》《散文選刊·原創版》《草原》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