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諾·帕楓-貝利松:把更多中國文學作品帶給西班牙讀者
西班牙與中國的文學文化交流歷史悠久。數百年前,西班牙漢學先驅龐迪我、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為兩國文化交流奠定基礎;16世紀,西班牙傳教士高母羨將《明心寶鑒》翻譯成西班牙語,這是較早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書籍。近年來,以馬諾·帕楓-貝利松為代表的新一代西班牙漢學家,接觸中文一手文獻,把更多中國著作帶給西班牙讀者。
39歲的馬諾目前在巴塞羅那龐培法布拉大學教授中西翻譯,在巴塞羅那自治大學教授現當代中國文學與思想,同時還是巴塞羅那孔子學院的中文外教。他先后翻譯出版了魯迅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多部作品。2011年,馬諾與幾位熱愛中國文學的朋友一起創(chuàng)辦了“翻譯中國”(China-traducida.net)網站。該網站不僅收集已翻譯成西班牙文的中國文學作品,還定期發(fā)布他們自己的新譯作。馬諾將網站當作一片學術之外的中國文學園地,讓更多西班牙語讀者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
“中國似乎一直都在我的生活里,盡管我無法清晰地記起第一次聽到‘中國’的具體時間。在小時候,家人就告訴我,2000年我們會去中國旅行。這個承諾便一直在我腦海中徘徊。因此我很早就開始查找關于中國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資料?!瘪R諾回憶說。2006年,在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獎學金的資助下,馬諾的這個愿望終于實現。
馬諾畢業(yè)于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翻譯系,這所大學正是西班牙漢學發(fā)源地之一。大學期間,受益于張正權老師的中文和中國文化相關課程,他很快沉醉于中國文化中,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本科畢業(yè)后,馬諾獲得來華留學的機會。2006年至2009年,他行走于中國大江南北,游歷眾多名勝古跡,兒時在書中讀到的中國變得清晰起來。
在驚嘆中國地大物博、人文繁盛的同時,馬諾意識到,當時西班牙關于中國的書籍十分匱乏,因此他一到北京便迫不及待地買書。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他與校園內的嚴復半身雕像合影,并將照片珍藏起來。在馬諾看來,嚴復“信、達、雅”的翻譯思想對于今天的翻譯工作依然有重要意義,這也給他的翻譯之路帶來諸多啟示。時至今日,這張照片還總讓他回想起那段在中國的學習時光。
2021年,馬諾翻譯的中國學者趙汀陽關于“天下”概念的著作,由西班牙艾爾德爾出版社出版。這是近十幾年來為數不多的譯成西班牙文的當代中國學術著作。據悉,目前該譯作已被西班牙國家圖書館以及西班牙德烏斯托大學、墨西哥學院等學術圖書館收藏。
近年來,馬諾最關注的領域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他認為,翻譯并非只是搬運文字,除了語言因素,還要考慮作品傳播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如果不熟悉輸出地狀況,譯作就很難被當地讀者接受。因此在翻譯前,馬諾通常要考慮這部作品是否符合西班牙語讀者的認知以及對讀者的價值。
在馬諾看來,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日益重要,關注中國文學和中華思想文化的西班牙語讀者會越來越多。他說:“中國學者的觀點、思想不應僅限于中國,還可以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生存問題提供啟示?!?/p>
“我們這代漢學家,多年來持續(xù)學習中文重要的動力之一,就是阿莉西亞·雷林克、胡安·何塞·西魯埃拉以及張正權等老一輩學者傳遞給我們的激情。如果沒有這種動力、這種對語言背后文化的熱愛,是無法堅持下去的?!瘪R諾說,自己也將努力把這樣的激情傳遞給更年輕的西班牙漢學家,讓翻譯工作薪火相傳。為此,馬諾最近在巴塞羅那組織了一場中小學繪畫、寫作和圖書預告片視頻比賽,以中國傳統(tǒng)故事及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為主題。馬諾說,他想借助文化的力量,讓西班牙少年兒童走近中國、了解中國。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后、講師)